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换热器的折流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0519032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3-01 13:36
本技术提供一种换热器的折流机构,包括外筒架,所述外筒架内壁的顶部与底部之间滑动连接有帘式折流组,所述外筒架的一侧连通有进流管组,所述外筒架的另一侧连通有排流管组,所述帘式折流组包括两个限位滑条,两个所述限位滑条分别滑动连接于外筒架内壁的顶部和底部,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如下的有益效果:通过两个限位滑条可将两个一级折流框固定在外筒架的内部,从而使得两个一级折流框之间堆叠的二级折流框、三级折流框、四级折流框和五级折流框固定在外筒架的内部,并且可保证各个折流框上的进液通槽和出液通槽均与外筒架上的进液通槽和出液通槽相连通,提高折流机构的安装精准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是一种换热器的折流机构,属于换热器。


技术介绍

1、换热器的折流机构是一种用于改变流体流动方向的装置,常见于板式换热器和管壳式换热器中,其作用是将流体流经换热器时的流动方向反复改变,以增加流体与换热器壁面的接触,提高换热效率,在板式换热器中,折流机构通常是由一系列交错排列的板片组成,每个板片上都有一些小孔,流体经过这些小孔时就会发生流动方向的改变,而在管壳式换热器中,折流机构则是由一些弯曲的金属片或塑料片组成,流体在流过这些金属片或塑料片时也会发生流动方向的改变,折流机构的设计和选型对换热器的换热效率和性能有很大影响,需要根据具体的应用场景和要求进行优化。

2、现有技术中,管壳式换热器内部的折流机构将若干个合围形成圆形的外框架固定安装在帘式折流圈上,保持外框架弧面上的内孔与对应的帘式折流圈上的外孔同轴,然而安装过程中,并未设置卡接结构,使得外框架弧面上的内孔无法精准的与帘式折流圈上的外孔对准,从而影响了管壳式换热器内部折流机构安装精准度,影响了折流机构内部流体流速,影响了换热器的换热效果。

3、综上,因此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换热器的折流机构,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技术目的是提供一种换热器的折流机构,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管壳式换热器内部折流机构无法快速精准安装的问题。

2、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是通过如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换热器的折流机构,包括外筒架,所述外筒架内壁的顶部与底部之间滑动连接有帘式折流组,所述外筒架的一侧连通有进流管组,所述外筒架的另一侧连通有排流管组,所述帘式折流组包括两个限位滑条,两个所述限位滑条分别滑动连接于外筒架内壁的顶部和底部,两个所述限位滑条的相对一侧且位于外筒架的内壁均固定连接有一级折流框,两个所述一级折流框的相对一侧且位于外筒架的内部均套设有二级折流框,两个所述二级折流框的相对一侧且位于外筒架的内部均套设有三级折流框,两个所述三级折流框的相对一侧且位于外筒架的内部均套设有四级折流框,两个所述四级折流框的相对一侧且位于外筒架的内部均套设有五级折流框。

3、进一步地,所述一级折流框、二级折流框、三级折流框、四级折流框和五级折流框的内部均开设有折流通槽。

4、进一步地,所述一级折流框、二级折流框、三级折流框、四级折流框和五级折流框相贴合的框面均开设有管槽。

5、进一步地,所述进流管组包括多个进液通槽,各个进液通槽分别开设于各个一级折流框、二级折流框、三级折流框、四级折流框和五级折流框内壁的一侧,每个进液通槽的一端均贯穿各级折流框和外筒架并延伸至外筒架的外部,所述外筒架的外部且位于每个进液通槽的一端均连通有进水管,多个进水管的一端之间连通有进液管。

6、进一步地,所述进液通槽与折流通槽相连通,所述进液管管面的一侧连通有第一输送管。

7、进一步地,所述排流管组包括多个出液通槽,各个出液通槽分别开设于各个一级折流框、二级折流框、三级折流框、四级折流框和五级折流框内壁的另一侧,每个出液通槽的一端均贯穿各级折流框和外筒架并延伸至外筒架的外部,所述外筒架的外部且位于每个出液通槽的一端均连通有出水管,多个出水管的一端之间连通有出液管。

8、进一步地,所述出液通槽与折流通槽相连通,所述出液管管面的一侧连通有第二输送管。

9、本技术的有益效果:

10、通过两个限位滑条可将两个一级折流框固定在外筒架的内部,从而使得两个一级折流框之间堆叠的二级折流框、三级折流框、四级折流框和五级折流框固定在外筒架的内部,并且可保证各个折流框上的进液通槽和出液通槽均与外筒架上的进液通槽和出液通槽相连通,提高折流机构的安装精准率。

