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杨世松专利>正文

大地极化自然电场预测地震方法及其应用技术

技术编号:4072273 阅读:45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大地极化自然电场预测地震方法,其特征在于,是采用直流电位差计、铜电极、导线或光缆在不同方位和不同长度的MN测量电极点上观测不同深度的大地极化自然电场变化,研究其从地震发育到发生的九个时期的变化规律,并可寻找震源地点及震源深度,利用地壳构造板块挤压过程中产生大地极化自然电场电位差持续升高的特征,包括局部楼梯状升级变化或板块结构错位造成的极性变换的自然电场规律来解释地震的发育发生全过程,可提前一至七天预报地震及火山爆发、海啸爆发等天然地震的新理论新方法。具有操作容易,解释直观,准确率高,可靠性高等特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地震科学领域,尤其是一种大地极化自然电场预测地震方法。
技术介绍
现有的测震方法虽多,如地球磁场法、电场、重力场、地应力、地倾斜、地下水位和 化学成份变化及各种动植物异常反应等方法。但均存在技术缺陷且处于没有成熟的探索阶 段,由于上述方法受到各种自然因素或人工干扰因素或未知因素的影响,以及其本身存在 灵敏度不够高,可靠性低、多解性大、抗干扰能力弱等特点。所以无法胜任准确率很高及社 会责任重大的测震任务,致使预报地震成为世界难题,导致上级政府不能像台风警报一样 及时发布地震预报信息,造成不必要的人民生命财产和国家财产的重大损失。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操作容易、准确率高、解释直观、可靠性高的大地 极化自然电场预测地震方法。本专利技术的技术解决方案如下1、一种大地极化自然电场预测地震方法,其特征是采用直流电位差计、铜电极、导 线或光缆在不同方位和不同长度的丽点上观测不同深度的大地极化自然电场,并研究其 从地震发育到发生的九个时期的变化规律,用之解释和预测地震活动和引发火山活动、海 啸活动的探测方法,具体步骤是1)、丽测量电极,采用直径Φ 35 Φ 50mm,长1. 2米至1. 5米的紫钢棒,一端车成 尖状,另一端用铜螺栓或氧焊接牢固测量电线,电极打入原土 1米深左右;2)、丽测量电极根据极距与探深要求布点,其系数为丽=1X3. 14,探深 h ^ MNXk 的关系,k π ^ 3. 14 ;3)、每一组丽测量电极测量点设置在中点连接一台物探直流电位差计,如丽= Ikm为一组,丽=5km米为一组,丽=20km为一组,直至根据需要或地形条件、自然条件设 置完所须探测深度的观测点,每组数据都同时同步分别标在透明的和不透明的厘米纸上, 形成深度对比曲线图,按深度从上而下将不同深度的曲线顺序排列,通过已知震级的电位 差高低资料推断未知的大小震级和震源深度,就可提前做出地震发育发生的九个时期的预 警预报;4)、当某一组MN测量电极的电位差基数上升时,用平行和垂直十字布线法,在同 一深度分析曲线图解释电位差同时同步升高的异常反映。2、如技术方案1的大地极化自然电场预测地震方法,应用于海啸活动的水上探测方法。3、如技术方案1的大地极化自然电场预测地震方法,应用于引发火山活动的陆上 探测方法。本专利技术具有操作简单,准确度高,解释直观,可提前预报发生三级以上天然地震或3火山地震,海啸地震的测震方法。 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MN测量电极布点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某组MN测量电极地震发育曲线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某组丽测量电极180°方位同一深度的电位差异常曲线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的某组丽测量电极90°方位同一深度的电位差异常曲线图。具体实施例方式本专利技术的最佳实施例是这样的,参照图1至图4所示,一种大地极化自然电场预 测地震方法,其特征是采用直流电位差计、铜电极、导线或光缆在不同方位和不同长度的 MN测量电极点上观测不同深度的大地极化自然电场,并研究其从地震发育到发生的九个时 期的变化规律,用之解释和预测地震活动和引发火山活动、海啸活动的探测方法,具体步骤 是1)、丽测量电极,采用直径Φ 35 Φ 50mm,长1. 2米至1. 5米的紫钢棒,一端车成 尖状,另一端用铜螺栓或氧焊接牢固测量电线,电极打入原土 1米深左右,如在水上探测, 也要放置水面下1米深左右;2)、丽测量电极根据极距与探深要求布点,其系数为丽=1X3. 14,探深 h ^ MNXk 的关系,k π ^ 3. 