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干式直流电容器高性能介电薄膜的调控方式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0660399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3-18 18:52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干式直流电容器高性能介电薄膜的调控方式,设备由挤出机、过渡流道、调控流道、挤出口模、冷却装置和薄膜收卷装置组成,调控步骤如下:第一步物料挤出,使用挤出机塑化物料,挤出机后接过渡流道,过渡流道使得熔体的流道由挤出机圆柱形流道过渡至调控流道入口所需的长方形流道;第二步熔体分层,熔体经调控流道,将其先分为多层,然后扭转、延展、汇合在一起,再次分层、扭转、延展、汇合,以此往复得到多层熔体;第三步口模处使用冷却装置骤冷得到薄膜;第四步牵引调厚,经薄膜收卷装置牵引拉伸,调节薄膜厚度。本发明专利技术在挤出机后接入过渡流道及若干个调控流道,再接入挤出口模,解决了现有技术不可调控、不稳定、工艺复杂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高分子材料先进制造,涉及到一种高性能介电薄膜的调控方式。


技术介绍

1、薄膜电容器由于其温度范围宽、使用寿命长且具有自愈性被广泛应用于电器、汽车、太阳能等新能源领域,且其尺寸通常占整个电子器件体积的50%以上,以此保持应用所需的电源,因此在保留薄膜电容器优点的同时,提升薄膜的介电性能尤为重要。干式直流电容器主要由蒸镀电极的聚丙烯薄膜交叠卷绕而成,其性能极大地依赖于介质薄膜的电学性能。然而国产聚丙烯薄膜(bopp)介电常数通常限制在2.25左右,介质损耗是进口产品的几倍甚至十几倍,击穿场强低100kv/mm左右,极大地限制了用电安全与行业发展。

2、目前,常见的介电薄膜改性方法包括制备无机/有机复合材料介电薄膜和多层介电薄膜。在针对以两种材料的多层膜介电薄膜的制备中,通常使用多层共挤出的方法制备,然而由于不同材料的熔融流动时熔体粘度不同,制备出的层厚不均匀、层数有限,且制备的薄膜性能不稳定、不可调控,影响薄膜的性能。

3、因此,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更稳定、可调控、易实施的介电薄膜调控方式,解决了现有制备聚丙烯多层薄膜的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干式直流电容器高性能介电薄膜的调控方式,其特征在于:设备由挤出机、过渡流道、调控流道、挤出口模、冷却装置和薄膜收卷装置组成,调控步骤如下:第一步物料挤出,使用挤出机塑化物料,挤出机后接过渡流道,过渡流道使得熔体的流动由挤出机圆柱形流道过渡至调控流道入口所需的长方形流道;第二步熔体分层,熔体经调控流道,将其先分为多层,然后扭转、延展、汇合在一起,再次分层、扭转、延展、汇合,以此往复得到多层熔体;第三步薄膜骤冷,口模处使用冷却装置骤冷得到薄膜;第四步牵引调厚,经薄膜收卷装置牵引拉伸,调节薄膜厚度;所述物料为等规度不小于98%、灰分不大于20ppm的等规聚丙烯;调控流道为入口、出口均为...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干式直流电容器高性能介电薄膜的调控方式,其特征在于:设备由挤出机、过渡流道、调控流道、挤出口模、冷却装置和薄膜收卷装置组成,调控步骤如下:第一步物料挤出,使用挤出机塑化物料,挤出机后接过渡流道,过渡流道使得熔体的流动由挤出机圆柱形流道过渡至调控流道入口所需的长方形流道;第二步熔体分层,熔体经调控流道,将其先分为多层,然后扭转、延展、汇合在一起,再次分层、扭转、延展、汇合,以此往复得到多层熔体;第三步薄膜骤冷,口模处使用冷却装置骤冷得到薄膜;第四步牵引调厚,经薄膜收卷装置牵引拉伸,调节薄膜厚度;所述物料为等规度不小于98%、灰分不大于20ppm的等规聚丙烯;调控流道为入口、出口均为长方形形状及均分为n等份的通道,首先熔体在入口沿长边方向等间距分割为n层,每一层熔体顺时针扭转90°并延展,在出口汇合得到沿短边方向n层堆叠的熔体;再次经过调控流道,此时n层堆叠的熔体被下一调控流道入口分割为n份,熔...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焦志伟汪力丁玉梅何伟杨卫民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化工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