11、通过两个限位滑条将帘式折流组固定套设在外筒架的内部,进流管组往外筒架的内部输送冷却液时,帘式折流组不会被流体冲动,不会造成内部折流框两侧开设的进液通槽和出液通槽不与外筒架上开设的进液通槽和出液通槽相连通的现象,折流机构内部流体匀速通过,提高了换热器的换热效果。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换热器的折流机构,包括外筒架(1),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筒架(1)内壁的顶部与底部之间滑动连接有帘式折流组(2),所述外筒架(1)的一侧连通有进流管组(3),所述外筒架(1)的另一侧连通有排流管组(4),所述帘式折流组(2)包括两个限位滑条(21),两个所述限位滑条(21)分别滑动连接于外筒架(1)内壁的顶部和底部,两个所述限位滑条(21)的相对一侧且位于外筒架(1)的内壁均固定连接有一级折流框(22),两个所述一级折流框(22)的相对一侧且位于外筒架(1)的内部均套设有二级折流框(23),两个所述二级折流框(23)的相对一侧且位于外筒架(1)的内部均套设有三级折流框(24),两个所述三级折流框(24)的相对一侧且位于外筒架(1)的内部均套设有四级折流框(25),两个所述四级折流框(25)的相对一侧且位于外筒架(1)的内部均套设有五级折流框(26)。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换热器的折流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一级折流框(22)、二级折流框(23)、三级折流框(24)、四级折流框(25)和五级折流框(26)的内部均开设有折流通槽(28)。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换热器的折流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一级折流框(22)、二级折流框(23)、三级折流框(24)、四级折流框(25)和五级折流框(26)相贴合的框面均开设有管槽(27)。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换热器的折流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流管组(3)包括多个进液通槽(31),各个进液通槽(31)分别开设于各个一级折流框(22)、二级折流框(23)、三级折流框(24)、四级折流框(25)和五级折流框(26)内壁的一侧,每个进液通槽(31)的一端均贯穿各级折流框和外筒架(1)并延伸至外筒架(1)的外部,所述外筒架(1)的外部且位于每个进液通槽(31)的一端均连通有进水管(32),多个进水管(32)的一端之间连通有进液管(33)。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换热器的折流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液通槽(31)与折流通槽(28)相连通,所述进液管(33)管面的一侧连通有第一输送管(34)。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换热器的折流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流管组(4)包括多个出液通槽(41),各个出液通槽(41)分别开设于各个一级折流框(22)、二级折流框(23)、三级折流框(24)、四级折流框(25)和五级折流框(26)内壁的另一侧,每个出液通槽(41)的一端均贯穿各级折流框和外筒架(1)并延伸至外筒架(1)的外部,所述外筒架(1)的外部且位于每个出液通槽(41)的一端均连通有出水管(42),多个出水管(42)的一端之间连通有出液管(43)。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换热器的折流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液通槽(41)与折流通槽(28)相连通,所述出液管(43)管面的一侧连通有第二输送管(44)。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换热器的折流机构,包括外筒架(1),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筒架(1)内壁的顶部与底部之间滑动连接有帘式折流组(2),所述外筒架(1)的一侧连通有进流管组(3),所述外筒架(1)的另一侧连通有排流管组(4),所述帘式折流组(2)包括两个限位滑条(21),两个所述限位滑条(21)分别滑动连接于外筒架(1)内壁的顶部和底部,两个所述限位滑条(21)的相对一侧且位于外筒架(1)的内壁均固定连接有一级折流框(22),两个所述一级折流框(22)的相对一侧且位于外筒架(1)的内部均套设有二级折流框(23),两个所述二级折流框(23)的相对一侧且位于外筒架(1)的内部均套设有三级折流框(24),两个所述三级折流框(24)的相对一侧且位于外筒架(1)的内部均套设有四级折流框(25),两个所述四级折流框(25)的相对一侧且位于外筒架(1)的内部均套设有五级折流框(26)。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换热器的折流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一级折流框(22)、二级折流框(23)、三级折流框(24)、四级折流框(25)和五级折流框(26)的内部均开设有折流通槽(28)。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换热器的折流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一级折流框(22)、二级折流框(23)、三级折流框(24)、四级折流框(25)和五级折流框(26)相贴合的框面均开设有管槽(27)。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换热器的折流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红李树峰王真陈绪堂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安润热工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