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材料加工,特别涉及一种x3crnimo134钢的钎焊热处理方法。
技术介绍
1、叶轮作为压缩机转子核心部件,结构复杂,流道精度要求较高。目前对小直径且窄流道的离心压缩机叶轮的使用频率越来越高,受限于流道狭小,传统铣制刀具无法进入加工,通常采用开槽焊接和电火花腐蚀的方式加工。
2、电火花腐蚀需要制备电极且加工效率低,生产成本高、周期长;开槽焊方式加工槽底复杂,焊接过程受焊工人为操作影响大,焊接热输入量大,需要焊接成轮后进行消应力工序,同样也存在焊接效率不高的问题。
3、目前也可采用轮盖与轮盘两体钎焊的方法加工小直径、窄流道离心压缩机叶轮。按照asme第ix卷《焊接和钎接评定》标准要求,在轮盖和轮盘钎焊叶轮之前,需要采用试验料进行钎焊,然后对钎接质量进行评定。在钎焊接头的钎焊质量满足要求后评定并成功后,再按照试验料的钎焊工艺和热处理工艺及其工艺参数进行轮盖与轮盘钎焊叶轮的实际生产。
4、那么如何优化钎焊及性能热处理工艺及其工艺参数,使材料在能满足设计所需力学性能的条件下,高效率、低成本地完成焊接叶轮的真空钎焊焊接,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x3crnimo134钢的钎焊热处理方法,通过对x3crnimo134试验钢件的钎焊和性能热处理工艺及工艺参数进行优化,将优化后的工艺及工艺参数应用到轮盖和轮盘钎焊叶轮的实际生产中,在轮盖和轮盘材料的力学性能能够满足使用要求的条件下,达到高效率、低
2、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x3crnimo134钢的钎焊热处理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3、对加工焊接叶轮的x3crnimo134钢轮盖和x3crnimo134钢轮盘预备热处理;
4、钎焊与淬火一体化处理:在x3crnimo134钢轮盖和x3crnimo134钢轮盘的接头处铺设钎料,在≤300℃装入真空炉,在炉内压力≥10-4pa,以≤90℃/h加热至700~800℃保温1~4h后,再以≤90℃/h加热至880~940℃,保温时间为1~4h后,再以≤90℃/h加热至1030~1070℃,保温时间t为0.9×有效厚度mm/30mm小时,且保温时间t不低于2h;然后炉冷至800~900℃,保温1~4h后,使用纯度为99%以上、压力在1~3bar的氮气气冷至≤200℃,x3crnimo134钢轮盖和x3crnimo134钢轮盘钎焊在一起得到x3crnimo134钢焊接叶轮,然后x3crnimo134钢焊接叶轮出炉空冷至室温;
5、对x3crnimo134钢焊接叶轮的钎焊焊缝超声检测;
6、对x3crnimo134钢焊接叶轮一次回火处理;
7、对x3crnimo134钢焊接叶轮二次回火处理。
8、进一步地,所述钎料为金基钎料,以质量百分比计,包括80~85%的au和5~20%的ni,所述钎料的熔点为900~1000℃。
9、进一步地,所述x3crnimo134钢轮盖和x3crnimo134钢轮盘的预备热处理包括正火处理和回火处理。
10、进一步地,所述正火处理是分别将x3crnimo134钢轮盖和x3crnimo134钢轮盘在≤500℃装炉,以≤100℃/h加热至810~890℃,保温1~4h,再以≤100℃/h加热至1030~1070℃,保温时间t为0.9×有效厚度mm/30mm小时,且保温时间不低于2小时,然后出炉空冷至室温。
11、进一步地,所述回火处理是分别将x3crnimo134钢轮盖和x3crnimo134钢轮盘在≤350℃装炉,以≤70℃/h加热至690~750℃,保温时间t为2.5×有效厚度mm/30mm小时,保温时间不低于3小时,然后出炉空冷至室温。
12、进一步地,所述正火处理和回火处理中所述的有效厚度分别为所述轮盖、轮盘的最大内切圆直径。
13、进一步地,所述一次回火处理是将x3crnimo134钢焊接叶轮在≤350℃装炉,以≤70℃/h加热至560~620℃,保温时间t为2.5×有效厚度mm/30mm小时,保温时间不低于3小时,然后出炉空冷至室温。
14、进一步地,所述二次回火处理是将x3crnimo134钢焊接叶轮在≤350℃装炉,以≤70℃/h加热至550~600℃,保温时间t为2.5×有效厚度mm/30mm小时,保温时间不低于3小时,然后出炉空冷至室温。
15、进一步地,所述淬火处理、一次回火处理及二次回火处理中所述的有效厚度为所述焊接叶轮最大内切圆直径。
16、进一步地,所述钎焊焊缝超声检测结果应符合下述规定:
17、(1)单个缺陷的最大值不超过单个叶片钎焊总结合面积的5%,每个叶片的未熔合缺陷面积总值不超过叶片总结合面积的10%;
18、(2)每个叶轮的未熔合缺陷面积总和不超过叶轮结合面积总和的7%。
19、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x3crnimo134钢的钎焊热处理方法,将x3crnimo134钢的真空钎焊在性能热处理的淬火过程中完成,实现了叶轮真空钎焊与性能热处理一体化同步进行。并且,由于在淬火中完成钎焊,没有普通焊接方式局部的大量热输入,因此钎焊后工件的变形量较小,尺寸稳定,不需要消应力工序,从而降低了生产周期,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
20、并且,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x3crnimo134钢的钎焊热处理方法,通过对x3crnimo134钢钎焊与淬火工艺参数的优化控制及后续的两次回火处理,不仅能够保证钎焊后钎焊接头的钎焊质量,而且还能够保证x3crnimo134钢真空钎焊后的力学性能可以满足使用要求。
21、同时,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x3crnimo134钢的钎焊热处理方法,不仅可以应用在x3crnimo134钢叶轮部件,还可以应用在其它采用x3crnimo134钢的组部件上。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技术保护点】
