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家用电器的电熨斗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储油式电熨斗。该储油式电熨斗包括熨平部件、可调式温控器(6);熨平部件包括不锈钢底板(1)、上壳板(2)、电热管(3)和导热油(4),不锈钢底板(1)和上壳板(2)围成封闭壳体,封闭壳体内设置电热管(3)和导热油(4)。本发明专利技术还提出了一种带接触针的无绳式储油电熨斗方案。本发明专利技术可有效增大电熨斗底板的热容量,解决电熨斗底板的温度稳定性和均匀性差的问题。本发明专利技术的电熨斗温度均匀、操作方便、节省能源、使用安全,突破了传统电熨斗的模式,具有很好的经济价值和使用价值。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家用电器的电熨斗领域,特别是一种储油式电熨斗。
技术介绍
目前的家用电熨斗底板通常是与发热管做成一体压铸成形的铝底板,由安装在底 板上表面的可调温控器控制发热管工作,以控制和调节电熨斗底板底面的温度。这种电熨 斗存在的问题是铝材的比热容较低,电熨斗底板的热容量较小,开始使用时首冲温度高, 工作时温度波动大,工作温度稳定性较差,影响电熨斗的使用安全和熨烫质量;为了加大底 板热容量,通常依靠增加底板铝材材料重量,这又造成成本增高,生产能耗增大,而且重量 加大使操作不够灵活。此外,铸铝底板的表面耐磨性差,需要在底板底面喷涂耐磨层,这样 的耐磨层耐用性差,容易刮花及磨损。如果包裹不锈钢板或另外贴附一层较薄的耐磨底板, 又存在热效率降低、易损坏等问题。另外,上述电熨斗还存在底板底面的温度分布不均,与 发热管对应的位置温度较高、其它位置相应较低的问题,但由于家用电熨斗一般采用动态 压熨方式,使底板表面温度不均问题的影响变小,因此在家用电熨斗领域,人们仍习惯性地 采用电热管直接加热金属板的方式。此外,传统的电熨斗均为有绳式(带电源线式)电熨 斗,在操作时由于有电源线的拖拽和与电源距离的限制,影响其更加方便和广泛使用。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储油式电熨斗,该电熨斗工作温度稳 定性和均勻性好,操作方便、灵活、安全,使用寿命长,并且降低材料成本和生产能耗,节约 资源。具体说,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储油式电熨斗,包括熨平部件、可调式温控器6,其中熨平 部件包括不锈钢底板1、上壳板2、电热管3和导热油4,不锈钢底板1和上壳板2围成封闭 壳体,封闭壳体内设置电热管3和导热油4。此外,所述的封闭壳体内还设置电热管支架5和温控器安装座7,可调式温控器6 设置在温控器安装座7上,电热管支架5分别与电热管3和温控器安装座7固定连接。优选地,可调式温控器6为热双金属片可调式温控器,可调式温控器6还包括温度 过热保护装置。优选地,所述的温度过热保护装置为在可调式温控器6上设置一对温控开关触点 6. 5,弓形弹片6. 1与温控开关触点6. 5串联,用共晶锡合金焊点6. 2将弓形弹片6. 1的自 由端与温控器6的第一接线端子6. 3的自由端焊接导通,第一接线端子6. 3的固定端与弓 形弹片6. 1的固定端用云母垫圈6. 6隔开,第一接线端子6. 3和第二接线端子6. 4分别连 接发热管3及电源输入端。优选地,储油式电熨斗还包括一对接触针11,接触针11设置在储油式电熨斗后部 的接线盒30的下方,其一端在接线盒30内部通过一对接线端子12分别与发热管3和可调 式温控器6连接,另一端为伸出接线盒30与电源装置连接的伸出端。优选地,所述的电源装置为预热电源座,预热电源座包括一对接触弹簧片13、一对 电源接线端子21、电源线22 ;接触弹簧片13的自由端与接触针11的伸出端接触连接,接触 弹簧片13的表面和接触针11伸出端的端面分别设置镀银层或复合银层。所述的储油式电熨斗和预热电源座还包括接电安全装置,接电安全装置包括顶压 凸台14、活动压块15、固定片16、活动弹片17,顶压凸台14设置在电熨斗后端的接线盒30 上,活动压块15设置在预热电源座上,在活动压块15的枢轴上设置复位扭簧18,固定片16 的一端与接触弹簧片13的固定端连接,固定片16的另一端设置第一电触头19,活动弹片 17的一端与电源接线端子21连接,活动弹片17的另一端设置第二电触头20 ;储油式电熨 斗放入预热电源座时,接触针11伸出端与接触弹簧片13的自由端接触,顶压凸台14顶压 活动压块15向下移动下压活动弹片17,使活动弹片17的第二电触头20与固定片16的第一 电触头19接触;预热电源座还包括支架座23和隔热垫24,支架座23的台面为15° -45° 的倾斜台面,隔热垫24为软质硅胶。