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魏伟修专利>正文

手电筒的位移变焦止水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076286 阅读:29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手电筒的位移变焦止水结构,其于一手电筒本体上套设一移动套筒与一灯罩,该移动套筒内部环设一密封环,该灯罩穿设于该移动套筒与手电筒本体之间,并以螺纹方式与该移动套筒相互结合。使用时,可逆时针转动该灯罩,使其端缘脱离密封环,以带动该移动套筒、密封环及灯罩一同沿该手电筒本体移动,达到快速调整焦距的效果;或者顺时针转动该灯罩,使其端缘压迫该密封环,迫使该密封环变形而紧贴于该手电筒本体的外壁面,达到固定该透镜与发光组件间焦距的目的及止水效果。(*该技术在202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手电筒的位移变焦止水结构
技术介绍
现有技术的手电筒,如台湾证书号数第M380479号「手电筒」新型专利案所示,是 于一壳体的前端设有一发光组件及一限位组件,壳体的后端设有电池及控制开关,再以一 具有变焦灯罩的旋套管套设于该壳体前端;其中,该旋套管与壳体间以螺纹相互结合的方 式,因此当转动该旋套管时可带动该变焦灯罩一同沿该壳体前、后移动,进而微调该变焦灯 罩与发光组件间的距离,达到对该发光组件所发出的光线进行聚焦或泛光的效果。然而,上述旋套管与壳体间利用螺纹相互结合的设计,虽然可微调但却无法快速 粗调该旋套管与变焦灯罩的位置;此外,该壳体与旋套管间也没有止水设计,因此该现有技 术的手电筒并无法适用于潮湿的环境,特别是无法供潜水者使用。可见现有技术的手电筒 仍有待进一步改良之处。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有鉴于前述现有技术所存在的问题予以设计改 良,藉由提供一种手电筒的位移变焦止水结构,希藉此设计解决现有技术的手电筒上所设 的变焦不易于调整、灯罩与壳体容易松动位移、且结构无密封止水的缺点。为了可达到前述技术目的,本技术采取运用的技术手段在于使一手电筒 的位移变焦止水结构包括一手电筒本体,其前端处设有一发光组件,内部设有电池组,另于外壁面上靠近前 端处设有一凸缘;—移动套筒,其套设于该手电筒本体上,该移动套筒的内壁面上靠近中段处设有 一第一限位部,内壁面上对应前端处环设有一内螺纹部;一密封环,其由该移动套筒的前端设于该移动套筒之中,并抵靠于该移动套筒的 第一限位部;一灯罩,其前端封闭,后端为开口而套设于该手电筒本体的前端,该灯罩内部设有 一透镜,且该灯罩的内壁面设有一第二限位部,该灯罩的外壁面上靠近后端处环设有一外 螺纹部,该外螺纹部与该移动套筒的内螺纹部相互结合。上述手电筒本体的发光组件可为一发光二极管模块,上述移动套筒的外壁面上可 进一步设有一散热部。上述移动套筒的散热部可为复数个间隔环设于该移动套筒的外壁面的环槽,两相 邻环槽间形成鳍片状。上述灯罩可为透明或半透明壳体,例如红色、黄色...等。上述移动套筒的材质可为金属。上述密封环的材质可为软胶质材料,例如乳胶、橡胶...等皆可。3上述手电筒本体的凸缘环绕该手电筒本体的外壁面,上述移动套筒的第一限位部 环绕该移动套筒的内壁面,上述灯罩的第二限位部环绕该灯罩内壁面。藉由如上所述的设计,本技术的手电筒在使用时,可先藉由逆时针转动该灯 罩,使该灯罩后端的端缘脱离该密封环,移动套筒、密封环及灯罩一同沿该手电筒本体移 动,快速调整该灯罩的透镜与该发光组件之间的距离,达到聚光或泛光的效果。接着,当大致调好透镜与发光组件的距离之后,便可顺时针转动该灯罩,直到该灯 罩后端端缘压迫该密封环,迫使该密封环变形而紧贴于该手电筒本体的外壁面,令该移动 套筒与灯罩无法再沿该手电筒本体移动,达到确实固定该透镜与发光组件间焦距的目的, 及结构可达到密封止水的效果。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立体外观图;图2为本技术的立体分解图;。图3为本技术侧视的部份组件剖面图;图4为本技术于其中一极限位置的侧视部份组件剖面图;以及图5为本技术于另一极限位置的侧视部份组件剖面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配合图式及本技术所设计的较佳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技术为达成 预定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参见图1及2所示,本技术的手电筒的位移变焦止水结构包括一手电筒本体 10、一移动套筒20、一密封环30及一灯罩40,其中手电筒本体10的一前端处设有一发光组件11,该手电筒本体10内部可设有电池 组以提供该发光组件11所需的电力,此外,该手电筒本体10的外壁面上靠近前端处设有一 凸缘12,较佳地,该凸缘12环绕该手电筒本体10的外壁面设置;配合参见图3所示,移动套筒20套设于该手电筒本体10上,该移动套筒20上成 型有一第一限位部21及一内螺纹部22,该第一限位部21设于该移动套筒20的内壁面上靠 