1.一种X3CrNiMo134钢的钎焊热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X3CrNiMo134钢的钎焊热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钎料为金基钎料,以质量百分比计,包括80~85%的Au和5~20%的Ni,所述钎料的熔点为900~1000℃。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X3CrNiMo134钢的钎焊热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X3CrNiMo134钢轮盖和X3CrNiMo134钢轮盘的预备热处理包括正火处理和回火处理。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X3CrNiMo134钢的钎焊热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正火处理是分别将X3CrNiMo134钢轮盖和X3CrNiMo134钢轮盘在≤500℃装炉,以≤100℃/h加热至810~890℃,保温1~4h,再以≤100℃/h加热至1030~1070℃,保温时间t为0.9×有效厚度mm/30mm小时,且保温时间不低于2小时,然后出炉空冷至室温。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X3CrNiMo134钢的钎焊热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回火处理是分别将X3CrNiMo134钢轮盖和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X3CrNiMo134钢的钎焊热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正火处理和回火处理中所述的有效厚度分别为所述轮盖、轮盘的最大内切圆直径。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X3CrNiMo134钢的钎焊热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一次回火处理是将X3CrNiMo134钢焊接叶轮在≤350℃装炉,以≤70℃/h加热至560~620℃,保温时间t为2.5×有效厚度mm/30mm小时,保温时间不低于3小时,然后出炉空冷至室温。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X3CrNiMo134钢的钎焊热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二次回火处理是将X3CrNiMo134钢焊接叶轮在≤350℃装炉,以≤70℃/h加热至550~600℃,保温时间t为2.5×有效厚度mm/30mm小时,保温时间不低于3小时,然后出炉空冷至室温。
9.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X3CrNiMo134钢的钎焊热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淬火处理、一次回火处理及二次回火处理中所述的有效厚度为所述焊接叶轮最大内切圆直径。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X3CrNiMo134钢的钎焊热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钎焊焊缝超声检测结果应符合下述规定: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x3crnimo134钢的钎焊热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x3crnimo134钢的钎焊热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钎料为金基钎料,以质量百分比计,包括80~85%的au和5~20%的ni,所述钎料的熔点为900~1000℃。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x3crnimo134钢的钎焊热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x3crnimo134钢轮盖和x3crnimo134钢轮盘的预备热处理包括正火处理和回火处理。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x3crnimo134钢的钎焊热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正火处理是分别将x3crnimo134钢轮盖和x3crnimo134钢轮盘在≤500℃装炉,以≤100℃/h加热至810~890℃,保温1~4h,再以≤100℃/h加热至1030~1070℃,保温时间t为0.9×有效厚度mm/30mm小时,且保温时间不低于2小时,然后出炉空冷至室温。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x3crnimo134钢的钎焊热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回火处理是分别将x3crnimo134钢轮盖和x3crnimo134钢轮盘在≤350℃装炉,以≤70℃/h加热至690~750℃,保温时间t为2.5×有效厚度mm/30m...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业超,邹鹏,陈炜,牛丹,王思倩,舒鑫,郝建国,王全振,曲德毅,刘明,张博,陈东旭,王飞宇,张尔康,于广义,
申请(专利权)人:沈阳透平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