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动力电池下壳体、动力电池及车辆制造技术_技高网

动力电池下壳体、动力电池及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0414454 阅读:4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2-20 22:31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动力电池下壳体、动力电池及车辆,动力电池下壳体包括外框、进水接头、出水接头和液冷板,液冷板配置有至少两块,每块液冷板上均设有冷却通道,外框设置在液冷板的外侧,外框上设有与进水接头连通的分流通道,各块液冷板上的冷却通道的进水端均与分流通道连通,各块液冷板上的冷却通道的出水端均与出水接头连通,使得各块液冷板上的冷却通道相互独立,冷却液通过分流通道分流至各块液冷板上的冷却通道中,大大缩短了冷却液流入每个安装区域的时间差,使得安装区域几乎同时冷却,冷却液也几乎同时流出,且不会出现分流通道的前端与尾端之间的温差过大的问题,提高动力电池下壳体的冷却散热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车辆,主要涉及一种动力电池下壳体、动力电池及车辆


技术介绍

1、目前新能源车辆的动力电池覆盖率持续增加,phev、bev车型价格持续下探,动力电池的成本压力越来越大。在动力电池壳体中,通常设置有多个用于安装电芯的安装区域,但现有的动力电池壳体中只配置有一块液冷板,以用于对安装在动力电池壳体内的所有电芯进行冷却散热,从液冷板的冷却通道的进水端流入的冷却液要经过多个安装区域后才能流到最远端的安装区域,进而导致因冷却通道的路径过长而出现不同安装区域处的温差过大的问题,影响散热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1、鉴于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动力电池下壳体、动力电池及车辆,解决现有动力电池壳体因冷却通道的路径过长而出现不同安装区域处的温差过大的问题。

2、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取了以下技术方案:

3、一种集成液冷系统的动力电池下壳体,包括外框、进水接头、出水接头和至少两块液冷板,所述外框上设置有分流通道;进水接头连接在所述外框上,且与所述分流通道连通,所述进水接头用于与外部的冷却液供液管道连接;出水接头连接在所述外框上,所述出水接头用于与外部的冷却液回流管道连接;液冷板铺设在所述外框内,且每块所述液冷板上均设有冷却通道,所述冷却通道的进水端均与所述分流通道连通,所述冷却通道的出水端均与所述出水接头连通,所述液冷板用于承托动力电池的电芯。

4、在本申请的一些方案中,所述外框包括第一横梁、第二横梁、第一纵梁和第二纵梁,所述第二横梁与所述第一横梁间隔设置,所述第一纵梁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一横梁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二横梁的第一端,所述第二纵梁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一横梁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二横梁的第二端,以围成封闭框体,至少两块所述液冷板沿所述第一横梁的长度方向分布;所述分流通道设置在所述第一横梁上,所述分流通道包括流通腔、进水口和分流出水口,所述分流出水口的数量与所述液冷板的数量匹配,所述分流出水口连通所述冷却通道的进水端和所述流通腔,所述进水口连通所述流通腔和所述进水接头。

5、在本申请的一些方案中,所述液冷板包括外壳、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所述外壳设置在所述第一横梁与所述第二横梁之间,所述外壳靠近所述第一横梁的一端为所述外壳的第一端,所述外壳靠近所述第二横梁的一端为所述外壳的第二端,所述外壳的内部形成有空腔,所述空腔与所述外壳的第一端以及所述外壳的第二端均连通;所述第一隔板和所述第二隔板均设置在所述外壳的空腔内,且所述第一隔板与所述第二隔板间隔设置,所述第一隔板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横梁抵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横梁具有距离,所述第二隔板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横梁抵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横梁具有距离;所述第一隔板和所述第二隔板将所述空腔分隔成所述冷却通道。

6、在本申请的一些方案中,所述液冷板还包括第三隔板,所述第三隔板设置在所述第一隔板与所述第二隔板之间,所述第三隔板包括第一端和第二端,且所述第三隔板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横梁之间具有距离,所述第三隔板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横梁之间具有距离。

7、在本申请的一些方案中,所述外壳、所述第一隔板、所述第二隔板以及所述第三隔板一体铸造成型。

8、在本申请的一些方案中,所述第一横梁上设有第一对位凸起,所述第二横梁上设有第二对位凸起,所述第一对位凸起和所述第二对位凸起均与所述外壳的内腔配合设置,所述第一对位凸起插入所述外壳的第一端,所述第二对位凸起插入所述外壳的第二端;所述分流出水口贯穿所述第一对位凸起。

9、在本申请的一些方案中,所述第一横梁、所述第二横梁、所述第一纵梁以及所述第二纵梁的顶面均高于所述液冷板的顶面,以使得所述外框与所述液冷板围成用于容纳所述电芯的放置凹槽。

10、在本申请的一些方案中,所述第一横梁包括主梁部和分流部,所述分流部设置在所述主梁部靠近所述液冷板的一侧,且位于所述主梁部的下端,所述进水接头和所述出水接头均固定在所述主梁部上,且位于所述分流部的上方;所述流通腔、所述进水口和所述分流出水口均设置在所述分流部上,且所述流通腔沿长度方向贯穿所述分流部,所述第一纵梁密封所述流通腔的第一端,所述第二纵梁密封所述流通腔的第二端,所述分流出水口设置在所述分流部背向所述主梁部的一侧,所述进水口设置在所述分流部的顶面。

