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串口转单总线的传输电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0397346 阅读:6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2-20 22:25
本技术公开了一种串口转单总线的传输电路,包括直流电压线V+、直流电压线V‑、总线BUS、第一系统和第二系统,所述第一系统和第二系统通过直流电压线V+、直流电压线V‑、总线BUS三线连接,所述第一MCU芯片的Tx1端为低电平时,所述三极管Q5、三极管Q8导通,总线BUS电压拉低,所述第一MCU芯片的Tx1端为高电平时,三极管Q5、三极管Q8截止,总线BUS电压拉高。通过基本对称的第一系统与第二系统,在总线BUS与直流电压线V‑短路,总线拉低BUS,不损坏电路;总线BUS与直流电压线V+短路,总线BUS拉高,不损坏电路,在锂离子电池充电过程中避免出现传输电路损坏的情况,提高充电安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串口转单总线,具体是指一种串口转单总线的传输电路


技术介绍

1、使用充电器与锂电池充电时,充电器的电压,电流与锂电池必须匹配。为了更好地保护锂电池的性能,锂电池一般会要求充电过程按涓流充电(低压预充)、恒流充电、恒压充电以及充电终止四个阶段,进行管控。锂电池充电器的基本要求是特定的充电电流和充电电压,从而保证锂电池安全充电。增加其它充电辅助功能是为了改善电池寿命,简化充电器的操作,其中包括给过放电的电池使用涓流充电、电池电压检测、输入电流限制、充电完成后关断充电器、电池部分放电后自动启动充电等。

2、锂离子电池在充电过程中容易出现传输电路损坏的情况,影响充电安全。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能够提高充电安全性的串口转单总线的传输电路。

2、本技术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3、一种串口转单总线的传输电路,包括直流电压线v+、直流电压线v-、总线bus、第一系统和第二系统,所述第一系统和第二系统通过直流电压线v+、直流电压线v-、总线bus三线连接,所述第一系统包括第一mcu芯片、三极管q1、三极管q3、三极管q5、三极管q8,所述第一mcu芯片的tx1端与三极管q5的基极电连接,所述三极管q5的发射极与第一mcu芯片的电压输入端连接,所述三极管q5的集电极与三极管q8的基极电连接,所述三极管q8的发射极接地,所述第一mcu芯片的tx1端为低电平时,所述三极管q5、三极管q8导通,总线bus电压拉低,所述第一mcu芯片的tx1端为高电平时,三极管q5、三极管q8截止,总线bus电压拉高;所述第一mcu芯片的rx1端与三极管q1的集电极电连接,所述三极管q5的发射极与第一mcu芯片的电压输入端连接,所述三极管q5的基极与三极管q3的集电极电连接,所述三极管q3的发射极接地。

4、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系统还设置有电阻r3和二极管d1,所述二极管d1的一端与传输电路vcc端连接,所述二极管d1的另一端与电阻r3连接。

5、进一步的,所述第二系统包括第二mcu芯片、三极管q2、三极管q4、三极管q6、三极管q7,所述第二mcu芯片的tx2端与三极管q6的基极电连接,所述三极管q6的发射极与第二mcu芯片的电压输入端连接,所述三极管q6的集电极与三极管q7的基极电连接,所述三极管q7的发射极接地,所述第二mcu芯片的tx2端为低电平时,所述三极管q6、三极管q7导通,总线bus电压拉低,所述第二mcu芯片的tx2端为高电平时,三极管q6、三极管q7截止,总线bus电压拉高;所述第二mcu芯片的rx2端与三极管q2的集电极电连接,所述三极管q2的发射极与第二mcu芯片的电压输入端连接,所述三极管q2的基极与三极管q4的集电极电连接,所述三极管q4的发射极接地。

6、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系统还包括二极管d2和二极管d8,所述二极管d2一端与三极管q3的集电极连接,所述二极管d2另一端连接有电阻r5。

7、进一步的,所述第二系统还包括二极管d3和二极管d9,所述二极管d3一端与三极管q4的集电极连接,所述二极管d3另一端连接有电阻r4。

8、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系统还设置有防esd电路,所述防esd电路包括二极管d6、二极管d7、电阻r8、电阻r10;所述二极管d6的一端与电阻r8的一端连接,所述二极管d6的另一端接地;所述二极管d7的一端与电阻r10的一端连接,所述二极管d7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电阻r8的另一端通过总线bus与电阻r10的另一端连接。

9、进一步的,所述三极管q1、三极管q5、三极管q2、三极管q6均为pnp三极管。

10、进一步的,所述三极管q3、三极管q8、三极管q4、三极管q7均为npn三极管。

11、本技术相比现有技术具有以下优点及有益效果:

12、本技术通过基本对称的第一系统与第二系统,在总线bus与直流电压线v-短路,总线拉低bus,不会损坏电路;总线bus与直流电压线v+短路,总线bus拉高,不会损坏电路,二极管d1防止直流电压线v+电压反灌传输电路vcc端,在锂离子电池充电过程中避免出现传输电路损坏的情况,提高充电安全。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串口转单总线的传输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直流电压线V+、直流电压线V-、总线BUS、第一系统和第二系统,所述第一系统和第二系统通过直流电压线V+、直流电压线V-、总线BUS三线连接,所述第一系统包括第一MCU芯片、三极管Q1、三极管Q3、三极管Q5、三极管Q8,所述第一MCU芯片的Tx1端与三极管Q5的基极电连接,所述三极管Q5的发射极与第一MCU芯片的电压输入端连接,所述三极管Q5的集电极与三极管Q8的基极电连接,所述三极管Q8的发射极接地,所述第一MCU芯片的Tx1端为低电平时,所述三极管Q5、三极管Q8导通,总线BUS电压拉低,所述第一MCU芯片的Tx1端为高电平时,三极管Q5、三极管Q8截止,总线BUS电压拉高;所述第一MCU芯片的Rx1端与三极管Q1的集电极电连接,所述三极管Q5的发射极与第一MCU芯片的电压输入端连接,所述三极管Q5的基极与三极管Q3的集电极电连接,所述三极管Q3的发射极接地。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串口转单总线的传输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系统还设置有电阻R3和二极管D1,所述二极管D1的一端与传输电路VCC端连接,所述二极管D1的另一端与电阻R3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串口转单总线的传输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系统包括第二MCU芯片、三极管Q2、三极管Q4、三极管Q6、三极管Q7,所述第二MCU芯片的Tx2端与三极管Q6的基极电连接,所述三极管Q6的发射极与第二MCU芯片的电压输入端连接,所述三极管Q6的集电极与三极管Q7的基极电连接,所述三极管Q7的发射极接地,所述第二MCU芯片的Tx2端为低电平时,所述三极管Q6、三极管Q7导通,总线BUS电压拉低,所述第二MCU芯片的Tx2端为高电平时,三极管Q6、三极管Q7截止,总线BUS电压拉高;所述第二MCU芯片的Rx2端与三极管Q2的集电极电连接,所述三极管Q2的发射极与第二MCU芯片的电压输入端连接,所述三极管Q2的基极与三极管Q4的集电极电连接,所述三极管Q4的发射极接地。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串口转单总线的传输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系统还包括二极管D2和二极管D8,所述二极管D2一端与三极管Q3的集电极连接,所述二极管D2另一端连接有电阻R5。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串口转单总线的传输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系统还包括二极管D3和二极管D9,所述二极管D3一端与三极管Q4的集电极连接,所述二极管D3另一端连接有电阻R4。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串口转单总线的传输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系统还设置有防ESD电路,所述防ESD电路包括二极管D6、二极管D7、电阻R8、电阻R10;所述二极管D6的一端与电阻R8的一端连接,所述二极管D6的另一端接地;所述二极管D7的一端与电阻R10的一端连接,所述二极管D7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电阻R8的另一端通过总线BUS与电阻R10的另一端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串口转单总线的传输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三极管Q1、三极管Q5、三极管Q2、三极管Q6均为PNP三极管。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串口转单总线的传输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三极管Q3、三极管Q8、三极管Q4、三极管Q7均为NPN三极管。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串口转单总线的传输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直流电压线v+、直流电压线v-、总线bus、第一系统和第二系统,所述第一系统和第二系统通过直流电压线v+、直流电压线v-、总线bus三线连接,所述第一系统包括第一mcu芯片、三极管q1、三极管q3、三极管q5、三极管q8,所述第一mcu芯片的tx1端与三极管q5的基极电连接,所述三极管q5的发射极与第一mcu芯片的电压输入端连接,所述三极管q5的集电极与三极管q8的基极电连接,所述三极管q8的发射极接地,所述第一mcu芯片的tx1端为低电平时,所述三极管q5、三极管q8导通,总线bus电压拉低,所述第一mcu芯片的tx1端为高电平时,三极管q5、三极管q8截止,总线bus电压拉高;所述第一mcu芯片的rx1端与三极管q1的集电极电连接,所述三极管q5的发射极与第一mcu芯片的电压输入端连接,所述三极管q5的基极与三极管q3的集电极电连接,所述三极管q3的发射极接地。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串口转单总线的传输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系统还设置有电阻r3和二极管d1,所述二极管d1的一端与传输电路vcc端连接,所述二极管d1的另一端与电阻r3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串口转单总线的传输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系统包括第二mcu芯片、三极管q2、三极管q4、三极管q6、三极管q7,所述第二mcu芯片的tx2端与三极管q6的基极电连接,所述三极管q6的发射极与第二mcu芯片的电压输入端连接,所述三极管q6的集电极与三极管q7的基极电连接,所述三极管q7的发射极接地,所述第二mcu芯片的tx2端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立群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京泉华智能电气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