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门框总成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0485304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2-26 19:17
本技术公开了一种背门框总成,包括D柱下段内板和后尾裙外板,所述D柱下段内板呈“L”形,所述D柱下段内板具有平行于横向的横槽和平行于纵向的纵槽,所述D柱下段内板还具有位于“L”形转角处将横槽和纵槽连通的折弯槽;所述后尾裙外板将折弯槽和横槽覆盖的与D柱下段内板固定,所述D柱下段内板和后尾裙外板之间形成平行于横向的结构腔室;还包括设置在结构腔室内的支架Ⅰ和支架Ⅱ,所述支架Ⅰ设置在折弯槽与横槽的连通节点将D柱下段内板和后尾裙外板连接,所述支架Ⅱ设置在折弯槽与纵槽的连通节点将D柱下段内板和后尾裙外板连接;提升背门框的结构强度,提升其抵抗振动的能力,防止其发生变形的情况,进而提升司乘人员乘坐舒适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车辆零部件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背门框总成


技术介绍

1、汽车车身侧背门框的刚度是影响车身扭转模态的关键因素,而车身模态是汽车nvh性能控制的关键指标,因此为保证整车乘坐舒适性能,需要严格控制车身背门框的刚度。

2、传统背门框结构是通过内、外钣金通过焊点搭接,并形成封闭环形空腔结构。汽车在行驶过程中,背门框受到来自路面及动力总成的激励,容易产生变形,进而影响乘坐舒适性。

3、因此,为解决以上问题,需要一种背门框总成,能够提升背门框的结构强度,提升其抵抗振动的能力,防止其发生变形的情况,进而提升司乘人员乘坐舒适性。


技术实现思路

1、有鉴于此,本技术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提供背门框总成,能够提升背门框的结构强度,提升其抵抗振动的能力,防止其发生变形的情况,进而提升司乘人员乘坐舒适性。

2、本技术的背门框总成,包括d柱下段内板和后尾裙外板,所述d柱下段内板呈“l”形,所述d柱下段内板具有平行于横向的横槽和平行于纵向的纵槽,所述d柱下段内板还具有位于“l”形转角处将横槽和纵槽连通的折弯槽;所述后尾裙外板将折弯槽和横槽覆盖的与d柱下段内板固定,所述d柱下段内板和后尾裙外板之间形成平行于横向的结构腔室;

3、还包括设置在结构腔室内的支架ⅰ和支架ⅱ,所述支架ⅰ设置在折弯槽与横槽的连通节点将d柱下段内板和后尾裙外板连接,所述支架ⅱ设置在折弯槽与纵槽的连通节点将d柱下段内板和后尾裙外板连接。

4、进一步,所述支架ⅰ的横断面呈“几”字形,所述“几”字形包括顶撑板、左撑板和右撑板,所述顶撑板将左撑板的顶部和右撑板顶部连接,支架ⅰ通过所述顶撑板与d柱下段内板连接,所述左撑板的底部沿横向向左折弯形成左翻边,所述右撑板的底部沿横向向右折弯形成右翻边,支架ⅰ通过所述左翻边和右翻边与后尾裙外板连接。

5、进一步,所述左撑板的中部开设有梯形的左功能孔ⅰ,所述右撑板的中部开设有梯形的右功能孔ⅰ;所述左撑板和顶撑板的折弯连接处设置有顶撑板左加强筋,所述左撑板和左翻边的折弯连接处设置有左撑板加强筋,所述右撑板和顶撑板的折弯连接处设置有顶撑板右加强筋,所述右撑板和右翻边的折弯连接处设置有右撑板加强筋。

6、进一步,所述左翻边上开设有左功能豁口,所述右翻边上开设有右功能豁口。

7、进一步,所述左撑板上形成有环绕在左功能孔ⅰ周向的左沉台,所述左沉台由左功能孔ⅰ的周缘朝向“几”字形的内侧凸出形成,所述右撑板上形成有环绕在右功能孔ⅰ周向的右沉台,所述右沉台由右功能孔ⅰ的周缘朝向“几”字形的内侧凸出形成。

8、进一步,所述d柱下段内板上具有用于固定支架ⅱ的承台,所述承台由d柱下段内板向靠近结构腔室的方向凸出形成。

9、进一步,所述承台上开设有平行于横向的腰型孔。

10、进一步,所述支架ⅱ的横向两端分别各自对应的向形成纵槽的两侧边延伸,以使得所述支架ⅱ平行于横向在结构腔室内布置。

11、进一步,所述支架ⅱ的纵断面呈“z”形,所述“z”形包括顶板、底板和连接板,所述连接板将顶板和底板连接,支架ⅱ通过所述顶板与d柱下段内板连接,支架ⅱ通过所述底板与后尾裙外板连接。

