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一种减轻甘薯窄缘施夜蛾为害的绿色种植方法技术_技高网

一种减轻甘薯窄缘施夜蛾为害的绿色种植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40513502 阅读:7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3-01 13:29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甘薯种植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减轻甘薯窄缘施夜蛾为害的绿色种植方法,本申请根据窄缘施夜蛾为害甘薯的规律,总结出了一套针对甘薯地的窄缘施夜蛾防治种植策略,主要在于,通过严格控制多效唑的使用,使得甘薯矮化,控制薯蔓徒长,降低茎叶茂密程度,创造出不适合窄缘施夜蛾生长的环境,同时提高叶片叶绿素含量,使叶片还能进行充分的光合作用,还会提高甘薯产量;在施加多效唑时,配合进行多种生物农药的混合研究,找出能有效防治窄缘施夜蛾的生物农药与多效唑形成的叶下环境相配合,从而有效控制窄缘施夜蛾危害,防治效果达到90%以上,并兼治其他地下害虫,增产效果明显,提高了甘薯的商品性,实现了甘薯高效节本的绿色种植。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甘薯种植,特别涉及一种减轻甘薯窄缘施夜蛾为害的绿色种植方法


技术介绍

0、
技术介绍

1、甘薯(dioscorea esculenta(lour.)burkill)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栽培面积和总产量仅次于水稻、小麦和玉米,居第四位。甘薯产量较高,生产潜力大,其种植面积和产量常年位居世界前列。甘薯是重要的粮食、饲料,工业原料及新型能源的块根作物,广泛种植于世界上100多个国家,在世界粮食生产中总产列第7位。根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统计,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甘薯种植国,2019年甘薯种植面积占世界甘薯种植面积的30.55%,甘薯产量占世界甘薯总产量的56.62%(fao、2019)。甘薯高产、稳产。适应性广,营养丰富,用途多。进入21世纪,甘薯用途进一步向多样化和专用型发展,已经成为重要的粮食、饲料、工业原料及新型能源用作物。但继2015年以来,发现一种为害马铃薯的新害虫——窄缘施夜蛾(schrankiacostaestrigalis)后,2019年又发现该虫为害甘薯,并有上升趋势,2022年在玉林市玉州区甘薯种植基地调查,虫害率高的达40%~50%,一般5%~12%。窄缘施夜蛾幼虫主要为害甘薯块根,受害薯块形成单个或多个洞孔,严重的受害薯块洞孔呈蜂窝状,影响了甘薯的产量和质量(如图1-图3所示)。经研究,该虫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平时呆在附近潮湿地的草丛上。甘薯茎叶封垄后,植株茂密荫蔽,成虫便从草丛中迁移到薯地中,在浓绿的植株下部产卵于泥土中。在薯块形成前,幼虫主要取食根须或茎节新长出的发根或不定根。待薯块形成后,成虫从空隙处钻入植株根部产卵,幼虫孵化后,为害薯块;在地表上的幼虫也可通过裂缝钻入为害薯块。

2、经饲养观察,该虫在4~10月,25d左右发生1代,田间世代重叠;在粘土田为害早且较重。在沙质土,主要是在薯块膨大时,垄(畦)面开裂(出现裂缝)后,害虫从裂缝中或空隙处进入根部为害薯块。湿度大的田块,为害重;收获不及时虫害延长,受害加重。

3、目前该虫在甘薯上防治方法没有报道,而直接采用马铃薯的防治方法并不适合甘薯,具体表现为:甘薯植株与马铃薯植株形成的叶下环境是不一样的,甘薯茎蔓相对于马铃薯来讲匍匐在地部分更长,更茂密,甘薯茎蔓分支更多更长,叶片相对于马铃薯更多更大更茂密,更容易形成茂密隐蔽的环境,且甘薯块根比马铃薯块茎大,更容易造成土壤裂缝,更容易给窄缘施夜蛾提供一个繁殖的环境,因此很有必要针对甘薯种植总结一套针对窄缘施夜蛾的绿色防控方法,从而有效控制窄缘施夜蛾危害,且高效节本绿色。


技术实现思路

0、
技术实现思路

1、鉴于上述内容,有必要针对甘薯种植总结一套针对窄缘施夜蛾的绿色防控方法,从而有效控制窄缘施夜蛾危害,且高效节本绿色。

2、为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3、一种减轻甘薯窄缘施夜蛾为害的绿色种植方法,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4、(1)选地:选择土质疏松、土层深厚、地势平坦、排灌方便的砂壤土或壤土做为甘薯种植地;

5、(2)整地、起垄:深耕翻地,将土块耙碎耙,开深沟做高畦,起垄;

6、(3)除草:在起垄后,甘薯种植前向种植地块施加除草剂,并配合手动除草;

7、(4)培土追肥:在茎叶封垄前于垄半坡偏下开沟追肥,追肥后培土将肥料严密覆盖,同时结合开沟培土进行人工除草;

8、(5)喷施多效唑控苗:在种植后40天且在追肥后5~7天,在茎叶封垄后喷施多效唑1次;隔20~30天再喷施多效唑1次;每次多效唑每亩喷施量为60~80克;

