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申请涉及汽车变速箱,尤其是涉及一种大功率车辆的混合动力变速箱散热装置。
技术介绍
1、汽车变速箱在汽车中常称为,变速箱,在工业机械中常称为,变速机,是进行机械动力转换的机械或液压设备,起步、怠速停车、低速或高速行驶、加速、减速、爬坡和倒车等,这就要求汽车的驱动力和车速能在相当大的范围内变化,而目前广泛采用的活塞式发动机的输出转矩和转速变化范围较小,为了适应经常变化的行驶条件,同时使发动机在有利的工况下功率较高、油耗较低工作,在传动系统中设置了变速器。
2、现有的变速箱在使用的过程中内部会散发热量,但是传统变速箱没有良好的散热机构,从而导致变速箱内的机械零件长时间处于高温状态下会出现损坏的情况,导致变速箱无法正常工作,申请号为202221460964.0的中国技术,提出了一种汽车变速箱的新结构散热装置,在使用时,通过设置半导体制冷片使得水箱内部的液体介质保持低温,变速箱内部的热量通过其中的抽气风机导入冷却盘管中,经过半导体制冷片降温之后在进气风扇的作用下引导回变速箱本体中,实现内部降温,存在的问题是:
3、其中的降温结构只针对于变速箱内部热量的导出降温处理,在热量导出之后,热量溢散至变速箱四周以及管道表面,不能很好的达到对变速箱全面降温的效果,同时热量导出之后通过半导体制冷片对水箱内部液体的制冷实现降温处理,热量进入水箱中之后降温效率较低,易出现未完全降温之后便通过导出管道二次输送至变速箱中,从而影响整个降温处理。
技术实现思路
1、本申请提供一种大功率车辆
2、现有变速箱中的散热装置,其中的降温结构只针对于变速箱内部热量的导出降温处理,不能很好的达到对变速箱全面降温的效果,热量进入水箱中之后降温效率较低,易出现未完全降温之后便通过导出管道二次输送至变速箱中,从而影响整个降温处理的问题。
3、本申请提供一种大功率车辆的混合动力变速箱散热装置,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4、一种大功率车辆的混合动力变速箱散热装置,包括变速箱主体,变速箱主体的外侧固定连接有第一架体和第二架体,变速箱主体的一端和正面分别相通连接有第一导出管道和第二导出管道,第二架体的内侧和外侧分别固定连接有包围罩和风冷组件,第一架体和第二架体的内侧固定连接有支撑架,支撑架的表面固定连接有水箱,水箱的外端固定连接有对接管,水箱的内部开设有内腔,水箱的底端固定连接有制冷机构,第二导出管道上覆盖设置有降温板,水箱的表面嵌入设置有第一散热翅,第一导出管道上套接有导热筒,导热筒的表面嵌入设置有第二散热翅。
5、在本申请的一种可实现的技术方案中,第一架体和第二架体沿变速箱主体的两端位置呈半包围设置,设置为金属架体,支撑架呈梯形架体内凹设置,位于第一架体和第二架体之间底部位置。
6、在本申请的一种可实现的技术方案中,第一导出管道和第二导出管道均贯穿支撑架,配合对接管和水箱相通连接,且第二导出管贴合变速箱主体的正面呈“u”状排布设置。
7、在本申请的一种可实现的技术方案中,导热筒设置为铜制套筒,第二散热翅整体设置为铜制翅片,包括固定连接的一组横向翅片和一组竖向翅片,横向翅片同时嵌入第一导出管道内部。
8、在本申请的一种可实现的技术方案中,包围罩设置为单组弧形罩体,位于导热筒和第二散热翅外侧,风冷组件整体位于包围罩内侧,包括矩形壳体和内置的风扇。
9、在本申请的一种可实现的技术方案中,对接管和两组导出管道结构对接位置均做密封处理。
10、在本申请的一种可实现的技术方案中,水箱内置冷却液,内腔设置为菱形腔室,两端呈收口设置,第一散热翅整体呈“z”状纵向嵌入内腔中,第一散热翅的顶部外凸位置位于水箱外侧,而底部内凸位置位于冷却液中。
11、在本申请的一种可实现的技术方案中,降温板设置为铜制板,整体呈扁平设置,贴合变速箱主体表面。
12、综上所述,本申请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13、本技术,通过第一架体和第二架体达到增强变速箱主体的防护性,支撑架达到安装对应结构和对管道排布的效果,通过第一导出管和第二导出管分别达到输送热量和导出降温气体的效果,通过贴合变速箱主体表面设置的第二导出管有利于对变速箱主体的表面进行降温处理。
14、本技术,通过导热筒和第二散热翅达到集中热量向外导出的效果,实现初步对导出热量进行风冷处理。
15、本技术,通过包围罩达到对溢散热量集中,配合风冷组件对其实现风冷处理的效果,通过第一散热翅底部内凸位置接触冷却液达到保持低温的效果,而通过外露的顶部外凸位置从而达到导出水箱中残留热量的效果,有效保证进入水箱内部的热量实现全面降温处理的效果。
16、本技术,通过降温板达到对变速箱主体表面位置进行降温的效果,保持变速箱主体内外均处于降温状态。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技术保护点】