11、在本申请的一些方案中,所述主梁部和所述分流部一体铸造成型。

12、在本申请的一些方案中,所述外框还包括至少一根中间梁,所述中间梁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横梁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横梁固定连接;所述中间梁将所述封闭框体分隔成至少2个电芯放置区域,每个所述电芯放置区域内均对应设置有至少一块所述液冷板。

13、在本申请的一些方案中,所述中间梁配置为一根,所述中间梁将所述封闭框体分隔成2个电芯放置区域,每个所述电芯放置区域内配置有一块所述液冷板,靠近所述第一横梁的第一端的电芯放置区域内的所述液冷板为第一液冷板,靠近所述第一横梁的第二端的电芯放置区域内的所述液冷板为第二液冷板;所述分流出水口包括第一出水口和第二出水口,所述第一出水口与所述第一液冷板上的冷却通道连通,所述第二出水口与所述第二液冷板上的冷却通道连通;所述第一液冷板上设有第三出水口,所述第三出水口与所述第一液冷板上的冷却通道的出水端连通,所述第二液冷板上设有第四出水口,所述第四出水口与所述第二液冷板上的冷却通道的出水端连通,所述第三出水口和所述第四出水口均通过管道与所述出水接头连通。

14、在本申请的一些方案中,所述第一横梁、所述第二横梁、所述第一纵梁、所述第二纵梁、所述中间梁以及所述液冷板均为铝合金型材。

15、一种动力电池,包括动力电池下壳体、动力电池上壳体以及电芯,动力电池上壳体固定在所述动力电池下壳体上,且所述动力电池上壳体与所述动力电池下壳体之间构成有容纳空间,电芯安装在所述容纳空间内。

16、一种车辆,包括车体和动力电池,所述动力电池固定在所述车体上。

17、有益效果:本申请的动力电池下壳体包括外框、进水接头、出水接头和液冷板,液冷板配置有至少两块,每块液冷板上均设有冷却通道,外框设置在液冷板的外侧,外框上设有与进水接头连通的分流通道,各块液冷板上的冷却通道的进水端均与分流通道连通,各块液冷板上的冷却通道的出水端均与出水接头连通,使得各块液冷板上的冷却通道形成并联通道,即各块液冷板上的冷却通道相互独立,冷却液通过分流通道分流至各块液冷板上的冷却通道中,大大缩短了冷却液流入每个安装区域的时间差,使得安装区域几乎同时冷却,冷却液也几乎同时流出,且不会出现分流通道的前端与尾端之间的温差过大的问题,提高动力电池下壳体的冷却散热效果。而且液冷板作为动力电池下壳体的底板,使得不需要另外设置底板,降低成本,还降低了动力电池下壳体的高度。

18、本申请的动力电池,包括上述的动力电池下壳体,提高了动力电池的散热能力,降低了动力电池下壳体的高度,从而降低整个动力电池的高度。

19、一种车辆,包括上述的动力电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动力电池下壳体,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电池下壳体,其特征在于,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动力电池下壳体,其特征在于,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动力电池下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液冷板还包括第三隔板,所述第三隔板设置在所述第一隔板与所述第二隔板之间,所述第三隔板包括第一端和第二端,且所述第三隔板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横梁之间具有距离,所述第三隔板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横梁之间具有距离。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动力电池下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所述第一隔板、所述第二隔板以及所述第三隔板一体铸造成型。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动力电池下壳体,其特征在于,

7.根据权利要求2-6中任一项所述的动力电池下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横梁、所述第二横梁、所述第一纵梁以及所述第二纵梁的顶面均高于所述液冷板的顶面,以使得所述外框与所述液冷板围成用于容纳所述电芯的放置凹槽。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动力电池下壳体,其特征在于,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动力电池下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梁部和所述分流部一体铸造成型。

10.根据权利要求2-6中任一项所述的动力电池下壳体,其特征在于,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动力电池下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梁配置为一根,所述中间梁将所述封闭框体分隔成2个电芯放置区域,每个所述电芯放置区域内配置有一块所述液冷板,靠近所述第一横梁的第一端的电芯放置区域内的所述液冷板为第一液冷板,靠近所述第一横梁的第二端的电芯放置区域内的所述液冷板为第二液冷板;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动力电池下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横梁、所述第二横梁、所述第一纵梁、所述第二纵梁、所述中间梁以及所述液冷板均为铝合金型材。

13.一种动力电池,其特征在于,包括:

14.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动力电池下壳体,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电池下壳体,其特征在于,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动力电池下壳体,其特征在于,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动力电池下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液冷板还包括第三隔板,所述第三隔板设置在所述第一隔板与所述第二隔板之间,所述第三隔板包括第一端和第二端,且所述第三隔板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横梁之间具有距离,所述第三隔板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横梁之间具有距离。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动力电池下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所述第一隔板、所述第二隔板以及所述第三隔板一体铸造成型。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动力电池下壳体,其特征在于,

7.根据权利要求2-6中任一项所述的动力电池下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横梁、所述第二横梁、所述第一纵梁以及所述第二纵梁的顶面均高于所述液冷板的顶面,以使得所述外框与所述液冷板围成用于容纳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友刘鹏凡则宏曾建宏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