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一种古建筑墙体迁移方法技术_技高网

一种古建筑墙体迁移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40801555 阅读:4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3-28 19:27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古建筑墙体迁移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沿着墙体底部基台开挖沟槽,在沟槽内沿着基台和沟槽侧壁之间搭设有加固组件,然后在墙体左右两侧边沿着墙体高度均匀开设有孔洞,再沿着墙体上的孔洞搭设有稳固墙体的支撑组件,加固组件上对应基台下端面设有承托部,通过承托部对基台下方的土体进行置换,运输新的坑体内通过支撑组件保持稳定后加固组件和坑体底部围合的空腔内浇筑有混凝土加固,拆除加固组件并土体回填,拆除支撑组件、填补孔洞,该迁移方法在符合迁移古建筑完整性原则下最大程度的保证古建筑墙体完整进行迁移,同时加强墙体基台底部,保证古建筑墙体的稳固和避免古建筑墙体的塌陷。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古建筑墙体迁移方法


技术介绍

1、古建筑是指具有历史意义的民用建筑和公共建筑。

2、例如专利申请号为cn202110692917.2,名称为一种古建筑墙体迁移方法,该方法针对一些古建筑墙体由于年久失修,下半部分出现潮湿、风化、破损等现象,因此提出沿墙体破损处划分为完好的上半部分和破损的下半部分,然后将上半部分墙体的底部沿着墙体每隔一段距离进行掏孔,并在掏孔处进行注浆加固,将迁移装置利用吊机放置于墙体两侧,并通过迁移装置和墙体柔性抵接后进行固定然后实现上部分墙体于下半部分墙体分离,将上半部分搬运至新砌的下半部分墙体,实现上班部分墙体与新砌的下半部分墙体连接固定。

3、上述墙体迁移方法针对的是墙体出现损害且损坏价值不高,而对价值高的部分进行迁移至新砌的墙体组合形成新的墙体。但是还存在整面墙体均为价值高的或是无法对墙体进行分隔的,如果采用上述古建筑墙体的迁移方法,将其划分两部分,从完好的部分正面每隔一端距离进行掏孔,并在掏孔处进行注浆加固,从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墙面的整体性,导致不符合现有古建筑墙体迁移保持古建筑完整性的原则,因此本申请提出一种新的古建筑墙体迁移方法。


技术实现思路

1、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古建筑墙体迁移方法,该古建筑墙体迁移方法在符合迁移古建筑完整性原则下最大程度的保证古建筑墙体完整进行迁移,同时古建筑墙体迁移方法加强墙体基台底部,保证古建筑墙体的稳固和避免古建筑墙体的塌陷。

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古建筑墙体迁移方法,所述墙体包括基台,包括以下步骤:

3、s1:沿着墙体底部基台开挖沟槽,在沟槽内沿着基台和沟槽侧壁之间搭设有加固组件,然后在墙体左右两侧边沿着墙体高度均匀开设有孔洞,再沿着墙体上的孔洞搭设有稳固墙体的支撑组件。

4、s2:支撑组件搭设完毕后,所述加固组件上对应基台下端面设有承托部,通过承托部对基台下方的土体进行置换,进而实现基台与土体的分离。

5、s3:对于新迁移的位置开挖坑体,通过吊机和/或运输车将支撑组件、加固组件和承托部带着墙体吊运至坑体内,在加固组件和坑体底部围合的空腔内浇筑有混凝土,待混凝土养护完成后确保基台呈稳定水平位置后,对加固组件进行拆除后将其坑体通过原有土体回填。

6、s4:回填后对支撑组件进行拆除,拆除后对墙体上的孔洞进行填补。

7、进一步的,所述支撑组件包括左右两侧边均设置的第一支撑部和前后端面均设置的第二围护部,所述第一支撑部包括对称设置的第一立杆,和第二立杆,所述第一立杆上端均铰接有两级伸缩杆,所述两级伸缩杆下端设有用于与加固组件固定连接的第一卡槽,所述第二立杆上端转动连接有多级铰接杆,所述多级铰接杆能够与第一立杆形成三角撑,所述第二立杆下端设有与加固组件固定连接的第二卡槽,所述第一立杆和第二立杆上均沿着长度方向均匀分布有多个孔洞且孔洞内设有支撑块和驱动部,所述驱动部用于驱动支撑块收起或展开,所述支撑块上抵接有水平调节部,所述水平调节部用于调节立杆之间的间距且对墙体左右侧边的孔洞进行插接后进行横向夹紧。

8、进一步的,所述支撑块两边与孔洞铰接,所述支撑块中部开设有通槽且通槽设有从动齿轮,所述从动齿轮受驱动部驱动,所述驱动部包括与从动齿轮啮合的主动齿轮和驱动主动轮转动的推动板,所述推动板朝向主动齿轮的端面设有齿条,所述孔洞上端面对应推动板设有锁定。

