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一种织物用增深乳液及制备方法和后整理方法技术_技高网

一种织物用增深乳液及制备方法和后整理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40420421 阅读:8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2-20 22:39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织物用增深乳液,原料成分按重量份计为:20~30份氨基硅油、1~4份乳化剂、8~20份聚合物纳米颗粒乳液、0.3~1.0份pH调节剂和20~40份去离子水。制备方法为:将氨基硅油、乳化剂混合加入反应容器中,在室温下以600~1200rpm的转速搅拌,接着边搅拌边滴加适量聚合物纳米颗粒乳液和水,等待滴加结束后加入pH调节剂,继续搅拌,由此制得乳白色均匀分散的增深乳液。后整理方法为:按上述配方所配置的增深乳液加入水稀释40~80g/L,采用一浸一轧或二浸二轧方式对织物进行增深整理,在150~190℃环境下烘焙90~150s。与对比例1(非离子胶乳SW‑3)和对比例2(阳离子胶乳PUC56)相比,本发明专利技术的产品兼具增深效果好和稳定性好的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纺织品助剂及后整理,具体涉及一种织物用增深乳液及制备方法和后整理方法


技术介绍

1、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深色织物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但是受到纤维染色平衡中上染量和染色牢度的制约,织物在染深色时,其表面存在着大量未固着的染料,使得织物深色不深,色牢度不够,且染色后会产生大量的印染废水,随着环保要求的不断提高,印染废水处理的成本也越来越高。另外,随着新型超细纤维织物的推广,织物染深问题日益受到重视。因此,通过使用增深剂来减少染料的用量和降低生产成本,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国内外专家学者对织物增深剂的制备做了大量的研究,通过各种途径制备了能够在织物表面形成薄膜的低折射率高分子物质,如含氟树脂、有机硅树脂、聚氨酯树脂、丙烯酸树脂等。如申请号为202210095594.3的专利“一种羊绒纤维染色增深方法及增深剂”,采用氯化镁将滑爽硅油goon1201和peg-12聚二甲基硅氧烷固化在羊绒纤维上形成硅油膜,达到增深和色牢度高的效果,其增深率高但增深周期长达120分钟,不适合工厂生产;申请号为201310713917.1的专利报道了一种增深剂的制备方法,采用有机硅-氟-丙烯酸酯共聚物在织物表面形成膜,达到织物增深、颜色变化小和应用环保的效果,但由于丙烯酸树脂处理后的纤维手感变硬,影响纤维的品质,使其整理的织物服用性能不佳。申请号为202110758719.1公布了一种有机硅柔软剂及其制备方法,包括氢基硅油、环氧聚醚、氨基烷烃、有机溶剂、有机硅乳液和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使用后织物具有良好的手感,并且兼具亲水性,容易洗涤,减少织物黄变,具有较好的稳定性,但增深效果一般。

3、因此,本专利技术采用硅油和聚合物纳米颗粒制备一种高稳定性高手感新型高安全的增深剂,具有极佳柔软兼顾滑爽的综合手感,能赋予织物极佳透软的手感,且整理后织物具有显著的增深效果,同时不影响织物的亲水性、使用工艺安全、节能降耗,降低生产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1、本专利技术意在提供一种织物用增深乳液,增深效果好,从而具备可减少染深色时的染料用量,降低染色成本低的优点。

2、为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3、一种织物用增深乳液,原料成分按重量份计为:20~30份氨基硅油、1~4份乳化剂、8~20份聚合物纳米颗粒乳液、0.3~1.0份ph调节剂和20~40份去离子水。

4、进一步的,所述氨基硅油为氨基硅油、超级氨基硅油、低氨值硅油等中的至少一种。其中,低氨值硅油的氨值小于0.1mmol/g;氨基硅油的氨值在0.2-0.6mmol/g;超级氨基硅油的氨值大于0.7mmol/g。

5、进一步的,所述乳化剂为所述乳化剂为to-10(为异构十三醇聚氧乙烯醚)、xp-80(异构十醇聚氧乙烯醚)、np-10(壬基酚聚氧乙烯醚)和xp-60(异构十醇聚氧乙烯醚)等中的至少一种。

6、进一步的,所述聚合物纳米颗粒乳液为阴离子型聚丙烯酸丁酯乳液(pba)、阴离子型聚丙烯酸丙酯乳液(ppa)、阴离子型聚丙烯酸异辛酯乳液(peha)等中的至少一种,所述聚合物纳米颗粒乳液粒径为90nm、120nm、150nm中的至少一种,且聚合物纳米颗粒乳液的含固量为30%。