9、(6)薯块管理:在薯块膨大期,发现畦面出现裂缝后,培上细土将垄面上的裂缝严密覆盖封堵,不留空隙;种植时全程控制好田间湿度,收获前15~20天,停止灌水,甘薯成熟后及时收获。

10、进一步的,所述步骤(5)中多效唑的稀释倍数为600~1200倍。

11、进一步的,所述步骤(5)中,在施加多效唑的时候,同时施加绿僵菌、氯虫.噻虫嗪和苏云金杆菌(bt)混合液。

12、进一步的,所述绿僵菌的有效成分含量为100亿/g、苏云金杆菌(bt)的有效成分含量为8000iu/ml;所述生物农药中绿僵菌、苏云金杆菌(bt)和氯虫.噻虫嗪的质量比为5:5:1;所述绿僵菌的稀释倍数为150~250倍、苏云金杆菌(bt)的稀释倍数为200~400倍、氯虫.噻虫嗪的稀释倍数为4000~4500倍。

13、进一步的,所述绿僵菌的稀释倍数为250倍、苏云金杆菌(bt)的稀释倍数为300倍、氯虫.噻虫嗪的稀释倍数为4500倍。

14、进一步的,所述生物农药的施加量为1100ml/亩。

15、本专利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6、1、本申请根据窄缘施夜蛾的为害甘薯的规律,总结出了一套针对甘薯地的窄缘施夜蛾绿色防治种植策略,主要采用的方法为:(1)利用多效唑控制甘薯叶的生长情况,杜绝甘薯叶徒长,创造出不适合窄缘施夜蛾生长繁殖的叶下环境;然而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施加过多的多效唑会造成甘薯叶生长严重受到影响,从而导致叶片光合作用能力下降,会导致甘薯减产,因此,为了有效控制产量且还能达到能创造叶下环境的目的,需要将多效唑稀释到300-1200倍再使用,浓度过高,会导致甘薯减产,浓度过低,会形成过于阴蔽的叶下环境,适合窄缘施夜蛾的生长繁殖,从而导致甘薯虫害严重,也会导致甘薯减产同时还降低甘薯商品率。(2)结合使用生物农药,尽量少施用化学农药;在种植时,我们发现,生物农药:绿僵菌和苏云金杆菌的防虫能力并不如化学农药,单独使用时效果要低于化学农药,因此,为了有效提升对窄缘施夜蛾的防效,我们对上述的两种生物农药和低毒的氯虫.噻虫嗪进行复配之后,防虫效果得到极大提升,通过对施加条件摸索,发现:将绿僵菌稀释到250倍、氯虫.噻虫嗪稀释到400倍、苏云金杆菌(bt)300倍时按照质量比为5:5:1混合后,通过喷淋的方式施加到甘薯种植地中能有效对窄缘施夜蛾起到防治作用,防效甚至达到98%以上,效果要优于全化学农药,且化学农药用量极少,防效得到了显著提升。(3)甘薯在成熟后及时收获,缩短为害期,减轻虫害。因此,综合来看,本申请通过集成多种绿色手段有效控制了窄缘施夜蛾危害,防治效果达到90%以上,并兼治其他地下害虫,增产效果明显,且提高了甘薯的商品性,实现了甘薯高效节本的绿色种植。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减轻甘薯窄缘施夜蛾为害的绿色种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减轻甘薯窄缘施夜蛾为害的绿色种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5)中多效唑的稀释倍数为600~1200倍。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减轻甘薯窄缘施夜蛾为害的绿色种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5)中,在施加多效唑的时候,同时施加绿僵菌、氯虫.噻虫嗪和苏云金杆菌(Bt)混合的生物农药。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减轻甘薯窄缘施夜蛾为害的绿色种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绿僵菌的有效成分含量为100亿/g、苏云金杆菌(Bt)的有效成分含量为8000IU/mL;所述生物农药中绿僵菌、苏云金杆菌(Bt)和氯虫.噻虫嗪的质量比为5:5:1;所述绿僵菌的稀释倍数为150~250倍、苏云金杆菌(Bt)的稀释倍数为200~400倍、氯虫.噻虫嗪的稀释倍数为4000~4500倍。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减轻甘薯窄缘施夜蛾为害的绿色种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绿僵菌的稀释倍数为250倍、苏云金杆菌(Bt)的稀释倍数为300倍、氯虫.噻虫嗪的稀释倍数为4500倍。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减轻甘薯窄缘施夜蛾为害的绿色种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生物农药的施加量为1100mL/亩。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减轻甘薯窄缘施夜蛾为害的绿色种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减轻甘薯窄缘施夜蛾为害的绿色种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5)中多效唑的稀释倍数为600~1200倍。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减轻甘薯窄缘施夜蛾为害的绿色种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5)中,在施加多效唑的时候,同时施加绿僵菌、氯虫.噻虫嗪和苏云金杆菌(bt)混合的生物农药。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减轻甘薯窄缘施夜蛾为害的绿色种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绿僵菌的有效成分含量为100亿/g、苏云金杆菌(bt)的有...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宾丽慧陈景成杨声澉廖莉莉周国列容敏坚古彪
申请(专利权)人:玉林市农业科学院广西农业科学院玉林分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