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地铁风亭防洪系统安装基础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40518517 阅读:7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3-01 13:36
本申请涉及地铁风亭防洪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地铁风亭防洪系统安装基础,其包括混凝土基座、预埋板、壳体框架和防洪挡板;所述预埋板设置于混凝土基座上,所述壳体框架连接于预埋板上,所述防洪挡板升降设置于壳体框架内;所述混凝土基座包括同轴设置的基座框体和限位框体,所述限位框体固定设置于基座框体顶面的内侧,所述预埋板设置于基座框体的顶面上,所述壳体框架的底部连接于预埋板上,所述壳体框架的内壁与限位框体的外壁抵接。本申请具有便于对地铁风亭防洪系统进行安装的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申请涉及地铁风亭防洪的,尤其是涉及一种地铁风亭防洪系统安装基础


技术介绍

1、地铁风亭是地铁通风道的地面建筑物,主要作用是新鲜空气的采集和排风,与地铁的内部系统直接相连。按使用功能划分,地铁风亭可分为新风亭、排风亭和活塞风亭。地铁车站一般设置2组8个风亭,其中2个新风亭、2个排风亭、4个活塞风亭。风亭目前的设置通常分为集中式布置和分散式时布置。集中式布置常设置在风亭通常布置在车站的两端。分散式风亭布置风亭,即是将风亭分散布置。有高、矮风亭之分,高风亭与集中式风亭布置形式相似,对周边环境和景观影响相对较小。

2、地铁被淹的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地铁风亭低矮,高度不足,为了解决风亭低矮造成地铁被淹问题,目前出现一些防洪系统运用至地铁风亭上,因此有待提供一种地铁风亭防洪系统安装基础,以对地铁风亭防洪系统进行安装。


技术实现思路

1、为了对地铁风亭防洪系统进行安装,本申请提供一种地铁风亭防洪系统安装基础。

2、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地铁风亭防洪系统安装基础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3、一种地铁风亭防洪系统安装基础,包括混凝土基座、预埋板、壳体框架和防洪挡板;所述预埋板设置于混凝土基座上,所述壳体框架连接于预埋板上,所述防洪挡板升降设置于壳体框架内。

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混凝土基座浇筑于地面上时,进行预埋板的预埋,从而实现预埋板与混凝土基座的固定,将壳体框架与混凝土基座的连接转换为壳体框架与预埋板之间的连接,操作更为便捷,防洪挡板升降设置于壳体框架内,防洪挡板上升时,防洪系统启动,提供防洪基础。

5、可选的,所述混凝土基座包括同轴设置的基座框体和限位框体,所述限位框体固定设置于基座框体顶面的内侧,所述预埋板设置于基座框体的顶面上,所述壳体框架的底部连接于预埋板上,所述壳体框架的内壁与限位框体的外壁抵接。

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能够对壳体框架的底部进行固定,同时对壳体框架的内侧进行限位,提高壳体框架安装的稳定性。

7、可选的,所述壳体框架包括壳体内侧板、壳体外侧板、内支撑架、外支撑架和盖板,所述壳体内侧板位于壳体外侧板的内侧,所述壳体内侧板和壳体外侧板之间的空间为安装空间,所述内支撑架和外支撑架均设置于安装空间内,且所述内支撑架与壳体内侧板固定连接,所述外支撑架与壳体外侧板固定连接;所述盖板固定连接于内支撑架和外支撑架的顶面上,所述防洪挡板穿过盖板并升降设置于安装空间内。

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安装壳体框架时,将内侧板、壳体外侧板、内支撑架、外支撑架和盖板进行组装连接即可,安装便捷,同时内侧板、壳体外侧板、内支撑架、外支撑架和盖板可以分别预制和运输,加工、运输方便。安装空间的设置一方面有效节省了材料,另一方面也为防洪挡板的升降提供了空间,内支撑架和外支撑架的设置则有效提高了壳体框架整体的结构强度。

9、可选的,所述混凝土基座每侧的预埋板并列设置有两块,所述内支撑架的底部通过螺钉与内侧的预埋板固定连接,所述外支撑架的底部通过螺钉与外侧的预埋板固定连接。

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便于壳体框架与预埋板的连接,且连接稳定、牢固。

11、可选的,所述防洪挡板包括内挡板、外挡板和加强杆,所述内挡板位于外挡板的内侧,所述加强杆有多根且均位于内挡板和外挡板之间,所述加强杆的一侧与内挡板固定连接,所述加强杆的另一端与外挡板固定连接。

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内挡板、外挡板和加强杆可以分别预制和运输,加工、运输方便,且节省材料,加强杆的设置则有助于增加防洪挡板的结构强度。

13、可选的,所述防洪挡板的顶面上设置有防水盖,所述防水盖可完全覆盖住壳体框架的外缘。

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防洪挡板处于下降状态时,防水盖能够起到防水作用,减少进入安装空间的水量。

15、可选的,所述混凝土基座内设置有排水管,所述排水管弯折设置,所述排水管的一端贯穿基座框体的顶面且与安装空间连通,所述排水管的另一端贯穿基座框体的内侧壁。

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排水管能够将进入安装空间的水排出。

17、可选的,所述排水管设置有多根,且多根所述排水管布设于混凝土基座的四侧。

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便于排水管从多方位进行排水,提高排水效率。

19、综上所述,本申请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20、1.混凝土基座浇筑于地面上时,进行预埋板的预埋,从而实现预埋板与混凝土基座的固定,将壳体框架与混凝土基座的连接转换为壳体框架与预埋板之间的连接,操作更为便捷,防洪挡板升降设置于壳体框架内,防洪挡板上升时,防洪系统启动,提供防洪基础;