所述的封闭壳体的侧面周边一周或局部设置涂料层,涂料层为一种、两种或三种 在特定温度下变色的可逆变示温涂料25。储油式电熨斗还包括蒸汽发生装置,蒸汽发生装置包括第二封闭壳体26、蒸汽导 管27、第二电热管28、限温式温控器29,水和蒸汽在第二封闭壳体26内。第二封闭壳体26设置在熨平部件的上方,与上壳板2内置的安装座10固定连接, 在第二封闭壳体26上设置注水口封闭管31和旋塞32,第二电热管28设置在第二封闭壳体 26内,蒸汽导管27的上端设置蒸汽导入口 27. 1,蒸汽导管27的下端口 27. 2伸出第二封闭 壳体26外,在上壳板2与不锈钢底板1之间设有蒸汽喷出腔27. 3,不锈钢底板1上设置蒸 汽喷孔1. 1,蒸汽喷孔1. 1的位置与蒸汽喷出腔27. 3的位置对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突破传统习惯使用的电熨斗模式,提出有效解决电熨斗底板热容量低、温度稳定 性和均勻性差、底板耐用性和安全性较差等问题的方案。进一步地,通过采用无绳式电熨 斗,可使操作更加方便和安全。本专利技术还可与蒸汽发生装置结合,进一步提高电熨斗的使用 功能。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中电热管在电熨斗底板中的位置示意图;图3是图1中带温度过热保护装置的可调式温控器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二带接触针的无绳电熨斗与预热电源座的结构示意图;图5. 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二中预热电源座的侧剖面示意图;图5. 2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二中预热电源座的上面和部分剖面示意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三蒸汽式储油电熨斗结构示意图;图7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二的电路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1.不锈钢底板 1. 1.蒸汽喷孔 2.上壳板 3.电热管4.导热油55. I电热管支架6.可调式温控器6.1.弓形弹片6.2.共晶锡合金焊I~I ^ \\\ 6. 3 第一接线端子6.‘4.第二接线端子6. 5.温控开关触点6. 6.云母垫圈6. ’7.双金属片6. 3.温度调节轴6. 9 簧片组件7.温控器安装座8.加强筋9.外壳10.安装座11.接触针12._接线端子13, 接触弹簧片14.顶压凸台15.活动压块16._固定片17, 活动弹片18.复位扭簧19.第一电触头20.,第二电触头21, 电源接线端子22.电源线23.支架座24.隔热垫25.可逆变示温涂料26.第二封闭壳体27.蒸汽导管27.,1.蒸汽导入口27.2.下端口27.3.蒸汽喷出腔28.,第二电热管29.限温式温控器30.接线盒31.,注水口密封管32.旋塞33.蒸汽指示开关34.,加热指示灯具体实施例方式实施例一图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由图1可见,该电熨斗的熨平部件包括不 锈钢底板1、上壳板2、电热管3、导热油4、电热管支架5及温控器安装座7、安装座10等。 底板1和上壳板2围成封闭壳体,在封闭壳体内设置电热管3,灌充耐高温的导热油4,导热 油4并未完全充满封闭壳体,以留有导热油高温膨胀的空间。导热油的比热容一般为2_3KJ/Kg°C,而铝的比热容仅为0.88KJ/Kg°C,在同等重 量的情况下,导热油的热容量是铝的2. 5-3. 5倍,由于是通过发热管加热导热油介质传热 至底板整个表面,与电热管直接加热铝底板相比,提高了电熨斗底板的温度均勻性。因此,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储油式电熨斗,包括熨平部件、可调式温控器(6),其特征在于:熨平部件包括不锈钢底板(1)、上壳板(2)、电热管(3)和导热油(4),不锈钢底板(1)和上壳板(2)围成封闭壳体,封闭壳体内设置电热管(3)和导热油(4)。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禅嵩,欧志文,胡伟宾,
申请(专利权)人:王禅嵩,欧志文,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44[中国|广东]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