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一种烷氧基镁负载型烯烃聚合催化剂组分及含其的烯烃聚合催化剂与应用制造技术_技高网

一种烷氧基镁负载型烯烃聚合催化剂组分及含其的烯烃聚合催化剂与应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0591610 阅读:3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3-12 21:52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烷氧基镁负载型烯烃聚合催化剂组分及含其的烯烃聚合催化剂与应用。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烷氧基镁负载型烯烃聚合催化剂组分包括以下组分的反应产物:烷氧基镁化合物、钛化合物以及磺酰胺硅烷类化合物;所述磺酰胺硅烷类化合物具有以下通式(I)所示的结构,其中,R1和R2各自独立地选自氢原子、卤素原子、烷基、环烷基、芳基、芳烷基、烷基芳基、含杂原子的环;R3、R4、R5各自独立地选自C1‑C8的直链或支链烷基、C1‑C8的直链或支链烷氧基。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烯烃聚合催化剂包含该烷氧基镁负载型烯烃聚合催化剂组分。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催化剂活性较高,得到的聚合物颗粒形态好、细粉较少,具有优异的氢调敏感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烷氧基镁负载型烯烃聚合催化剂组分及含其的烯烃聚合催化剂与应用,属于烯烃聚合催化剂。


技术介绍

1、高性能聚烯烃的发展依赖于烯烃聚合催化剂性能的不断提高。近年来茂金属与非茂金属等单活性中心催化剂成为聚烯烃催化剂研究与开发的热点,单中心催化剂的工业化应用也逐渐增加,但ziegler-natta催化剂在聚烯烃的工业化生产中仍旧占据主导地位。由于技术不断发展,ziegler-natta型烯烃聚合催化剂的活性、氢调敏感度、共聚性能及其聚合粉料的堆积密度、熔融指数、分子量分布、细粉含量、共聚单元分布等参数均得到了显著的优化。但是为了能够更好地适应工业生产的需求,生产出性能更优异的产品,则此类催化剂及其聚合粉料的上述参数还需进一步提高。

2、在现有技术中,烯烃聚合催化剂大多为以镁、钛、卤素和给电子体作为基本成分的固体催化剂。

3、cn101891849a公开了一种聚烯烃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其将卤化镁化合物溶解于有机溶剂中,形成均一的溶液体系,然后滴加过渡金属卤化物缓慢析出固体催化剂。该技术存在如下缺陷:由于向卤化镁均相溶液中直接滴加过渡金属卤化物过程反应剧烈,氯化氢气体大量释放,使得最终所得固体催化剂颗粒形态较差、粒径分布不均匀,且容易造成催化剂粘壁现象。cn102358761a公开了一种烯烃聚合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其先通过向卤化镁的均相有机溶剂中滴加卤化硅化合物得到载体,再向分散有载体的有机溶剂中滴加过渡金属卤化物得到固体聚烯烃催化剂组分。该方法所得催化剂颗粒形态良好,催化活性也较高。该技术存在如下缺陷:催化所得产物聚合物中细粉含量较高,不利于工业生产。

4、采用不同镁源制得的催化剂的性能会有所不同。镁源主要有镁粉、有机镁化合物(如二烷基镁,二烷氧基镁,烷基氯化镁等)和无机镁化合物(如无水氯化镁等)。而改变催化剂中的给电子体,尤其是内给电子体,能最大可能地改变催化剂活性中心的性质,从而最大程度地改变催化剂的性能。目前,对于内给电子体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传统的脂肪酸酯和芳香酸酯化合物;二醚类和琥珀酸酯类化合物;以及二醇酯类化合物等等。而研究出性能更优异的新型烯烃聚合催化剂,仍然是本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技术实现思路

1、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烷氧基镁负载型烯烃聚合催化剂组分及含其的烯烃聚合催化剂与应用。本专利技术提供的烷氧基镁负载型烯烃聚合催化剂组分含磺酰胺硅烷类化合物,能够克服现有技术中催化剂氢调敏感性的不足等问题。

2、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烷氧基镁负载型烯烃聚合催化剂组分,其包括以下组分的反应产物:烷氧基镁化合物、钛化合物以及磺酰胺硅烷类化合物;

3、其中,所述磺酰胺硅烷类化合物具有以下通式(i)所示的结构,

4、

5、通式(i)中,r1、r2相同或不同,r1和r2各自独立地选自氢原子、卤素原子、取代或未取代的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环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芳基、取代或未取代的芳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烷基芳基、取代或未取代的含杂原子的环;r3、r4、r5各自独立地选自c1-c8的直链或支链烷基、c1-c8的直链或支链烷氧基。

