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椎间盘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067750 阅读:21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是有关于一种人工椎间盘,主要由上、下盖板和滑动核组成,其中:滑动核为椭球形;上、下盖板分别罩设于滑动核的上部和下部,且上、下盖板之间具有间距。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人工椎间盘,可代替病变的椎间盘并行使其功能,保留运动节段,保留该节段锥间关节的运动功能,有效防止相邻节段的应力增加,并减少相邻节段继发性退变。(*该技术在202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外科植入假体,特别涉及一种人工椎间盘
技术介绍
椎间融合手术是治疗脊柱不稳症、脊柱滑脱症及退变性脊柱侧弯等脊柱病症的重 要方法,其采用非固定方式,将脊柱融合器植入,并置换患病的椎间盘,连接病变的脊椎骨, 使滑脱的部位得以恢复,从而恢复患者脊柱的功能。上述的锥间融合器虽然可在植入后恢复脊柱的稳定性,但手术节段获得的是一种 非生理状态的稳定,失去了相应的运动节段,牺牲了脊柱相应节段的弯腰、仰身、左右扭转 等活动能力,造成胸腰椎总活动度和活动范围减小,融合器不能很好的与患病脊柱相配合, 应力集中于相邻锥间,相邻节段出现退变加快。根据病例随访证实,融合术后相邻节段的继 发性蜕变和不稳定可以造成原有症状复发或加重,并已成为影响手术治疗椎间盘病变远期 疗效的一个重要因素,特别在多节段脊椎融合固定中更为明显,一些患者甚至需要再次接 受相邻节段的融合手术。由此可见,上述现有的椎间融合器在结构与使用上,显然仍存在有不便与缺陷,而 亟待加以进一步改进。如何研制一种可代替病变的椎间盘并行使其功能,保留运动节段,保 留该节段锥间关节的运动功能,有效防止相邻节段的应力增加,并减少相邻节段继发性退 变的新型结构的人工椎间盘,是本领域当前的重要研发课题之一。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的椎间融合器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种新型结 构的人工椎间盘,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使其可代替病变的椎间盘并行使其功能,保留运 动节段,保留该节段锥间关节的运动功能,有效防止相邻节段的应力增加,并减少相邻节段 继发性退变,从而更加适于实用。本技术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是采用以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依据本 技术提出的一种人工椎间盘,主要由上、下盖板和滑动核组成,其中滑动核为椭球形; 上、下盖板分别罩设于滑动核的上部和下部,且上、下盖板之间具有间距。本技术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还可以采用以下的技术措施来进一步实现。前述的人工椎间盘,所述的上盖板的上表面为椭圆形平面,下表面设有与滑动核 上部相匹配的凹陷;下盖板的下表面为椭圆形平面,上表面设有与滑动核下部相匹配的凹 陷。前述的人工椎间盘,所述的上盖板的上表面和下盖板的下表面上均设有突齿。前述的人工椎间盘,所述的上、下盖板侧面设有椎体固定部。前述的人工椎间盘,所述的上、下盖板设有5°和10°的前后倾斜。前述的人工椎间盘,所述的上、下盖板与人体椎间盘的面积、形状相同或近似。前述的人工椎间盘,所述的滑动核的厚度为7mm、9mm或11mm。前述的人工椎间盘,所述的滑动核为超高分子量聚乙烯材质。前述的人工椎间盘,所述的上、下盖板为钴铬钼合金材质。前述的人工椎间盘,所述的上、下盖板外表面依次还喷涂有钛层和羟基磷灰石层。综上所述,本技术人工椎间盘,可代替病变的椎间盘并行使其功能,保留运动 节段,保留该节段锥间关节的运动功能,有效防止相邻节段的应力增加,并减少相邻节段继 发性退变。本技术具有上述诸多优点及实用价值,其不论在产品结构或功能上皆有较 大的改进,在技术上有显著的进步,并产生了好用及实用的效果,且较现有的椎间融合器具 有增进的功效,从而更加适于实用。上述说明仅是本技术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更清楚了解本技术的技术 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让本技术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 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人工椎间盘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的俯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为更进一步阐述本技术为达成预定技术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 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依据本技术提出的人工椎间盘其具体实施方式、结构、 特征及其功效,详细说明如后。