14 ;3)、每一组丽测量电极测量点设置在中点连接一台物探直流电位差计,如丽= Ikm为一组,丽=5km米为一组,丽=20km为一组,直至根据需要或地形条件、自然条件设 置完所须探测深度的观测点,每组数据都同时同步分别标在透明的和不透明的厘米纸上, 形成深度对比曲线图,按深度从上而下将不同深度的曲线顺序排列,通过已知震级的电位 差高低资料推断未知的大小震级和震源深度,就可提前做出地震发育发生的九个时期的预 警预报;4)、当某一组丽测量电极的电位差基数上升时,用平行和垂直十字布线法,在同 一深度分析曲线图解释电位差同时同步升高的异常反映。以下是具体实施例中参照附图进一步的论述如图1所示,丽测量电极的加工,采用直径Φ35 Φ50πιπι,长1. 2米至1. 5米的 紫钢棒,一头车成尖状以便锤入原土,一头穿孔用铜锣栓加氧焊接牢测量电线。为了防止 日后产生铜绿影响接地电阻,可采取镀金镀银或不锈钢包皮的措施。电极必须要打入原土 一米以上,而且要求必须铲除原土上层的表土杂质和碎石等,保持原土干净、无电极松动现 象,否则会产生电位差虚高或不稳定现象,造成观测资料不准确不可靠。丽测量电极的极距与探深关系通过多年来的经验总结,发现丽测量电极的极距 越小探测深度越小,MN极距越大探测越大的规律。经总结得出系数基本上为MN= 1X3. 14。 即探深h MNXk的关系,k π 3. 14。震源的探测设计原则和探测设计由于地震震源是一个未知深度和未知方位的探 测体,我们只知道震源越深,地震烈度越小,破坏性也相对越小;地震震源越浅,地震烈度越 大,破坏性也相对越大的关系。以及震源在人口稀少地区工业欠发达地区破坏性较小,但震源在人口密集工业发达地区破坏性相对较大的关系。因此,我们从实用角度来说,应侧重探 测浅部几公里至中部几十公里深度的震源;探测几百公里上千公里以上的震源主要是以科 研性或辅助性为主,因为探深越大,MN测量电极的极距也越大,受干扰因素也越多抗干扰技 术要求相对越高,难度和工作量也相对加大。因此实用型布网多以中浅震源为主,少量为深 层震源为辅,当某网点发现某深度有地震异常时,那时才加密网点或加大探深,这样较合理 较经济。探深与丽测量电极的极距设计举例丽测量极距的设计方案可以有多种多样。 但设计探深必须以几公里浅深至几十公里中深为原则。根据丽X3. 14探深换算,当丽= 1000米时(即1/2MN= 500米),探深可达3140米左右,即3公里深度左右;当丽=10000 米时(即1/2MN = 5000米),探深可达31400米左右,即30公里深度左右,按比例类推,我 们就可根据需要设计出不同的探深和丽极距。由于丽测量极距越大,通过的线路越长,受 到各种干扰因素如气象、人工电场等因素就越多,所以得到的资料可靠性可能会降低,故在 自然条件相对好的情况下可适当布置一些探深几百公里至上千公里或数千里以上的用于 研究地幔或地核的丽极距,通常丽测量电极距从1公里到30公里长度时即可探深3公里 到100公里以内岩石圈的变化,已经达到我们防震救灾的目的层。另外,在设计MN测量极的极距时,浅部、中部的测量点应设计密一些,深部和超深 部测量点设置应疏一些,既便于工作也减少工作量。如地层下部有断裂带、破碎带,最好是 平行布置加垂直布置方式以便于分析对比不同深度的变化情况。MN测量电极的测量点观测方法和地震发育图的解释每一组丽测量电极的测量点配备一台mv直流电位差计,每个台站最好再备用仪 器数部以备应急使用。一般用物探UJ-18型的直流电位差计即可(在没有更新型仪器出现 之前可用),应实行长期观测,不宜中断。如丽=Ikm为一组,MN3 = 5km米为一组,MN5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大地极化自然电场预测地震方法,其特征在于,是采用直流电位差计、铜电极、导线或光缆在不同方位和不同长度的MN点上观测不同深度的大地极化自然电场,并研究其从地震发育到发生的九个时期的变化规律,用之解释和预测地震活动和引发火山活动、海啸活动的探测方法,具体步骤是:1)、MN测量电极,采用直径Φ35~Φ50mm,长1.2米至1.5米的紫钢棒,一端车成尖状,另一端用铜螺栓或氧焊接牢固测量电线,电极打入原土1米深左右;2)、MN测量电极根据极距与探深要求布点,其系数为MN=1×3.14,探深h≈MN×k的关系,k≈π≈3.14;3)、每一组MN测量电极测量点设置在中点连接一台物探直流电位差计,如MN=1km为一组,MN=5km米为一组,MN=20km为一组,直至根据需要或地形条件、自然条件设置完所须探测深度的观测点,每组数据都同时同步分别标在透明的和不透明的厘米纸上,形成深度对比曲线图,按深度从上而下将不同深度的曲线顺序排列,通过已知震级的电位差高低资料推断未知的大小震级和震源深度,就可提前做出地震发育发生的九个时期的预警预报;4)、当某一组MN测量电极的电位差基数上升时,用平行和垂直十字布线法,在同一深度分析曲线图解释电位差同时同步升高的异常反映。...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世松
申请(专利权)人:杨世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45[中国|广西]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