21、2.混凝土基座包括同轴设置的基座框体和限位框体,能够对壳体框架的底部进行固定,同时对壳体框架的内侧进行限位,提高壳体框架安装的稳定性;

22、3.安装壳体框架时,将内侧板、壳体外侧板、内支撑架、外支撑架和盖板进行组装连接即可,安装便捷,同时内侧板、壳体外侧板、内支撑架、外支撑架和盖板可以分别预制和运输,加工、运输方便;安装空间的设置一方面有效节省了材料,另一方面也为防洪挡板的升降提供了空间,内支撑架和外支撑架的设置则有效提高了壳体框架整体的结构强度。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地铁风亭防洪系统安装基础,其特征在于:包括混凝土基座(1)、预埋板(2)、壳体框架(3)和防洪挡板(4);所述预埋板(2)设置于混凝土基座(1)上,所述壳体框架(3)连接于预埋板(2)上,所述防洪挡板(4)升降设置于壳体框架(3)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地铁风亭防洪系统安装基础,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凝土基座(1)包括同轴设置的基座框体(11)和限位框体(12),所述限位框体(12)固定设置于基座框体(11)顶面的内侧,所述预埋板(2)设置于基座框体(11)的顶面上,所述壳体框架(3)的底部连接于预埋板(2)上,所述壳体框架(3)的内壁与限位框体(12)的外壁抵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地铁风亭防洪系统安装基础,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框架(3)包括壳体内侧板(31)、壳体外侧板(32)、内支撑架(33)、外支撑架(34)和盖板(35),所述壳体内侧板(31)位于壳体外侧板(32)的内侧,所述壳体内侧板(31)和壳体外侧板(32)之间的空间为安装空间(311),所述内支撑架(33)和外支撑架(34)均设置于安装空间(311)内,且所述内支撑架(33)与壳体内侧板(31)固定连接,所述外支撑架(34)与壳体外侧板(32)固定连接;所述盖板(35)固定连接于内支撑架(33)和外支撑架(34)的顶面上,所述防洪挡板(4)穿过盖板(35)并升降设置于安装空间(311)内。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地铁风亭防洪系统安装基础,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凝土基座(1)每侧的预埋板(2)并列设置有两块,所述内支撑架(33)的底部通过螺钉与内侧的预埋板(2)固定连接,所述外支撑架(34)的底部通过螺钉与外侧的预埋板(2)固定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地铁风亭防洪系统安装基础,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洪挡板(4)包括内挡板(41)、外挡板(42)和加强杆(43),所述内挡板(41)位于外挡板(42)的内侧,所述加强杆(43)有多根且均位于内挡板(41)和外挡板(42)之间,所述加强杆(43)的一侧与内挡板(41)固定连接,所述加强杆(43)的另一端与外挡板(42)固定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地铁风亭防洪系统安装基础,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洪挡板(4)的顶面上设置有防水盖(5),所述防水盖(5)可完全覆盖住壳体框架(3)的外缘。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地铁风亭防洪系统安装基础,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凝土基座(1)内设置有排水管(6),所述排水管(6)弯折设置,所述排水管(6)的一端贯穿基座框体(11)的顶面且与安装空间(311)连通,所述排水管(6)的另一端贯穿基座框体(11)的内侧壁。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地铁风亭防洪系统安装基础,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水管(6)设置有多根,且多根所述排水管(6)布设于混凝土基座(1)的四侧。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地铁风亭防洪系统安装基础,其特征在于:包括混凝土基座(1)、预埋板(2)、壳体框架(3)和防洪挡板(4);所述预埋板(2)设置于混凝土基座(1)上,所述壳体框架(3)连接于预埋板(2)上,所述防洪挡板(4)升降设置于壳体框架(3)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地铁风亭防洪系统安装基础,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凝土基座(1)包括同轴设置的基座框体(11)和限位框体(12),所述限位框体(12)固定设置于基座框体(11)顶面的内侧,所述预埋板(2)设置于基座框体(11)的顶面上,所述壳体框架(3)的底部连接于预埋板(2)上,所述壳体框架(3)的内壁与限位框体(12)的外壁抵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地铁风亭防洪系统安装基础,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框架(3)包括壳体内侧板(31)、壳体外侧板(32)、内支撑架(33)、外支撑架(34)和盖板(35),所述壳体内侧板(31)位于壳体外侧板(32)的内侧,所述壳体内侧板(31)和壳体外侧板(32)之间的空间为安装空间(311),所述内支撑架(33)和外支撑架(34)均设置于安装空间(311)内,且所述内支撑架(33)与壳体内侧板(31)固定连接,所述外支撑架(34)与壳体外侧板(32)固定连接;所述盖板(35)固定连接于内支撑架(33)和外支撑架(34)的顶面上,所述防洪挡板(4)穿过盖板(35)并升降设置于安装空间(311)内。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尚亚新唐志平李佳旺陈翼泽龚柱谭信萍张赛鄢贤良
申请(专利权)人:中铁北京工程局集团第二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