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一种牡蛎壳/碳微球复合吸附材料的制备方法技术_技高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福州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牡蛎壳/碳微球复合吸附材料的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40425343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2-20 22:45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牡蛎壳/碳微球复合吸附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属于环境材料制备技术领域。通过悬浮交联技术制备牡蛎壳基壳聚糖微球材料,再通过高温焙烧制备得到牡蛎壳/碳微球复合吸附材料。本发明专利技术实现了碳微球在牡蛎壳表面的负载,煅烧后的牡蛎壳作为多孔基体有利于壳聚糖成球且能够起到分散作用,解决了传统单一碳微球吸附剂易团聚、稳定性差等问题,从而保证了复合材料的有效性以及循环寿命。同时两者具有协同作用,该复合材料对水体中结晶紫、孔雀石绿等染料及铜等重金属离子具有很高的吸附能力。该材料将废弃牡蛎壳重新回收再利用,制备工艺简单、价格低廉、来源广泛,能够有效解决污染物处理及环境修复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环境材料制备,具体涉及一种牡蛎壳/碳微球复合吸附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技术介绍

1、各种污染物对水资源的污染是当今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其中染料是传播最广且最常见的污染物之一。含有染料的废水成分复杂、排放量大,并且大多数染料具有复杂的芳香结构,极易溶于水,通常很难被直接分离或降解。除染料外,重金属离子造成的环境污染也是严峻问题。重金属进入环境后不能被生物降解,而往往是参与食物链循环并最终在生物体内积累,破坏生物体正常生理代谢活动危害健康。利用吸附剂进行废水处理,具有操作简单、适应范围广、处理效果好、可重复使用等优点,能够有效解决污染物处理、转移、浓缩及环境修复等问题。

2、碳微球是一种新型碳材料,呈球形结构,形貌规整,比表面积高,具有导电导热性能可调、形貌结构易于修饰、化学性质稳定等优点。由于其独特的结构优势,使其在环境吸附、电池电极、催化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是,传统单一的炭微球吸附剂性能不佳,对污染物的吸附量多在1000mg/g以下,且其容易发生团聚,稳定性差。此外由于其不具备良好的吸附结构通道,也容易造成孔隙堵塞等问题,限制了其吸附性能及大规模商业化应用。因此,有必要开发有效的多孔基体,来实现碳微球的负载,同时制备出更加高效、低成本、稳定性更好的复合吸附剂材料,实现对水体中污染物处理及修复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价值。

3、近年来,生物废料等绿色环保型吸附材料引起了广泛的关注。牡蛎壳类物质由于其丰富的孔结构,被广泛应用在水处理领域。牡蛎壳本身无毒且不溶于水,含大量的孔隙,使牡蛎壳具有较强的吸附能力。此外,牡蛎壳经一定的处理后可产生许多不同功能的孔洞,具有良好的负载功能。对牡蛎壳材料进行高温煅烧,能活化方解石(caco3)中的生石灰(cao),同时释放出co2,使牡蛎壳变得更加多孔,在去除污染物方面具有更大的优势。


技术实现思路

1、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利用煅烧牡蛎壳的天然负载功能,克服现有碳微球吸附材料制备工艺的缺点与不足,提供一种牡蛎壳/碳微球复合高效吸附材料的制备方法,使碳在牡蛎壳表面生长、成球,并与牡蛎壳结合,从而保证使用寿命及循环稳定性。

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3、牡蛎壳/碳微球复合吸附材料的制备方法,依次包括以下步骤:

4、(1)将天然牡蛎壳洗净,用质量分数3%~5%的稀盐酸浸泡6h~12h,再用质量分数3%~5%naoh溶液浸泡6h~12h,之后用去离子水清洗并搅拌,去除残留酸碱物质,在50℃~90℃下烘干。将烘干后的牡蛎壳用研磨机破碎,磨成粉末,过筛至120目以下,备用;

5、(2)将壳聚糖与醋酸按质量比1:1~3:1混合,并加入壳聚糖质量30~35倍的去离子水和壳聚糖质量0.5~1倍的步骤(1)的牡蛎壳粉末,搅拌混合均匀后,得到壳聚糖和牡蛎壳粉末混合液;

6、(3)取壳聚糖质量37~43倍的油相溶液和壳聚糖质量2~3倍的乳化剂混合均匀,得到混合液;将步骤(2)中的混合物通过滴管滴加至此油相混合液中,在400rpm~800rpm转速下搅拌20min~60min。之后滴加5ml~10ml质量分数为10%~15%的交联剂,在40℃~50℃下继续搅拌0.5h~1.5h,得到牡蛎壳基壳聚糖微球溶液;

7、(4)将上述所得微球溶液用丙酮、异丙醇清洗,并在2000rpm~4000rpm转速下离心5min~10min,放入真空干燥箱中以50℃~70℃干燥6h~12h,得到牡蛎壳基壳聚糖微球复合材料;

8、(5)将步骤(4)得到的产物在通保护气体的管式炉中以1℃/min~5℃/min的升温速率加热至500℃~900℃反应0.5h~4h。即可得到牡蛎壳碳微球复合材料,用于各种污染物的高效吸附。

9、优选地,步骤(3)所述的油相溶液为矿物油或硅油;所述的乳化剂为司盘80、司盘60或吐温80;所述交联剂为戊二醛或乙二醛。

10、步骤(5)所述保护气体为氮气或氩气。

11、上述方法制备的牡蛎壳/碳微球复合材料可作为结晶紫染料的吸附剂,饱和吸附量范围为1000mg/g~3000mg/g。

12、上述方法制备的牡蛎壳/碳微球复合材料可作为孔雀石绿染料的吸附剂,饱和吸附量范围为400mg/g~1600mg/g。

13、上述方法制备的牡蛎壳/碳微球复合材料可作为铜离子的吸附剂,饱和吸附量范围为100mg/g~400mg/g。

14、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本专利技术实现了碳微球在牡蛎壳表面的负载,煅烧后的牡蛎壳作为多孔基体能够起到分散作用,解决了传统单一碳微球吸附剂易团聚、稳定性差等问题,从而保证了复合材料的有效性以及循环寿命。同时两者具有协同作用,该复合材料对水体中结晶紫、孔雀石绿等染料及铜等重金属离子具有很高的吸附能力。该材料将废弃牡蛎壳重新回收再利用,制备工艺简单、价格低廉、来源广泛,能够有效解决污染物处理及环境修复问题。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牡蛎壳/碳微球复合吸附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中,壳聚糖与醋酸的质量比为1:1~3:1,壳聚糖、去离子水和牡蛎壳粉末的质量比为1:30~35:0.5~1。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中,壳聚糖、油相、乳化剂和交联剂的质量比为1:37~43:2~3:0.1-0.15。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中,所述的油相为矿物油或硅油;乳化剂为司盘80,司盘60、吐温80中的一种;交联剂为戊二醛或乙二醛。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5)中,保护气体为惰性气体,升温速率为1℃/min~5℃/min。

6.一种如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制得的牡蛎壳/碳微球复合吸附材料。

7.一种如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制得的牡蛎壳/碳微球复合吸附材料应用于去除水体中有机染料及重金属离子。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牡蛎壳/碳微球复合吸附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中,壳聚糖与醋酸的质量比为1:1~3:1,壳聚糖、去离子水和牡蛎壳粉末的质量比为1:30~35:0.5~1。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中,壳聚糖、油相、乳化剂和交联剂的质量比为1:37~43:2~3:0.1-0.15。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其运田复森程扬健
申请(专利权)人:福州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