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溶性聚酰亚胺及其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40357404 阅读:57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2-09 14:43
本申请公开一种可溶性聚酰亚胺及其制备方法,其中所述可溶性聚酰亚胺的结构式为A环的结构式为B环通过二胺单体参与反应形成,所述二胺单体为R<subgt;1</subgt;、R<subgt;2</subgt;、R<subgt;6</subgt;和R<subgt;7</subgt;独立地选自氢、氨基、甲基、羟基和三氟甲基中的一种,且R<subgt;1</subgt;、R<subgt;2</subgt;、R<subgt;6</subgt;和R<subgt;7</subgt;中至少有两个取代基同时为氨基,R<subgt;3</subgt;、R<subgt;4</subgt;和R<subgt;5</subgt;独立地选自氢、甲基、三氟甲基、羟基和乙基中的一种;n的取值为50~300。本申请的可溶性聚酰亚胺及其制备方法能够使聚酰亚胺在大多数常见溶剂中具有较好的溶解性,进而有效地提高聚酰亚胺的溶解性,从而优化聚酰亚胺的加工性能,同时还兼具较好的力学性能、热学性能及较低的热膨胀系数。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申请涉及高分子,具体涉及一种可溶性聚酰亚胺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介绍

1、聚酰亚胺作为一种特种工程材料,已广泛应用在航空、航天、微电子、纳米、液晶、分离膜、激光等领域。聚酰亚胺因其在性能和合成方面的突出特点,不论是作为结构材料或是作为功能性材料,其巨大的应用前景已经得到充分的认识,被称为是“解决问题的能手”,其在微电子技术中占有很重要的作用。

2、但是目前的聚酰亚胺加工性差,这限制了聚酰亚胺的应用,可溶性聚酰亚胺由此产生。由于可溶性聚酰亚胺在完全亚胺化后仍可溶解加工,大大的提高了聚酰亚胺的实用性。但是常见的可溶性聚酰亚胺的力学性能、热学性能等性能往往要弱于普通的聚酰亚胺,而且常见的可溶性聚酰亚胺只能溶解于n-甲基吡咯烷酮(nmp)、二甲基乙酰胺(dmac)、n,n-二甲基甲酰胺(dmf)、二甲基亚砜(dmso)等高沸点的强极性溶剂,这使其加工性能大打折扣。


技术实现思路

1、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溶性聚酰亚胺及其制备方法,能够使聚酰亚胺在大多数常见溶剂中具有较好的溶解性,进而有效地提高聚酰亚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可溶性聚酰亚胺,其特征在于,具有如下结构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溶性聚酰亚胺,其特征在于,在所述B环的结构式中,R1和R7为氢,R2和R6为氨基,R3、R4和R5为甲基。

3.一种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可溶性聚酰亚胺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可溶性聚酰亚胺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备方法还包括:将所述可溶性聚酰亚胺的溶液进行后处理得到所述可溶性聚酰亚胺,所述后处理包括以下步骤: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可溶性聚酰亚胺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后处理的条件包括如下之一:

6...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溶性聚酰亚胺,其特征在于,具有如下结构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溶性聚酰亚胺,其特征在于,在所述b环的结构式中,r1和r7为氢,r2和r6为氨基,r3、r4和r5为甲基。

3.一种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可溶性聚酰亚胺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可溶性聚酰亚胺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备方法还包括:将所述可溶性聚酰亚胺的溶液进行后处理得到所述可溶性聚酰亚胺,所述后处理包括以下步骤: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可溶性聚酰亚胺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后处理的条件包括如下之一:

6.根据权利要求3或5所述的可溶性聚酰亚胺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备方法的条件还包括如下之一:

7.根据权利要求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尹玄文王小强单锋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明士华新材料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