9、进一步的,所述水平调节部包括对称设置在第一立杆和第二立杆之间的第一横杆,所述第一横杆靠近第一立杆或第二立杆的端面延伸设有套筒,所述第一横杆均开设有空腔,所述空腔内均设有螺纹杆,所述螺纹杆上均设置有l形移动块,所述l形移动块上均连接有腰型杆,所述腰型杆之间连接有铰接杆,通过铰接杆调节腰型杆的距离且铰接杆的铰接处设有用于固定铰接杆铰接角度的锁定件,所述l形移动块下端连接有夹紧块,所述夹紧块上对应孔洞设有插杆。

10、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围护部包括对称设置在墙体前后端面的活动杆,所述活动杆两端活动贯穿第一立杆和第二立杆底部且活动杆两端设有螺纹杆连接的限制块,所述活动杆上均设有滑槽且滑槽上设有伸缩架,伸缩架外端面设有三角支撑,所述伸缩架包括多组铰接架及连接相邻铰接架的多组伸缩杆,位于两侧端的铰接架上端连接有第一夹持件。

11、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夹持件包括与铰接架螺纹连接的第一调节杆和第二调节杆,所述第一调节杆上固定连接有第一卡接板,所述第二调节杆上固定连接有第二卡接板,所述第一卡接板和第二卡接板相互卡接。

12、进一步的,所述伸缩架与墙体之间填充有弹性缓冲件。

13、进一步的,所述加固组件包括沿着沟槽搭设的第一围护板、沿着基台搭设的第二围护板,所述第二围护板上设有多个凹槽,所述承托部穿过凹槽对基台底部的土体进行置换,所述承托部包括多根混凝土方钢,所述混凝土方钢内的混凝土与基台底部紧密贴合。

14、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围护板包括与第一卡槽连接的前挡板和后挡板及与第二卡槽连接的左挡板和右挡板,所述前挡板、后挡板、左挡板和右挡板朝向第二围护板的端面螺纹连接有多个抵接块,多个所述抵接块的另一端面均连接在第二围护板上。

15、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围护板包括四块拼接板,四块拼接板拼接围合形成矩形承重框架。

16、有益效果:

17、1、该古建筑墙体迁移方法能够适用清水墙、带有窗户或花式砖墙、漏窗墙等多种整面需要迁移的墙体,能够最大程度的保证墙体迁移的完整性。

18、2、古建筑墙体迁移方法中通过支撑组件对其墙体进行支撑,支撑组件包括第一支撑部和第二围护部,第一支撑部包括多根立杆和多个水平调节部,立杆上设置有支撑块和驱动部,能够实现水平调节件在立杆上的位置,进而根据墙体的高度实现对墙体的横向夹紧,水平调节部用于调节立杆之间的间距进而适配不同墙体的厚度且水平调节部能够将墙体左右两侧边的进行横向夹紧和固定连接,实现对墙体的支撑。

19、3、第二围护部能够对墙体前后两端面进行围护支撑,第二围护部包括伸缩架、第一夹持件、弹性缓冲件和三角撑,伸缩架能够拉伸调节适配于不同长度的墙体,最大程度的对墙体前后端面进行支撑围护,避免发生墙体的倾倒。

20、4、古建筑墙体迁移方法中通过加固组件对其基台和沟槽侧边进行围护,而在支撑组件的共同作用下,使得承托部能够对基台底部的土体进行置换,加强基台底部的承托避免发生塌陷,便于吊运过程中发生底部坍塌。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古建筑墙体迁移方法,所述墙体包括基台(8),包括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古建筑墙体迁移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组件(2)包括左右两侧边均设置的第一支撑部(21)和前后两端面均设置的第二围护部(22),所述第一支撑部(21)包括对称设置的第一立杆(211)和第二立杆(212),所述第一立杆(211)上端均铰接有两级伸缩杆(213),所述两级伸缩杆(213)下端设有用于与加固组件(1)固定连接的第一卡槽,所述第二立杆(212)上端转动连接有多级铰接杆(214),所述多级铰接杆(214)能够与第一立杆(211)形成三角撑,所述第二立杆(212)下端设有与加固组件(1)固定连接的第二卡槽(215),所述第一立杆(211)和第二立杆(212)上均沿着长度方向均匀分布有多个孔洞(216)且孔洞(216)内设有支撑块(217)和驱动部(5),所述驱动部(5)用于驱动支撑块(217)收起或展开,所述支撑块(217)上抵接有水平调节部(4),所述水平调节部(4)用于调节立杆之间的间距且对墙体左右侧边的孔洞(216)进行插接后进行横向夹紧。

<p>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古建筑墙体迁移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块(217)两边与孔洞(216)铰接,所述支撑块(217)中部开设有通槽且通槽设有从动齿轮,所述从动齿轮受驱动部(5)驱动,所述驱动部(5)包括与从动齿轮啮合的主动齿轮(51)和驱动主动齿轮(51)转动的推动板(52),所述推动板(52)朝向主动齿轮(51)的端面设有齿条(53),所述孔洞(216)上端面对应推动板(52)设有锁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古建筑墙体迁移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平调节部(4)包括对称设置在第一立杆(211)和第二立杆(212)之间的第一横杆(41),所述第一横杆(41)靠近第一立杆(211)或第二立杆(212)的端面延伸设有套筒(42),所述第一横杆(41)均开设有空腔,所述空腔内均设有螺纹杆(43),所述螺纹杆(43)上均设有L形移动块(44),所述L形移动块(44)上均连接有腰型杆(45),所述腰型杆(45)之间连接有铰接杆,通过铰接杆调节腰型杆(45)的距离且铰接杆的铰接处设置有锁定件(46),所述锁定件(46)用于固定铰接杆铰接角度进而固定立杆之间的间距,所述L形移动块(44)下端连接有夹紧块(47),所述夹紧块(47)上对应孔洞(216)设有插杆(48)。