6、在上述的烷氧基镁负载型烯烃聚合催化剂组分中,优选地,在通式(i)中,r3、r4、r5中至少一个选自c1-c8的直链或支链烷氧基。

7、在上述的烷氧基镁负载型烯烃聚合催化剂组分中,优选地,在通式(i)中,r1和r2各自独立地选自氟原子、溴原子、甲基、乙基、苯磺酰基甲基、二氟甲基、二溴甲基、三氟甲基、三溴甲基。

8、在上述的烷氧基镁负载型烯烃聚合催化剂组分中,优选地,在通式(i)中,r3、r4、r5各自独立地选自甲基、乙基、正丙基、异丙基、甲氧基、乙氧基、3-丙氧基。

9、在上述的烷氧基镁负载型烯烃聚合催化剂组分中,优选地,在通式(i)中,r3、r4、r5中至少一个选自甲氧基、乙氧基、3-丙氧基。

10、在上述的烷氧基镁负载型烯烃聚合催化剂组分中,优选地,所述磺酰胺硅烷类化合物包括[双(三氟甲磺酰基)氨基]三甲氧基硅烷、[双(三氟甲磺酰基)氨基]三乙氧基硅烷、[双(三氟甲磺酰基)氨基]三(3-丙氧基)硅烷、[双(三氟甲磺酰基)氨基]甲基二甲氧基硅烷、[双(三氟甲磺酰基)氨基]甲基二乙氧基硅烷、[双(三氟甲磺酰基)氨基]甲基二(3-丙氧基)硅烷、[双(三氟甲磺酰基)氨基]二甲基甲氧基硅烷、[双(三氟甲磺酰基)氨基]二甲基乙氧基硅烷、[双(三氟甲磺酰基)氨基]二甲基(3-丙氧基)硅烷、[双(三氟甲磺酰基)氨基]乙基二甲氧基硅烷、[双(三氟甲磺酰基)氨基]乙基二乙氧基硅烷、[双(三氟甲磺酰基)氨基]乙基二(3-丙氧基)硅烷、[双(三氟甲磺酰基)氨基]二乙基甲氧基硅烷、[双(三氟甲磺酰基)氨基]二乙基乙氧基硅烷、[双(三氟甲磺酰基)氨基]二乙基(3-丙氧基)硅烷、[双(三溴甲磺酰基)氨基](3-丙基)二甲氧基硅烷、[双(三溴甲磺酰基)氨基](3-丙基)二乙氧基硅烷、[双(三溴甲磺酰基)氨基](3-丙基)二(3-丙氧基)硅烷、[双(三溴甲磺酰基)氨基]二(3-丙基)甲氧基硅烷、[双(三溴甲磺酰基)氨基]二(3-丙基)乙氧基硅烷、[双(三溴甲磺酰基)氨基]二(3-丙基)(3-丙氧基)硅烷中的一种或几种的组合。

11、在上述的烷氧基镁负载型烯烃聚合催化剂组分中,优选地,在通式(i)中,r1和r2各自独立地选自二氟甲基、二溴甲基、三氟甲基、三溴甲基;r3、r4、r5各自独立地选自甲基、乙基、甲氧基、乙氧基,并且r3、r4、r5中至少一个选自甲氧基或乙氧基。

12、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案,本专利技术提供几种优选磺酰胺硅烷类化合物(化合物a-e)的结构式,具体如下:

13、

14、

15、

16、在上述的烷氧基镁负载型烯烃聚合催化剂组分中,所述磺酰胺硅烷类化合物可以单独使用或几种配合使用,当几种配合使用时,可以任意比例混合。

17、在上述的烷氧基镁负载型烯烃聚合催化剂组分中,优选地,所述磺酰胺硅烷类化合物可以是通过以下步骤制备得到的:

18、使具有通式(ii)所示结构的磺酰基亚胺化合物和烷基锂在保护气氛围、-80℃至30℃条件下于有机溶剂中进行反应,反应体系不经分离,向其中加入r3r4r5sicl,继续在-80℃至30℃条件下反应,反应结束后,得到所述的磺酰胺硅烷类化合物;

19、

20、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案,优选地,在上述磺酰胺硅烷类化合物的制备步骤中,所述磺酰基亚胺化合物与烷基锂的摩尔比为1:(1-5)。

