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减少紧固件外露的壳体组件及新风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0456570 阅读:8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2-22 23:13
本技术公开了一种减少紧固件外露的壳体组件及新风设备,壳体组件包括主体、盖体和连接结构,主体形成有安装腔,主体的上侧具有连通安装腔的敞口,安装腔用以安置新风设备的风机部件,盖体设于主体的上侧,并盖设于敞口,连接结构包括设于主体的第一连接部、及设于盖体的第二连接部,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可拆卸地连接配合,以使得盖体可拆卸地连接主体,以使得连接结构覆盖于盖体的下侧。在本技术中,主体呈一体设置无紧固件露出,而组装盖体和主体的连接结构则被盖体遮盖,如此一方面便于新风设备的组装,提升组装效率,另一方面使得新风设备无明显紧固件外露情况,外观平整美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空气调节,具体涉及一种减少紧固件外露的壳体组件及新风设备


技术介绍

1、随着消费者对空气质量的要求提升,新风机正在逐步被普及到更多的家庭及公共环境中。当前新风机壳体主要使用钣金工艺进行制作,即壳体通常由多个板件使用大量的螺丝、铆钉等小型紧固件相互组装成型,这样的结构导致新风机的外部表面上留下很多的小型紧固件,美观性不佳。

2、为了改善上述问题,现有技术中壳体的主要部分可采用焊接工艺成型,这样可以节省掉部分板面的相互固定导致的小型紧固件外露,但由于新风系统内部一般会有多个零部件需要进行组装,且部分零部件在使用阶段需要进行拆卸或更换,因而仍需要预留用于最后组装和检修的安装盖板,这导致新风机在盖板处仍存在小型紧固件外露的情况。


技术实现思路

1、因此,本技术旨在提供一种减少小型紧固件外露,外观更加简洁美观的壳体组件和新风设备。

2、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减少紧固件外露的壳体组件,包括:

3、主体,呈一体设置,所述主体形成有安装腔,所述主体的上侧具有连通所述安装腔的敞口,所述安装腔用以安置新风设备的风机部件;

4、盖体,设于所述主体的上侧,并盖设于所述敞口;以及,

5、连接结构,包括设于所述主体的第一连接部、及设于所述盖体的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可拆卸地连接配合,以使得所述盖体可拆卸地连接所述主体。

6、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敞口的内周侧凸设有安装肋,所述第一连接部包括沿上下方向贯设于所述安装肋的多个安装孔,所述第二连接部包括凸设于所述盖体下侧的多个安装柱,多个所述安装柱一一对应地卡接于多个所述安装孔,所述盖体盖承载于所述安装肋的上侧。

7、在一实施例中,所述主体包括底板、以及分别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第一侧板、第二侧板、第三侧板和第四侧板,所述第一侧板、所述第二侧板、所述第三侧板和所述第四侧板在周向上依次连接设置,且下侧边分别与所述底板的周侧连接,上侧边共同围合形成所述敞口。

8、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侧板与所述第三侧板在前后方向上呈间隔设置,所述第二侧板和所述第四侧板在横向上呈间隔设置,所述第二侧板、所述第三侧板和所述第四侧板的顶部齐平,所述第一侧板的顶部低于所述第二侧板、所述第三侧板和所述第四侧板,并与所述安装肋的上侧齐平,以使得所述第一侧板的上方形成与所述敞口连通的安装缺口,各所述安装孔呈沿前后方向延伸的长形设置,各所述安装柱与各所述安装孔分沿前后方向可滑动地配合,以使得所述盖体具有自所述安装缺口向后滑移至与所述主体装配到位的滑动行程。

9、在一实施例中,各所述安装柱包括连接于所述盖体下侧的连接柱和设于所述连接柱下端的卡接柱,所述卡接柱在横向上的尺寸大于所述连接柱,多个所述安装孔包括沿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的上侧边呈间隔分布的多个第一安装孔、以及沿所述第三侧板和所述第四侧板的上侧边呈间隔分布的多个第二安装孔,各所述第一安装孔呈前侧开敞的缺口槽设置,所述缺口槽在横向上的尺寸大于所述连接柱、且小于所述卡接柱,各所述第二安装孔具有沿前后方向依次分布的前孔段和后孔段,所述前孔段在横向上的尺寸大于所述卡接柱,所述后孔段在横向上的尺寸大于所述连接柱、且小于所述卡接柱。

10、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侧板的前侧与所述盖体的前侧齐平,所述第一侧板沿前后方向上贯设有电控检修孔、热交换芯检修孔和滤网检修孔。

11、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壳体组件还包括检修盖,所述检修盖可开合地盖设于所述盖体和所述第一侧板的前侧,所述检修盖包括盖设于所述电控检修孔前方的第一检修盖、以及盖设于所述热交换芯检修孔和所述滤网检修孔的第二检修盖,所述第一检修盖在横向上的一侧转动连接于所述第四侧板,所述第二检修盖可拆卸地卡接于所述第一侧板。

12、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盖体包括:

13、第一盖板,所述第一盖板的前侧边向下凸设有安装前板,所述安装前板上沿前后方向贯设有加固孔,所述安装前板通过穿设于所述加固孔的螺栓螺接于所述第一侧板前侧;

14、第二盖板,组装于所述第一盖板下侧,所述第一盖板和所述第二盖板之间形成空腔,多个所述安装柱凸设于所述第二盖板下侧;以及,

15、提手组,凹设于所述第一盖板上侧,且至少部分地容纳于所述空腔。

16、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底板、所述第一侧板、所述第二侧板、所述第三侧板和所述第四侧板相互焊接形成所述主体。

17、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新风设备,包括:

18、如上文所述的减少紧固件外露的壳体组件,其中所述安装腔内形成有进风侧风道和出风侧风道,所述进风侧风道和所述出风侧风道分别用于连通室内和室外;以及,

19、风机部件,包括设于所述进风侧风道的进风侧风机、以及设于所述出风侧风道的出风侧风机。

20、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具有以下优点:

21、本技术提供一种减少紧固件外露的壳体组件及具备壳体组件的新风设备,壳体组件包括主体、盖体和连接结构,主体形成有安装腔,主体的上侧具有连通安装腔的敞口,安装腔用以安置新风设备的风机部件,盖体设于主体的上侧,并盖设于敞口,连接结构包括设于主体的第一连接部、及设于盖体的第二连接部,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可拆卸地连接配合,以使得盖体可拆卸地连接主体,以使得连接结构覆盖于盖体的下侧。在本技术提供的实施例中,主体呈一体设置无紧固件露出,而组装盖体和主体的连接结构则被盖体遮盖,如此一方面便于新风设备的组装,提升组装效率,另一方面使得新风设备无明显紧固件外露情况,外观平整美观。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减少紧固件外露的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少紧固件外露的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敞口的内周侧凸设有安装肋,所述第一连接部包括沿上下方向贯设于所述安装肋的多个安装孔,所述第二连接部包括凸设于所述盖体下侧的多个安装柱,多个所述安装柱一一对应地卡接于多个所述安装孔,所述盖体盖承载于所述安装肋的上侧。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减少紧固件外露的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包括底板、以及分别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第一侧板、第二侧板、第三侧板和第四侧板,所述第一侧板、所述第二侧板、所述第三侧板和所述第四侧板在周向上依次连接设置,且下侧边分别与所述底板的周侧连接,上侧边共同围合形成所述敞口。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减少紧固件外露的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板与所述第三侧板在前后方向上呈间隔设置,所述第二侧板和所述第四侧板在横向上呈间隔设置,所述第二侧板、所述第三侧板和所述第四侧板的顶部齐平,所述第一侧板的顶部低于所述第二侧板、所述第三侧板和所述第四侧板,并与所述安装肋的上侧齐平,以使得所述第一侧板的上方形成与所述敞口连通的安装缺口,各所述安装孔呈沿前后方向延伸的长形设置,各所述安装柱与各所述安装孔分沿前后方向可滑动地配合,以使得所述盖体具有自所述安装缺口向后滑移至与所述主体装配到位的滑动行程。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减少紧固件外露的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各所述安装柱包括连接于所述盖体下侧的连接柱和设于所述连接柱下端的卡接柱,所述卡接柱在横向上的尺寸大于所述连接柱,多个所述安装孔包括沿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的上侧边呈间隔分布的多个第一安装孔、以及沿所述第三侧板和所述第四侧板的上侧边呈间隔分布的多个第二安装孔,各所述第一安装孔呈前侧开敞的缺口槽设置,所述缺口槽在横向上的尺寸大于所述连接柱、且小于所述卡接柱,各所述第二安装孔具有沿前后方向依次分布的前孔段和后孔段,所述前孔段在横向上的尺寸大于所述卡接柱,所述后孔段在横向上的尺寸大于所述连接柱、且小于所述卡接柱。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减少紧固件外露的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板的前侧与所述盖体的前侧齐平,所述第一侧板沿前后方向上贯设有电控检修孔、热交换芯检修孔和滤网检修孔。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减少紧固件外露的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组件还包括检修盖,所述检修盖可开合地盖设于所述盖体和所述第一侧板的前侧,所述检修盖包括盖设于所述电控检修孔前方的第一检修盖、以及盖设于所述热交换芯检修孔和所述滤网检修孔的第二检修盖,所述第一检修盖在横向上的一侧转动连接于所述第四侧板,所述第二检修盖可拆卸地卡接于所述第一侧板。

8.如权利要求4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减少紧固件外露的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盖体包括:

9.如权利要求3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减少紧固件外露的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所述第一侧板、所述第二侧板、所述第三侧板和所述第四侧板相互焊接形成所述主体。

10.一种新风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减少紧固件外露的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少紧固件外露的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敞口的内周侧凸设有安装肋,所述第一连接部包括沿上下方向贯设于所述安装肋的多个安装孔,所述第二连接部包括凸设于所述盖体下侧的多个安装柱,多个所述安装柱一一对应地卡接于多个所述安装孔,所述盖体盖承载于所述安装肋的上侧。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减少紧固件外露的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包括底板、以及分别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第一侧板、第二侧板、第三侧板和第四侧板,所述第一侧板、所述第二侧板、所述第三侧板和所述第四侧板在周向上依次连接设置,且下侧边分别与所述底板的周侧连接,上侧边共同围合形成所述敞口。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减少紧固件外露的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板与所述第三侧板在前后方向上呈间隔设置,所述第二侧板和所述第四侧板在横向上呈间隔设置,所述第二侧板、所述第三侧板和所述第四侧板的顶部齐平,所述第一侧板的顶部低于所述第二侧板、所述第三侧板和所述第四侧板,并与所述安装肋的上侧齐平,以使得所述第一侧板的上方形成与所述敞口连通的安装缺口,各所述安装孔呈沿前后方向延伸的长形设置,各所述安装柱与各所述安装孔分沿前后方向可滑动地配合,以使得所述盖体具有自所述安装缺口向后滑移至与所述主体装配到位的滑动行程。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减少紧固件外露的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各所述安装柱包括连接于所述盖体下侧的连接柱和设于所述连接柱下端的卡接柱...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毛凯林佳源余辉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格兰斯柯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