7、进一步的,所述ph调节剂为醋酸。

8、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织物用增深乳液的制备方法,将氨基硅油、乳化剂混合加入反应容器中,在室温下以600~1200rpm的转速搅拌,接着边搅拌边滴加适量聚合物纳米颗粒乳液和水,等待滴加结束后加入ph调节剂,调节ph至3.0~5.0,继续搅拌,制得乳白色均匀分散的增深乳液。

9、本专利技术的又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织物用增深乳液的后整理方法,将增深乳液加入水稀释至40~80g/l,浸入织物织物,采用一浸一轧或二浸二轧方式进行增深加工,再在150~190℃环境下烘焙90s~150s。

10、进一步的,所述织物织物的材质是棉、织物、黏胶以及上述纤维的混纺或交织织物织物面料。

11、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12、通过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制备出来的增深乳液具有优良的增深效果:由于聚合物纳米颗粒为阴离子型,带有负电,可与阳离子硅油通过“离子键”稳定结合,因此在织物表面形成稳定的“纳米粒子-硅油膜”复合结构,使增深乳液成膜后增加织物表面凹凸结构,增加漫反射,能够在纤维表面形成凹凸不平的低折射率膜;其二,聚合物颗粒的粒径均小于200nm,且组成颗粒的聚合物玻璃化转变温度低,在焙烘时坍塌变形,形成的膜远小于波长,因此不会造成光散射;其三,聚合物纳米颗粒与氨基硅油稳定结合,减少硅油与织物的接触,可以避免由于大量硅油与织物紧密接触造成的染料迁出,并由此造成的色牢度差;其四,增深乳液形成的凹凸结构还一定程度提升织物的抗劈裂性能。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织物用增深乳液,其特征在于,原料成分按重量份计为:20~30份氨基硅油、1~4份乳化剂、8~20份聚合物纳米颗粒乳液、0.3~1.0份pH调节剂和20~40份去离子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织物用增深乳液,其特征在于:所述氨基硅油为氨基硅油、超级氨基硅油、低氨值硅油等中的至少一种。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织物用增深乳液,其特征在于:所述乳化剂为TO-10(为异构十三醇聚氧乙烯醚)、XP-80(异构十醇聚氧乙烯醚)、NP-10(壬基酚聚氧乙烯醚)和XP-60(异构十醇聚氧乙烯醚)等中的至少一种。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织物用增深乳液,其特征在于:所述聚合物纳米颗粒乳液为阴离子型聚丙烯酸丁酯乳液(PBA)、阴离子型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乳液(PMMA)、阴离子型聚丙烯酸异辛酯乳液(PEHA)等中的至少一种,所述聚合物纳米颗粒乳液粒径为90nm、120nm、150nm中的至少一种,且聚合物纳米颗粒乳液的含固量为30%。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织物用增深乳液,其特征在于:所述pH调节剂为醋酸。

6.一种如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织物用增深乳液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将氨基硅油、乳化剂混合加入反应容器中,在室温下以600~1200rpm的转速搅拌,接着边搅拌边滴加适量聚合物纳米颗粒乳液和水,等待滴加结束后加入pH调节剂,调节pH至3.0~5.0,继续搅拌,制得乳白色均匀分散的增深乳液。

7.一种如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织物用增深乳液的后整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将增深乳液加入水稀释至40~80g/L,织物采用一浸一轧或二浸二轧方式进行增深加工,再在150~190℃环境下烘焙90s~150s。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织物用增深乳液的后整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织物织物的材质是棉、织物、黏胶以及上述纤维的混纺或交织织物织物面料。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织物用增深乳液,其特征在于,原料成分按重量份计为:20~30份氨基硅油、1~4份乳化剂、8~20份聚合物纳米颗粒乳液、0.3~1.0份ph调节剂和20~40份去离子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织物用增深乳液,其特征在于:所述氨基硅油为氨基硅油、超级氨基硅油、低氨值硅油等中的至少一种。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织物用增深乳液,其特征在于:所述乳化剂为to-10(为异构十三醇聚氧乙烯醚)、xp-80(异构十醇聚氧乙烯醚)、np-10(壬基酚聚氧乙烯醚)和xp-60(异构十醇聚氧乙烯醚)等中的至少一种。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织物用增深乳液,其特征在于:所述聚合物纳米颗粒乳液为阴离子型聚丙烯酸丁酯乳液(pba)、阴离子型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乳液(pmma)、阴离子型聚丙烯酸异辛酯乳液(peha)等中的至少一种,所述聚合物纳米颗粒乳液粒径为90nm、120nm、150nm...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沈军炎杨雷花元琛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理工大学绍兴柯桥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