请参阅图1、图2所示,本技术人工椎间盘主要由上盖板1、下盖板2和滑动核 3组成。其中,滑动核3为椭球形;上、下盖板分别罩设于滑动核3的上部和下部,且上、下 盖板之间略有间距。较佳的,上、下盖板优选钴铬钼合金材质,并在外表面依次喷涂钛层和羟基磷灰石 层,使骨组织和假体的结合率明显提高;在形状上,上、下盖板类似人工髋关节的球窝设计, 与人体椎间盘的面积、形状相同或近似;上盖板1的上表面和下盖板2的下表面均为椭圆形 平面,并在其上设有突齿4,以与上下相邻椎骨牢固固定;上盖板1的下表面和下盖板2的 上表面分别设有与滑动核3上、下部相匹配的凹陷,以利于上、下盖板与滑动核之间的紧密 配合与顺利滑动;上、下盖板侧面设有椎体固定部5,以通过螺钉与椎体固定,防止术后移 位及脱落等并发症;此外,为适应L3、L4、L5阶段前宽后窄的解剖特点,上、下盖板设有5° 和10°的前后倾斜。滑动核3优选超高分子量聚乙烯材质,以保证其具有较好的强度和韧性;椭球形ζ 轴方向的厚度可设为7mm、9mm、llmm等尺寸,以适应不同高度锥间隙的要求。本技术其上、下盖板和滑动核结构均采用仿生设计,能够提供与正常椎间盘 相似的力学特性,能较容易的模仿椎间盘的动力学性能,允许腰椎屈伸、侧弯,对矢状轴的 旋转无限制。并可将产品设计为不同型号,术前根据腰椎正侧位X光片,测量锥体的横径和 矢径,及病变间隙上一个正常锥间隙的高度,初步估计所用盖板大小和滑动核厚度,再选择 与椎体横截面积大小相当的假体植入,以适应不同患者的生理特征,并将负荷分散到较大 的区域。本技术人工椎间盘采用非融合技术,作为锥间融合器的换代产品,不但可去 除有损伤、炎症退变的椎间盘,减少自身免疫的来源和退变椎间盘诱发炎症的物质以缓解 疼痛,而且恢复了锥间高度、应力传导和分布,使神经根管间接减压,可以基本恢复正常的 生理运动功能,改善了临近锥间隙内的压力,并有效达到分担负荷、防止相邻节段的应力增 加的效果,避免或减少了传统融合术带来的继发性相邻节段退变加快。采用本技术进 行治疗的着眼点在于相邻节段而非手术节段本身,对于中青年患者来说具有更为重要的意 义。以上所述,仅是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技术作任何形式上 的限制,虽然本技术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当可利用 上述揭示的
技术实现思路
作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均仍属于本技术 技术方案的范围内。权利要求一种人工椎间盘,其特征在于主要由上、下盖板和滑动核组成,其中滑动核为椭球形;上、下盖板分别罩设于滑动核的上部和下部,且上、下盖板之间具有间距。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人工椎间盘,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上盖板的上表面为椭圆形平 面,下表面设有与滑动核上部相匹配的凹陷;下盖板的下表面为椭圆形平面,上表面设有与 滑动核下部相匹配的凹陷。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人工椎间盘,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上盖板的上表面和下盖板的 下表面上均设有突齿。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人工椎间盘,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上、下盖板侧面设有椎体固 定部。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人工椎间盘,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上、下盖板设有5°和10°的 前后倾斜。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人工椎间盘,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上、下盖板与人体椎间盘的 面积、形状相同或近似。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人工椎间盘,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滑动核的厚度为7mm、9mm或 Ilmm08.根据权利要求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人工椎间盘,其特征在于主要由上、下盖板和滑动核组成,其中:滑动核为椭球形;上、下盖板分别罩设于滑动核的上部和下部,且上、下盖板之间具有间距。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史春宝蔡广朋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市春立正达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11[中国|北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