5.根据权利要求2或4所述的古建筑墙体迁移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围护部(22)包括对称设置在墙体前后端面的活动杆(221),所述活动杆(221)两端活动贯穿第一立杆(211)和第二立杆(212)底部且活动杆(221)两端设有螺纹连接的限制块,所述活动杆(221)上均设有滑槽且滑槽上设有伸缩架(222),伸缩架(222)外端面设有三角支撑(223),所述伸缩架(222)包括多组铰接架及连接相邻铰接架的多组伸缩杆,位于两侧端的铰接架上端连接有第一夹持件(6)。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古建筑墙体迁移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夹持件(6)包括与铰接架螺纹连接的第一调节杆(61)和第二调节杆(62),所述第一调节杆(61)上固定连接有第一卡接板(63),所述第二调节杆(62)上固定连接有第二卡接板(64),所述第一卡接板(63)和第二卡接板(64)相互卡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古建筑墙体迁移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伸缩架(222)与墙体之间填充有弹性缓冲件(7)。

8.根据权利要求1或7所述的古建筑墙体迁移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固组件(1)包括沿着沟槽搭设的第一围护板(11)、沿着基台(8)搭设的第二围护板(12),所述第二围护板(12)上设有多个凹槽(13),所述承托部(3)穿过凹槽(13)对基台(8)底部的土体进行置换,所述承托部(3)包括多根混凝土方钢(31),所述混凝土方钢(31)内的混凝土与基台(8)底部紧密贴合。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古建筑墙体迁移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围护板(11)包括与第一卡槽连接的前挡板(111)和后挡板(112)及与第二卡槽(215)连接的左挡板(113)和右挡板(114),所述前挡板(111)、后挡板(112)、左挡板(113)和右挡板(114)朝向第二围护板(12)的端面螺纹连接有多个抵接块(14),多个所述抵接块(14)的另一端面均连接在第二围护板(12)上。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古建筑墙体迁移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围护板(12)包括四块拼接板(121),四块拼接板(121)拼接围合形成矩形承重框架。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古建筑墙体迁移方法,所述墙体包括基台(8),包括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古建筑墙体迁移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组件(2)包括左右两侧边均设置的第一支撑部(21)和前后两端面均设置的第二围护部(22),所述第一支撑部(21)包括对称设置的第一立杆(211)和第二立杆(212),所述第一立杆(211)上端均铰接有两级伸缩杆(213),所述两级伸缩杆(213)下端设有用于与加固组件(1)固定连接的第一卡槽,所述第二立杆(212)上端转动连接有多级铰接杆(214),所述多级铰接杆(214)能够与第一立杆(211)形成三角撑,所述第二立杆(212)下端设有与加固组件(1)固定连接的第二卡槽(215),所述第一立杆(211)和第二立杆(212)上均沿着长度方向均匀分布有多个孔洞(216)且孔洞(216)内设有支撑块(217)和驱动部(5),所述驱动部(5)用于驱动支撑块(217)收起或展开,所述支撑块(217)上抵接有水平调节部(4),所述水平调节部(4)用于调节立杆之间的间距且对墙体左右侧边的孔洞(216)进行插接后进行横向夹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古建筑墙体迁移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块(217)两边与孔洞(216)铰接,所述支撑块(217)中部开设有通槽且通槽设有从动齿轮,所述从动齿轮受驱动部(5)驱动,所述驱动部(5)包括与从动齿轮啮合的主动齿轮(51)和驱动主动齿轮(51)转动的推动板(52),所述推动板(52)朝向主动齿轮(51)的端面设有齿条(53),所述孔洞(216)上端面对应推动板(52)设有锁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古建筑墙体迁移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平调节部(4)包括对称设置在第一立杆(211)和第二立杆(212)之间的第一横杆(41),所述第一横杆(41)靠近第一立杆(211)或第二立杆(212)的端面延伸设有套筒(42),所述第一横杆(41)均开设有空腔,所述空腔内均设有螺纹杆(43),所述螺纹杆(43)上均设有l形移动块(44),所述l形移动块(44)上均连接有腰型杆(45),所述腰型杆(45)之间连接有铰接杆,通过铰接杆调节腰型杆(45)的距离且铰接杆的铰接处设置有锁定件(46),所述锁定件(46)用于固定铰接杆铰接角度进而固定立杆之间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盛虹叶英量郑鹏飞陈腾龙陈楚楚
申请(专利权)人:博地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