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梁上孔洞加强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0376700 阅读:6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2-20 22:16
本申请涉及一种梁上孔洞加强结构,其包括横梁、主筋、辅助筋、侧箍筋以及主箍筋,横梁开设有贯穿设置的洞口,主筋设置有两组并分别位于洞口Y轴方向两侧,两主筋长度方向沿X轴方向设置,侧箍筋设置有两组并分别位于洞口X轴方向两侧,两组侧箍筋分别与两组主筋固定连接,辅助筋设置有两组并分别位于洞口Y轴方向两侧,主箍筋设置有两组并分别位于洞口Y轴方向的两侧,两组主箍筋相靠近的一侧分别与两组辅助筋固定连接,两组主箍筋相远离的一侧分别与两组主筋固定连接。本申请具有避免局部受力改变,容易导致在洞口周围的混凝土出现裂缝造成横梁的损坏,有效避免了后续反复对横梁进行维护而造成的污染,有利于达到更好的绿色节能环保的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申请涉及建筑横梁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梁上孔洞加强结构


技术介绍

1、为布置建筑消防或供水等管线,以及满足建筑使用净空的需求,施工过程中,有时需要在钢筋混凝土横梁腹部开设圆形的洞口,这种在横梁腹部开洞的做法,与在横梁底布设管线相比,显著提高了建筑物的层高利用率,减轻了结构自重,减少了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腹部开洞的混凝土横梁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2、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混凝土横梁直接腹部开洞的做法,虽然有效提高了建筑物的层高利用率,但该方式破坏了横梁截面的连续性,横梁截面刚度容易出现突变,使得横梁的局部受力改变,混凝土横梁承载大重量物体时,容易导致在洞口周围的混凝土出现裂缝造成横梁损坏。


技术实现思路

1、为了改善混凝土横梁直接腹部开洞,使得横梁的局部受力改变,混凝土横梁承载大重量物体时,容易导致在洞口周围的混凝土出现裂缝造成横梁损坏的问题,本申请提供一种梁上孔洞加强结构。

2、本申请提供的一种梁上孔洞加强结构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3、一种梁上孔洞加强结构,包括横梁、主筋、辅助筋、侧箍筋以及主箍筋,所述横梁开设有贯穿设置的洞口,所述主筋设置有两组并分别位于洞口y轴方向两侧,两所述主筋长度方向沿x轴方向设置,所述侧箍筋设置有两组并分别位于洞口x轴方向两侧,两组所述侧箍筋分别与两组主筋固定连接,所述辅助筋设置有两组并分别位于洞口y轴方向两侧,所述主箍筋设置有两组并分别位于洞口y轴方向的两侧,两组所述主箍筋相靠近的一侧分别与两组辅助筋固定连接,两组所述主箍筋相远离的一侧分别与两组主筋固定连接。

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主箍筋的在洞口靠近主筋两侧设置,侧箍筋加密设置,增加横梁的横向刚度、耐震性和抗弯能力,提高横梁的承载能力和刚度,改善混凝土横梁直接腹部开洞,使得横梁的局部受力改变,混凝土横梁承载大重量物体时,容易导致在洞口周围的混凝土出现裂缝造成横梁损坏的问题。

5、可选的,每组所述主箍筋的数量选为两根到四根,每组所述主箍筋沿x轴方向均匀分布。

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对主箍筋的实用数量进行限定,保证了洞口结构的稳定性,同时避免主箍筋数量过多而造成材料浪费。

7、可选的,所述主箍筋的直径大于侧箍筋的直径。

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主箍筋的直径大于侧箍筋的直径,使得主箍筋更好协同侧箍筋承担结构荷载,保证洞口处的整体承载能力。

9、可选的,设所述横梁的宽度为h,设所述辅助筋沿宽度方向与横梁侧面最近的距离为h1,所述横梁为框架梁和连梁时,所述h1>=h/3且h1>=200毫米,所述横梁为非框架梁时,所述h1>=h/3且h1>=150毫米。

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对辅助筋的位置进行限定,保证洞口结构的稳定性。

11、可选的,所述辅助筋的直径大于主筋直径的一半且辅助筋的直径大于12毫米。

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对辅助筋的直径进行限定,保证辅助筋的强度,确保洞口处抗弯曲和抗震能力。

13、可选的,每组所述侧箍筋的数量选为三根到六根,每组所述侧箍筋沿x轴方向均匀分布。

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对侧箍筋的加密设置数量进行限定,保证了横梁的承载能力和刚度,同时避免侧箍筋数量过度而造成材料浪费。