1.一种大功率车辆的混合动力变速箱散热装置,包括变速箱主体(1),其特征在于:变速箱主体(1)的外侧固定连接有第一架体(2)和第二架体(3),变速箱主体(1)的一端和正面分别相通连接有第一导出管道(4)和第二导出管道(12),第二架体(3)的内侧和外侧分别固定连接有包围罩(5)和风冷组件(6),第一架体(2)和第二架体(3)的内侧固定连接有支撑架(7),支撑架(7)的表面固定连接有水箱(9),水箱(9)的外端固定连接有对接管(8),水箱(9)的内部开设有内腔(10),水箱(9)的底端固定连接有制冷机构(11),第二导出管道(12)上覆盖设置有降温板(13),水箱(9)的表面嵌入设置有第一散热翅(14),第一导出管道(4)上套接有导热筒(15),导热筒(15)的表面嵌入设置有第二散热翅(16)。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大功率车辆的混合动力变速箱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一架体(2)和第二架体(3)沿变速箱主体(1)的两端位置呈半包围设置,设置为金属架体,支撑架(7)呈梯形架体内凹设置,位于第一架体(2)和第二架体(3)之间底部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大功率车辆的混合动力变速箱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导热筒(15)设置为铜制套筒,第二散热翅(16)整体设置为铜制翅片,包括固定连接的一组横向翅片和一组竖向翅片,横向翅片同时嵌入第一导出管道(4)内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大功率车辆的混合动力变速箱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包围罩(5)设置为单组弧形罩体,位于导热筒(15)和第二散热翅(16)外侧,风冷组件(6)整体位于包围罩(5)内侧,包括矩形壳体和内置的风扇。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大功率车辆的混合动力变速箱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对接管(8)和两组导出管道结构对接位置均做密封处理。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大功率车辆的混合动力变速箱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水箱(9)内置冷却液,内腔(10)设置为菱形腔室,两端呈收口设置,第一散热翅(14)整体呈“Z”状纵向嵌入内腔(10)中,第一散热翅(14)的顶部外凸位置位于水箱(9)外侧,而底部内凸位置位于冷却液中。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大功率车辆的混合动力变速箱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降温板(13)设置为铜制板,整体呈扁平设置,贴合变速箱主体(1)表面。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大功率车辆的混合动力变速箱散热装置,包括变速箱主体(1),其特征在于:变速箱主体(1)的外侧固定连接有第一架体(2)和第二架体(3),变速箱主体(1)的一端和正面分别相通连接有第一导出管道(4)和第二导出管道(12),第二架体(3)的内侧和外侧分别固定连接有包围罩(5)和风冷组件(6),第一架体(2)和第二架体(3)的内侧固定连接有支撑架(7),支撑架(7)的表面固定连接有水箱(9),水箱(9)的外端固定连接有对接管(8),水箱(9)的内部开设有内腔(10),水箱(9)的底端固定连接有制冷机构(11),第二导出管道(12)上覆盖设置有降温板(13),水箱(9)的表面嵌入设置有第一散热翅(14),第一导出管道(4)上套接有导热筒(15),导热筒(15)的表面嵌入设置有第二散热翅(16)。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大功率车辆的混合动力变速箱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一架体(2)和第二架体(3)沿变速箱主体(1)的两端位置呈半包围设置,设置为金属架体,支撑架(7)呈梯形架体内凹设置,位于第一架体(2)和第二架体(3)之间底部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大功率车辆的混合动力变速箱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一导出管道(4)和第二导出管道(12)均贯穿支撑架(7),配合对接管(8)和水箱(9)相通...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高超,管子谦,曾庆华,郭原池,魏志秀,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司凯奇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