12、进一步,所述连接板的中部开设有圆形的功能孔ⅱ,所述顶板和连接板的折弯连接处设置有顶板加强筋,所述底板和连接板的折弯连接处设置有底板加强筋。

13、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公开的一种背门框总成,通过d柱下段内板和后尾裙外板之间形成平行于横向的结构腔室,所述结构腔室的纵断面为封闭的环形,所述结构腔室能够提升整体构型的结构强度;支架ⅰ和支架ⅱ在折弯槽处的布置,使得d柱下段内板和后尾裙外板在折弯处的连接强度被提升,更进一步的,支架ⅰ位于折弯槽与横槽的连通节点将此处封堵,支架ⅱ位于折弯槽与纵槽的连通节点将此处封堵,使得折弯槽处形成近似矩形的框式加强构型,能够提升背门框的结构强度,提升其抵抗振动的能力,防止其发生变形的情况,进而提升司乘人员乘坐舒适性。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背门框总成,其特征在于:包括D柱下段内板和后尾裙外板,所述D柱下段内板呈“L”形,所述D柱下段内板具有平行于横向的横槽和平行于纵向的纵槽,所述D柱下段内板还具有位于“L”形转角处将横槽和纵槽连通的折弯槽;所述后尾裙外板将折弯槽和横槽覆盖的与D柱下段内板固定,所述D柱下段内板和后尾裙外板之间形成平行于横向的结构腔室;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门框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Ⅰ的横断面呈“几”字形,所述“几”字形包括顶撑板、左撑板和右撑板,所述顶撑板将左撑板的顶部和右撑板顶部连接,支架Ⅰ通过所述顶撑板与D柱下段内板连接,所述左撑板的底部沿横向向左折弯形成左翻边,所述右撑板的底部沿横向向右折弯形成右翻边,支架Ⅰ通过所述左翻边和右翻边与后尾裙外板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背门框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左撑板的中部开设有梯形的左功能孔Ⅰ,所述右撑板的中部开设有梯形的右功能孔Ⅰ;所述左撑板和顶撑板的折弯连接处设置有顶撑板左加强筋,所述左撑板和左翻边的折弯连接处设置有左撑板加强筋,所述右撑板和顶撑板的折弯连接处设置有顶撑板右加强筋,所述右撑板和右翻边的折弯连接处设置有右撑板加强筋。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背门框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左翻边上开设有左功能豁口,所述右翻边上开设有右功能豁口。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背门框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左撑板上形成有环绕在左功能孔Ⅰ周向的左沉台,所述左沉台由左功能孔Ⅰ的周缘朝向“几”字形的内侧凸出形成,所述右撑板上形成有环绕在右功能孔Ⅰ周向的右沉台,所述右沉台由右功能孔Ⅰ的周缘朝向“几”字形的内侧凸出形成。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门框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D柱下段内板上具有用于固定支架Ⅱ的承台,所述承台由D柱下段内板向靠近结构腔室的方向凸出形成。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背门框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承台上开设有平行于横向的腰型孔。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门框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Ⅱ的横向两端分别各自对应的向形成纵槽的两侧边延伸,以使得所述支架Ⅱ平行于横向在结构腔室内布置。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门框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Ⅱ的纵断面呈“Z”形,所述“Z”形包括顶板、底板和连接板,所述连接板将顶板和底板连接,支架Ⅱ通过所述顶板与D柱下段内板连接,支架Ⅱ通过所述底板与后尾裙外板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背门框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板的中部开设有圆形的功能孔Ⅱ,所述顶板和连接板的折弯连接处设置有顶板加强筋,所述底板和连接板的折弯连接处设置有底板加强筋。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背门框总成,其特征在于:包括d柱下段内板和后尾裙外板,所述d柱下段内板呈“l”形,所述d柱下段内板具有平行于横向的横槽和平行于纵向的纵槽,所述d柱下段内板还具有位于“l”形转角处将横槽和纵槽连通的折弯槽;所述后尾裙外板将折弯槽和横槽覆盖的与d柱下段内板固定,所述d柱下段内板和后尾裙外板之间形成平行于横向的结构腔室;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门框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ⅰ的横断面呈“几”字形,所述“几”字形包括顶撑板、左撑板和右撑板,所述顶撑板将左撑板的顶部和右撑板顶部连接,支架ⅰ通过所述顶撑板与d柱下段内板连接,所述左撑板的底部沿横向向左折弯形成左翻边,所述右撑板的底部沿横向向右折弯形成右翻边,支架ⅰ通过所述左翻边和右翻边与后尾裙外板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背门框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左撑板的中部开设有梯形的左功能孔ⅰ,所述右撑板的中部开设有梯形的右功能孔ⅰ;所述左撑板和顶撑板的折弯连接处设置有顶撑板左加强筋,所述左撑板和左翻边的折弯连接处设置有左撑板加强筋,所述右撑板和顶撑板的折弯连接处设置有顶撑板右加强筋,所述右撑板和右翻边的折弯连接处设置有右撑板加强筋。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背门框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左翻边上开设有左功能豁口,所述右翻边上开设有右...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谢兵颜伏伍郭福通李进李小荣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赛力斯新能源汽车设计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