近中段处,较佳地,该第一限位部21环绕该移动套筒20的内壁面设置,并贴合于该手电筒 本体10的外壁面,该内螺纹部22环设于该移动套筒20的内壁面上对应前端处;于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中,上述手电筒本体10的发光组件11为一发光二 极管(Light Emitting Diode, LED)模块,其中由于LED模块在使用时会产生大量的热量, 因此该移动套筒20可配合使用金属等具良好散热效果的材质来制作,并于该移动套筒20 的外壁面上进一步设有一散热部23,该散热部23可为复数个间隔环设于该移动套筒20的 外壁面的环槽231,使两相邻环槽231间形成鳍片状,藉此提高该移动套筒20的散热效果;密封环30由该移动套筒20的前端设于该移动套筒20之中,并抵靠于该移动套筒 20的第一限位部21,较佳地,该密封环30的材质为软胶质材料,如乳胶、橡胶等皆可;灯罩40为一透明或半透明壳体,其前端封闭,后端为开口而套设于该手电筒本体 10的前端,并穿设于该手电筒本体10与移动套筒20之间,该灯罩40内部设有一透镜41, 且该灯罩40的内壁面设有一第二限位部42,较佳地,该第二限位部42环绕该灯罩40的内壁面设置,另于该灯罩40的外壁面上靠近后端处环设有一外螺纹部43,该外螺纹部43与该 移动套筒20的内螺纹部22相互结合。参见图3所示,本技术的手电筒在使用时,可先藉由逆时针转动该灯罩40,使 该灯罩40后端的端缘脱离该密封环30,此时,使用者可带动该移动套筒20、密封环30及灯 罩40 —同沿该手电筒本体10移动,快速调整该灯罩40的透镜41与该发光组件11之间的 距离,达到聚光或泛光的效果,其中,配合参见图4所示,并可藉该手电筒本体10的凸缘12 抵靠于该密封环30,或者,配合参见图5所示,藉该凸缘12抵靠于该灯罩40的第二限位部 42,来作为限制该移动套筒20、密封环30与灯罩40可相对该手电筒本体10移动的极限位 置,且该移动套筒20与灯罩40间以螺纹结合的设计。又,参见图4所示,当大致调好透镜41与发光组件11的距离之后,便可顺时针转 动该灯罩40,直到该灯罩40后端端缘压迫该密封环30,迫使该密封环30变形而紧贴于该 手电筒本体10的外壁面,此时,该移动套筒20与灯罩40将无法再沿该手电筒本体10移动, 同时,由于该灯罩40的内部形成一封闭止水的空间。此外,由于该灯罩40如为透明材料,在直线照射同时,部分光线会由侧面照射出 产生侧光效果,并且当居家停电及出外露营时,可当紧急照明灯和露营灯使用。当灯罩40 为半透明材料(如红色、黄色等皆可)可做为紧急指示灯使用;再者,由于该透镜41封闭于该灯罩40中,发光组件11的光线会先经过调整与透 镜41的距离产生聚光或泛光的效果后,再朝手电筒外部照射,因此即使在水中使用也不会 因水的折射率不同,而影响该透镜的聚光或泛光的效果。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手电筒的位移变焦止水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一手电筒本体、一移动套筒、一密封环及一灯罩,手电筒本体的一前端处设有一发光组件,内部设有电池组,另于该手电筒本体的外壁面上靠近前端处设有一凸缘;移动套筒套设于该手电筒本体上,该移动套筒的内壁面上靠近中段处设有一第一限位部,移动套筒内壁面上对应前端处环设有一内螺纹部;密封环由该移动套筒的前端设于该移动套筒之中,并抵靠于该移动套筒的第一限位部;灯罩前端封闭,后端为开口而套设于该手电筒本体的前端,该灯罩内部设有一透镜,且该灯罩的内壁面设有一第二限位部,该灯罩的外壁面上靠近后端处环设有一外螺纹部,该外螺纹部与该移动套筒的内螺纹部相互结合。

【技术特征摘要】
一种手电筒的位移变焦止水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一手电筒本体、一移动套筒、一密封环及一灯罩,手电筒本体的一前端处设有一发光组件,内部设有电池组,另于该手电筒本体的外壁面上靠近前端处设有一凸缘;移动套筒套设于该手电筒本体上,该移动套筒的内壁面上靠近中段处设有一第一限位部,移动套筒内壁面上对应前端处环设有一内螺纹部;密封环由该移动套筒的前端设于该移动套筒之中,并抵靠于该移动套筒的第一限位部;灯罩前端封闭,后端为开口而套设于该手电筒本体的前端,该灯罩内部设有一透镜,且该灯罩的内壁面设有一第二限位部,该灯罩的外壁面上靠近后端处环设有一外螺纹部,该外螺纹部与该移动套筒的内螺纹部相互结合。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手电筒的位移变焦止水结构,其特征在于前述手电筒本体 的发光组件为一发光二极管模块,前述移动套筒的外壁面上进一步设有一散热部。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手电筒的位移变焦止水结构,其特征在于前述移动套筒的 散...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魏伟修
申请(专利权)人:魏伟修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