15、可选的,两组所述辅助筋均与两组侧箍筋通过焊接固定。

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辅助筋与侧箍筋焊接固定,保证洞口位置主箍筋与侧箍筋的位置不易改变,使得洞孔周围的侧箍筋与辅助筋的结构更加稳定。

17、可选的,所述洞口周围的侧箍筋与两辅助筋之间形成的夹角处固定设置有加强筋,所述加强筋数量设置为四个,所述洞口位于四个加强筋之间。

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加强筋的设置,使得洞口位置主箍筋与侧箍筋的位置不易改变,使得洞孔周围的侧箍筋与辅助筋的结构更加稳定。

19、综上所述,本申请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20、1.主箍筋的在洞口靠近主筋两侧设置,侧箍筋加密设置,增加横梁的横向刚度、耐震性和抗弯能力,提高横梁的承载能力和刚度,改善横梁截面刚度容易出现突变,使得横梁的局部受力改变,容易导致在洞口周围的混凝土出现裂缝造成横梁损坏的问题。

21、2.对主箍筋的实用数量进行限定,保证了洞口结构的稳定性,同时避免主箍筋数量过多而造成材料浪费。

22、3.对侧箍筋的加密设置数量进行限定,保证了横梁的承载能力和刚度,同时避免侧箍筋数量过度而造成材料浪费。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梁上孔洞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横梁(1)、主筋(2)、辅助筋(3)、侧箍筋(21)以及主箍筋(4),所述横梁(1)开设有贯穿设置的洞口(11),所述主筋(2)设置有两组并分别位于洞口(11)Y轴方向两侧,两所述主筋(2)长度方向沿X轴方向设置,所述侧箍筋(21)设置有两组并分别位于洞口(11)X轴方向两侧,两组所述侧箍筋(21)分别与两组主筋(2)固定连接,所述辅助筋(3)设置有两组并分别位于洞口(11)Y轴方向两侧,所述主箍筋(4)设置有两组并分别位于洞口(11)Y轴方向的两侧,两组所述主箍筋(4)相靠近的一侧分别与两组辅助筋(3)固定连接,两组所述主箍筋(4)相远离的一侧分别与两组主筋(2)固定连接,每组所述主箍筋(4)的数量选为两根到四根,每组所述主箍筋(4)沿X轴方向均匀分布,设所述横梁(1)的宽度为h,设所述辅助筋(3)沿宽度方向与横梁(1)侧面最近的距离为h1,所述横梁(1)为框架梁和连梁时,所述h1>=h/3且h1>=200毫米,所述横梁(1)为非框架梁时,所述h1>=h/3且h1>=150毫米,每组所述侧箍筋(21)的数量选为三根到六根,每组所述侧箍筋(21)沿X轴方向均匀分布,所述洞口(11)周围的侧箍筋(21)与两辅助筋(3)之间形成的夹角处固定设置有加强筋(5),所述加强筋(5)数量设置为四个,所述洞口(11)位于四个加强筋(5)之间,两侧每组的所述侧箍筋(21)数量设置为三根,所述洞口(11)X轴两侧的各所述侧箍筋(21)之间的间距设置为100毫米。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梁上孔洞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主箍筋(4)的直径大于侧箍筋(21)的直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梁上孔洞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辅助筋(3)的直径大于主筋(2)直径的一半且辅助筋(3)的直径大于12毫米。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梁上孔洞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两组所述辅助筋(3)均与两组侧箍筋(21)通过焊接固定。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梁上孔洞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横梁(1)、主筋(2)、辅助筋(3)、侧箍筋(21)以及主箍筋(4),所述横梁(1)开设有贯穿设置的洞口(11),所述主筋(2)设置有两组并分别位于洞口(11)y轴方向两侧,两所述主筋(2)长度方向沿x轴方向设置,所述侧箍筋(21)设置有两组并分别位于洞口(11)x轴方向两侧,两组所述侧箍筋(21)分别与两组主筋(2)固定连接,所述辅助筋(3)设置有两组并分别位于洞口(11)y轴方向两侧,所述主箍筋(4)设置有两组并分别位于洞口(11)y轴方向的两侧,两组所述主箍筋(4)相靠近的一侧分别与两组辅助筋(3)固定连接,两组所述主箍筋(4)相远离的一侧分别与两组主筋(2)固定连接,每组所述主箍筋(4)的数量选为两根到四根,每组所述主箍筋(4)沿x轴方向均匀分布,设所述横梁(1)的宽度为h,设所述辅助筋(3)沿宽度方向与横梁(1)侧面最近的距离为h1,所述横梁(1)为框架梁和连梁时,所述h1>=h/3且h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唐晓东付水贵钟剑明殷雪辉黄海生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名流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