21、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案,优选地,在上述磺酰胺硅烷类化合物的制备步骤中,所述磺酰基亚胺化合物与r3r4r5sicl的摩尔比为1:(1-5)。

22、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案,优选地,在上述磺酰胺硅烷类化合物的制备步骤中,所述磺酰基亚胺化合物与烷基锂反应1-48h;加入所述r3r4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烷氧基镁负载型烯烃聚合催化剂组分,其包括以下组分的反应产物:烷氧基镁化合物、钛化合物以及磺酰胺硅烷类化合物;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烷氧基镁负载型烯烃聚合催化剂组分,其中,在通式(I)中,R3、R4、R5中至少一个选自C1-C8的直链或支链烷氧基。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烷氧基镁负载型烯烃聚合催化剂组分,其中,在通式(I)中,R1和R2各自独立地选自氟原子、溴原子、甲基、乙基、苯磺酰基甲基、二氟甲基、二溴甲基、三氟甲基、三溴甲基。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烷氧基镁负载型烯烃聚合催化剂组分,其中,在通式(I)中,R3、R4、R5各自独立地选自甲基、乙基、正丙基、异丙基、甲氧基、乙氧基、3-丙氧基;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烷氧基镁负载型烯烃聚合催化剂组分,其中,所述磺酰胺硅烷类化合物包括[双(三氟甲磺酰基)氨基]三甲氧基硅烷、[双(三氟甲磺酰基)氨基]三乙氧基硅烷、[双(三氟甲磺酰基)氨基]三(3-丙氧基)硅烷、[双(三氟甲磺酰基)氨基]甲基二甲氧基硅烷、[双(三氟甲磺酰基)氨基]甲基二乙氧基硅烷、[双(三氟甲磺酰基)氨基]甲基二(3-丙氧基)硅烷、[双(三氟甲磺酰基)氨基]二甲基甲氧基硅烷、[双(三氟甲磺酰基)氨基]二甲基乙氧基硅烷、[双(三氟甲磺酰基)氨基]二甲基(3-丙氧基)硅烷、[双(三氟甲磺酰基)氨基]乙基二甲氧基硅烷、[双(三氟甲磺酰基)氨基]乙基二乙氧基硅烷、[双(三氟甲磺酰基)氨基]乙基二(3-丙氧基)硅烷、[双(三氟甲磺酰基)氨基]二乙基甲氧基硅烷、[双(三氟甲磺酰基)氨基]二乙基乙氧基硅烷、[双(三氟甲磺酰基)氨基]二乙基(3-丙氧基)硅烷、[双(三溴甲磺酰基)氨基](3-丙基)二甲氧基硅烷、[双(三溴甲磺酰基)氨基](3-丙基)二乙氧基硅烷、[双(三溴甲磺酰基)氨基](3-丙基)二(3-丙氧基)硅烷、[双(三溴甲磺酰基)氨基]二(3-丙基)甲氧基硅烷、[双(三溴甲磺酰基)氨基]二(3-丙基)乙氧基硅烷、[双(三溴甲磺酰基)氨基]二(3-丙基)(3-丙氧基)硅烷中的一种或几种的组合。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烷氧基镁负载型烯烃聚合催化剂组分,其中,在通式(I)中,R1和R2各自独立地选自二氟甲基、二溴甲基、三氟甲基、三溴甲基;R3、R4、R5各自独立地选自甲基、乙基、甲氧基、乙氧基,并且R3、R4、R5中至少一个选自甲氧基或乙氧基。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烷氧基镁负载型烯烃聚合催化剂组分,其中,所述烷氧基镁化合物的通式为Mg(OR6)a(OR7)2-a,其中,R6和R7相同或不同,R6和R7各自独立地选自取代或未取代的C1-C20的脂肪族烃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1-C20的芳香族烃基,取代基选自羟基、氨基、醛基、羧基、酰基、卤素原子、烷氧基或杂原子,0≤a≤2;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烷氧基镁负载型烯烃聚合催化剂组分,其中,所述钛化合物的通式为Ti(OR8)4-bXb,其中,R8选自C1-C14的脂肪族烃基、C1-C14的芳香族烃基,X为卤素原子,b是0至4的整数;当b为2以下时,几个R8相同或不同;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烷氧基镁负载型烯烃聚合催化剂组分,其中,所述烷氧基镁负载型烯烃聚合催化剂组分是通过以下步骤制备得到的:以所述烷氧基镁化合物为载体,以惰性溶剂为分散剂,与所述钛化合物接触,并与所述磺酰胺硅烷类化合物接触,得到所述的烷氧基镁负载型烯烃聚合催化剂组分。

