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隧道和建筑之间的转换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40449656 阅读:7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2-22 23:09
本技术涉及建筑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隧道和建筑之间的转换系统,包括转换厚板模块和设于转换厚板模块下方的剪力墙模块,转换厚板模块包括厚板本体、第一钢管、螺旋箍。位于上侧的转换厚板模块主要受到承载上层建筑的作用力,厚板本体内设有第一钢管和螺旋箍,通过第一钢管的钢管结构提高了厚板本体在第一钢管的轴向上的强度,通过螺旋箍使得厚板本体在第一钢管的径向上具有一定的弹力。位于下侧的建筑主要受到地下隧道的作用力,通过设置沿水平方向的第二钢管强化对地下隧道通车时车辆施加的作用力的承载,并通过方形箍对第二钢管形成保护、加强筋组对剪力墙模块的强度提供保证。使得整体结构的承载力和变形能力得到了极大的增强。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建筑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隧道和建筑之间的转换系统


技术介绍

1、随着我国城市交通的快速发展,为综合利用城市交通用地,在交通隧道上部进行物业开发越来越多。因开发功能的需要,上部结构柱网布置与地下隧道差异很大,因此需要通过转换系统完成两者之间的转换。

2、在现有的转换系统中,通常是在转换厚板下用钢筋混凝土柱或钢筋混凝土剪力墙,其中转换厚板和剪力墙分别一体成型,但该结构的转换系统承载力和变形能力较差,具有较大的改进空间。


技术实现思路

1、基于此,本技术提供一种具有更高承载力和变形能力的用于隧道和建筑之间的转换系统。

2、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用于隧道和建筑之间的转换系统,包括转换厚板模块和设于所述转换厚板模块下方的剪力墙模块,所述转换厚板模块包括厚板本体、第一钢管、螺旋箍,所述螺旋箍套设于所述第一钢管的外周侧,且所述第一钢管和所述螺旋箍均插设于所述厚板本体内。以所述剪力墙模块的长度方向为第一方向,宽度方向为第二方向,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垂直。所述剪力墙模块包括第一墙体、第二墙体、第二钢管、方形箍和加强筋组,多个所述第一墙体和多个所述第二墙体沿第一方向交替设置,所述第一墙体开设有第一容纳腔,所述方形箍套设于所述第二钢管的外周侧,且所述方形箍和所述第二钢管均装设于所述第一容纳腔,所述加强筋组设于所述第二墙体内。

3、可选的,所述加强筋组包括第一加强筋和第二加强筋,所述第一加强筋沿所述第一方向设置于所述第二墙体内,所述第二加强筋沿所述第二方向设置于所述第二墙体内。

4、可选的,所述剪力墙模块还包括多根第三加强筋,多根所述第三加强筋沿所述第一墙体和/或所述第二墙体的内侧壁均匀分布,且多根所述第三加强筋均沿所述第二钢管的轴向延伸。

5、可选的,所述剪力墙模块还包括多根第四加强筋,所述第四加强筋沿所述第二方向设置于所述第一墙体的内侧壁。

6、可选的,所述第一钢管埋设于所述厚板本体内,且所述厚板本体远离所述剪力墙模块的一侧与所述第一钢管之间的距离至少为30mm。

7、可选的,所述转换厚板模块还包括第五加强筋,所述第五加强筋沿所述第一钢管的轴向固定于所述第一钢管的内侧壁。

8、可选的,所述转换厚板模块还包括环形盖板,所述环形盖板盖设于所述第一钢管和所述厚板本体远离所述剪力墙模块的一侧之间。

9、可选的,所述环形盖板开设有灌浆口。

10、实施本技术实施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1、本技术的用于隧道和建筑之间的转换系统,位于上侧的转换厚板模块主要受到承载上层建筑的作用力,厚板本体内设有第一钢管和螺旋箍,通过第一钢管的钢管结构提高了厚板本体在第一钢管的轴向上的强度,通过螺旋箍使得厚板本体在第一钢管的径向上具有一定的弹力。位于下侧的建筑主要受到地下隧道的作用力,通过设置沿水平方向的第二钢管强化对地下隧道通车时车辆施加的作用力的承载,并通过方形箍对第二钢管形成保护、加强筋组对剪力墙模块的强度提供保证。使得整体结构的承载力和变形能力得到了极大的增强。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隧道和建筑之间的转换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转换厚板模块和设于所述转换厚板模块下方的剪力墙模块,所述转换厚板模块包括厚板本体、第一钢管、螺旋箍,所述螺旋箍套设于所述第一钢管的外周侧,且所述第一钢管和所述螺旋箍均插设于所述厚板本体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隧道和建筑之间的转换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筋组包括第一加强筋和第二加强筋,所述第一加强筋沿所述第一方向设置于所述第二墙体内,所述第二加强筋沿所述第二方向设置于所述第二墙体内。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隧道和建筑之间的转换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剪力墙模块还包括多根第三加强筋,多根所述第三加强筋沿所述第一墙体和/或所述第二墙体的内侧壁均匀分布,且多根所述第三加强筋均沿所述第二钢管的轴向延伸。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隧道和建筑之间的转换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剪力墙模块还包括多根第四加强筋,所述第四加强筋沿所述第二方向设置于所述第一墙体的内侧壁。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隧道和建筑之间的转换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钢管埋设于所述厚板本体内,且所述厚板本体远离所述剪力墙模块的一侧与所述第一钢管之间的距离至少为30mm。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隧道和建筑之间的转换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转换厚板模块还包括第五加强筋,所述第五加强筋沿所述第一钢管的轴向固定于所述第一钢管的内侧壁。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用于隧道和建筑之间的转换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转换厚板模块还包括环形盖板,所述环形盖板盖设于所述第一钢管和所述厚板本体远离所述剪力墙模块的一侧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用于隧道和建筑之间的转换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形盖板开设有灌浆口。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隧道和建筑之间的转换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转换厚板模块和设于所述转换厚板模块下方的剪力墙模块,所述转换厚板模块包括厚板本体、第一钢管、螺旋箍,所述螺旋箍套设于所述第一钢管的外周侧,且所述第一钢管和所述螺旋箍均插设于所述厚板本体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隧道和建筑之间的转换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筋组包括第一加强筋和第二加强筋,所述第一加强筋沿所述第一方向设置于所述第二墙体内,所述第二加强筋沿所述第二方向设置于所述第二墙体内。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隧道和建筑之间的转换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剪力墙模块还包括多根第三加强筋,多根所述第三加强筋沿所述第一墙体和/或所述第二墙体的内侧壁均匀分布,且多根所述第三加强筋均沿所述第二钢管的轴向延伸。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隧道和建筑之间的转换系统,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叶瑞欣杨丰瑞吴旻刘洋陈剑图刘威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