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防撞总成和具有其的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0371703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2-20 22:14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后防撞总成和具有其的车辆,所述后防撞总成包括:尾板总成,所述尾板总成包括尾板和举升臂,所述举升臂可转动地安装于车架;后防撞杠,所述后防撞杠与所述举升臂相连且适于与所述举升臂共同转动;其中,所述后防撞杠包括:上连接组件,所述上连接组件的前侧连接于所述举升臂的上部;下连接组件,所述下连接组件的前侧连接于所述举升臂的下部;防撞横梁,所述防撞横梁连接于所述上连接组件的后侧以及所述下连接组件的后侧,所述上连接组件的后侧和所述下连接组件的后侧彼此相连。根据本发明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后防撞总成,具有空间利用率高、结构强度高、防护效果好等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车辆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后防撞总成和具有其的车辆


技术介绍

1、相关技术中的后防撞总成中,后防撞杠和尾板总成彼此分离,后防撞杠安装于车架尾端,尾板总成安装在车架以及车厢的尾端,后防撞杠的安装区域部分被尾板总成占据,并且尾板上下旋转或升降时占用空间较大,后防撞杠总成的安装空间受到进一步限制。即使相关技术中的后防撞杠安装与尾板集成,其结构采用相当简易、单薄,强度严重不足,并且防撞杠及离地高度法规尺寸不能满足法规要求。


技术实现思路

1、本专利技术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专利技术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后防撞总成,该后防撞总成,具有空间利用率高、结构强度高、防护效果好等优点。

2、本专利技术还提出了一种具有后防撞总成的车辆。

3、为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专利技术第一方面的实施例提出了一种后防撞总成,包括:尾板总成,所述尾板总成包括尾板和举升臂,所述举升臂可转动地安装于车架;后防撞杠,所述后防撞杠与所述举升臂相连且适于与所述举升臂共同转动;其中,所述后防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后防撞总成,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防撞总成,其特征在于,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后防撞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连接横梁的两端和所述举升臂之间,以及所述下连接横梁的两端和所述举升臂之间连接有第一加强板。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后防撞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连接臂和所述防撞横梁之间,以及所述下连接臂和所述防撞横梁之间构造有第二加强板。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后防撞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连接横梁的两端超出所述上连接臂,所述下横梁的两端超出所述下连接臂,所述第一加强板和所述第二加强板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位置对应...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后防撞总成,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防撞总成,其特征在于,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后防撞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连接横梁的两端和所述举升臂之间,以及所述下连接横梁的两端和所述举升臂之间连接有第一加强板。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后防撞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连接臂和所述防撞横梁之间,以及所述下连接臂和所述防撞横梁之间构造有第二加强板。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后防撞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连接横梁的两端超出所述上连接臂,所述下横梁的两端超出所述下连接臂,所述第一加强板和所述第二加强板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位置对应。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后防撞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连接臂和下连接臂、所述上连接横梁、所述下连接横梁以及所述防...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蒋杰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福田戴姆勒汽车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