10.根据权利要求1或9所述的烷氧基镁负载型烯烃聚合催化剂组分,其中,所述磺酰胺硅烷类化合物的使用量相对于1摩尔所述烷氧基镁化合物中的镁为0.0005-1摩尔,优选为0.01-0.1摩尔。

11.根据权利要求1或9所述的烷氧基镁负载型烯烃聚合催化剂组分,其中,所述钛化合物的使用量相对于1摩尔所述烷氧基镁化合物中的镁为0.5-100摩尔,优选为1-50摩尔。

1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烷氧基镁负载型烯烃聚合催化剂组分,其中,所述惰性溶剂包括己烷、庚烷、辛烷、癸烷、苯、甲苯和二甲苯中的一种或几种的组合;

13.一种烯烃聚合催化剂,其包含以下组分: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烯烃聚合催化剂,其中,所述有机铝化合物包括三乙基铝、三异丁基铝、一氯二乙基铝、二氯乙基铝和倍半乙基氯化铝中一种或几种的组合;优选地,所述有机铝化合物包括三乙基铝和/或三异丁基铝。

15.权利要求1-12中任一项所述的烷氧基镁负载型烯烃聚合催化剂组分或权利要求13或14所述的烯烃聚合催化剂在烯烃聚合中作为催化剂的应用;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烷氧基镁负载型烯烃聚合催化剂组分,其包括以下组分的反应产物:烷氧基镁化合物、钛化合物以及磺酰胺硅烷类化合物;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烷氧基镁负载型烯烃聚合催化剂组分,其中,在通式(i)中,r3、r4、r5中至少一个选自c1-c8的直链或支链烷氧基。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烷氧基镁负载型烯烃聚合催化剂组分,其中,在通式(i)中,r1和r2各自独立地选自氟原子、溴原子、甲基、乙基、苯磺酰基甲基、二氟甲基、二溴甲基、三氟甲基、三溴甲基。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烷氧基镁负载型烯烃聚合催化剂组分,其中,在通式(i)中,r3、r4、r5各自独立地选自甲基、乙基、正丙基、异丙基、甲氧基、乙氧基、3-丙氧基;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烷氧基镁负载型烯烃聚合催化剂组分,其中,所述磺酰胺硅烷类化合物包括[双(三氟甲磺酰基)氨基]三甲氧基硅烷、[双(三氟甲磺酰基)氨基]三乙氧基硅烷、[双(三氟甲磺酰基)氨基]三(3-丙氧基)硅烷、[双(三氟甲磺酰基)氨基]甲基二甲氧基硅烷、[双(三氟甲磺酰基)氨基]甲基二乙氧基硅烷、[双(三氟甲磺酰基)氨基]甲基二(3-丙氧基)硅烷、[双(三氟甲磺酰基)氨基]二甲基甲氧基硅烷、[双(三氟甲磺酰基)氨基]二甲基乙氧基硅烷、[双(三氟甲磺酰基)氨基]二甲基(3-丙氧基)硅烷、[双(三氟甲磺酰基)氨基]乙基二甲氧基硅烷、[双(三氟甲磺酰基)氨基]乙基二乙氧基硅烷、[双(三氟甲磺酰基)氨基]乙基二(3-丙氧基)硅烷、[双(三氟甲磺酰基)氨基]二乙基甲氧基硅烷、[双(三氟甲磺酰基)氨基]二乙基乙氧基硅烷、[双(三氟甲磺酰基)氨基]二乙基(3-丙氧基)硅烷、[双(三溴甲磺酰基)氨基](3-丙基)二甲氧基硅烷、[双(三溴甲磺酰基)氨基](3-丙基)二乙氧基硅烷、[双(三溴甲磺酰基)氨基](3-丙基)二(3-丙氧基)硅烷、[双(三溴甲磺酰基)氨基]二(3-丙基)甲氧基硅烷、[双(三溴甲磺酰基)氨基]二(3-丙基)乙氧基硅烷、[双(三溴甲磺酰基)氨基]二(3-丙基)(3-丙氧基)硅烷中的一种或几种的组合。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烷氧基镁负载型烯烃聚合催化剂组分,其中,在通式(i)中,r1和r2各自独立地选自二氟甲基、二溴甲基、三氟甲基、三溴甲基;r3、r...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红明义建军窦彤彤孟子逸张明革高玉李许蔷张蔚王晶晶付玉祥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