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并联式双油滤集油腔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0490971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2-26 19:21
本技术公开了一种并联式双油滤集油腔结构,属于汽车设计和制造技术领域,所述并联式双油滤集油腔结构包括塔式油滤、油泵吸油腔、并联式油道以及动力总成壳体;所述塔式油滤包括第一塔式油滤和第二塔式油滤,所述第一塔式油滤和所述第二塔式油滤并联布置在所述动力总成壳体的底部,所述动力总成壳体的上部布置有所述并联式油道,所述并联式油道连接有所述油泵吸油腔,所述第一塔式油滤和所述第二塔式油滤通过所述并联式油道与所述油泵吸油腔相连。本技术能够大幅缩减单个安装在油泵上的油滤体积以及与之配套的集油腔的吸油容积;将原本较大的一个油滤变成两个并联布置的油滤,实现总成壳体体积减小、重量减轻的目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汽车设计和制造,特别是关于一种并联式双油滤集油腔结构


技术介绍

1、在新能源汽车混动系统的双电机耦合器中,双电机和热交换系统都对油液的清洁度和绝缘性能有较高要求,为保证油液中含金属粒子的杂质能被及时过滤掉,所需油滤的体积需要相应增加。而传统的热交换系统,一般由一条油路将耦合器总成壳体的集油腔、油滤、油泵和热交换器串联起来,如图1所示。

2、考虑上下坡等工况,油滤的布置位置需要在总成壳体的最低点,常见的大体积油滤更加难以布置。

3、为了满足系统对油液清洁度和绝缘性能的要求,在热交换系统工作时,需要确保在任何工况下,与油泵串联的油滤吸油口始终被集油腔内部的油液填满,不会造成吸空,导致冷却油路失效。这种大体积油滤所需的集油腔体积也要随之增大,布置方案只能通过增加总成壳体体积的方式来实现,如图2所示。

4、综合现有技术中的缺点如下所述:

5、(1)在混动系统的双电机耦合器中,双电机和热交换系统都对油液的清洁度和绝缘性能有较高要求,导致油滤体积相应增加;

6、(2)单油滤的体积跟随过滤面积增大而向四周延展,所需的油滤布置空间较大;

7、(3)油滤需要布置于动力总成壳体的低点处,考虑上下坡等工况的同时,还要避让总成壳体内部齿轮、齿轴和导流筋等结构,使得油滤更加难以布置;

8、(4)配合大体积油滤耦合器总成壳体上的集油腔也随之增大;

9、(5)为满足油滤和集油腔的布置空间,混动总成壳体的体积需要增大,导致总成体积、重量和成本都随之上升,甚至混动总成难以满足机舱的布置需求。

10、在现有技术中,对混合动力总成来说,追求大扭矩、高功率的同时,为高性能电机配套较为庞大的散热系统,电机和减速器的体积、重量与有限的搭载空间形成了矛盾。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并联式双油滤集油腔结构,能够大幅缩减单个安装在油泵上的油滤体积以及与之配套的集油腔的吸油容积;将原本较大的一个油滤变成两个并联布置的油滤,不仅优化布置空间,还能避让动力总成内部的齿轴齿轮、导流筋等结构,实现总成壳体体积减小、重量减轻的目的。

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并联式双油滤集油腔结构,包括塔式油滤、油泵吸油腔、并联式油道以及动力总成壳体;所述塔式油滤包括第一塔式油滤和第二塔式油滤,所述第一塔式油滤和所述第二塔式油滤并联布置在所述动力总成壳体的底部,所述动力总成壳体的上部布置有所述并联式油道,所述并联式油道连接有所述油泵吸油腔,所述第一塔式油滤和所述第二塔式油滤通过所述并联式油道与所述油泵吸油腔相连。

3、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塔式油滤和所述第二塔式油滤为回转体结构,所述第一塔式油滤和所述第二塔式油滤的圆周方向均设置有吸油口。

4、进一步地,在所述动力总成壳体上设置有主导流筋和辅导流筋。

5、进一步地,所述主导流筋围绕其中一个塔式油滤设置,所述辅导流筋围绕另一个塔式油滤设置。

6、进一步地,所述主导流筋和所述辅导流筋均为半环状。

7、进一步地,所述动力总成壳体的底部还设置有壳体底部墙壁。

8、与现有技术相比,根据本技术的并联式双油滤集油腔结构,使原本由1枚大体积油滤形成的较大容积集油腔,转变成由2枚塔式油滤并联形成的缩小型集油腔,使得过滤面积与传统构型相当的情况下,圆周方向上的布置空间缩减近4成。

9、进一步地,本技术中的双油滤结构放置在动力总成壳体的底部,布置相对灵活,可以分别布置,有助于减小动力总成壳体的体积,能够对换挡机构、驻车系统、中间齿轴壳体加强筋的影响降到最低。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并联式双油滤集油腔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塔式油滤、油泵吸油腔、并联式油道以及动力总成壳体;所述塔式油滤包括第一塔式油滤和第二塔式油滤,所述第一塔式油滤和所述第二塔式油滤并联布置在所述动力总成壳体的底部,所述动力总成壳体的上部布置有所述并联式油道,所述并联式油道连接有所述油泵吸油腔,所述第一塔式油滤和所述第二塔式油滤通过所述并联式油道与所述油泵吸油腔相连。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并联式双油滤集油腔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塔式油滤和所述第二塔式油滤为回转体结构,所述第一塔式油滤和所述第二塔式油滤的圆周方向均设置有吸油口。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并联式双油滤集油腔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动力总成壳体上设置有主导流筋和辅导流筋。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并联式双油滤集油腔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导流筋围绕其中一个塔式油滤设置,所述辅导流筋围绕另一个塔式油滤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并联式双油滤集油腔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导流筋和所述辅导流筋均为半环状。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并联式双油滤集油腔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总成壳体的底部还设置有壳体底部墙壁。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并联式双油滤集油腔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塔式油滤、油泵吸油腔、并联式油道以及动力总成壳体;所述塔式油滤包括第一塔式油滤和第二塔式油滤,所述第一塔式油滤和所述第二塔式油滤并联布置在所述动力总成壳体的底部,所述动力总成壳体的上部布置有所述并联式油道,所述并联式油道连接有所述油泵吸油腔,所述第一塔式油滤和所述第二塔式油滤通过所述并联式油道与所述油泵吸油腔相连。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并联式双油滤集油腔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塔式油滤和所述第二塔式油滤为回转体结构,所述第一塔式油滤和所述第二塔式油滤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博宇
申请(专利权)人:阿尔特汽车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