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一种超短匀光系统技术方案_技高网

一种超短匀光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40352241 阅读:6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2-09 14:36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超短匀光系统,包括沿光轴依次设置的匀光元件组A和实心匀光元件B,所述匀光元件组A包括沿径向排列的若干个实心小匀光棒;光源产生光线进入所述匀光元件组A中的小匀光棒内,被多次全反射后,到达匀光元件组A输出面,光线在匀光元件组A的输出面形成较为均匀的光分布;之后,光线经所述匀光元件B均匀化;其中,所述匀光元件组A的横截面包络面完全覆盖光源横截面,所述匀光元件B横截面完全覆盖匀光元件组A的横截面;所述匀光元件组A和匀光元件B之间为贴合连接或间隙连接。该匀光系统实现了不改变光棒的匀光能力的前提下缩短了匀光棒的长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照明,特别是一种超短匀光系统


技术介绍

1、匀光棒是一种匀光元件,可分为实心光棒和空心光棒,其原理是将光线经过多次全反射后再出射,直到到达输出面,光线在输出面上均匀混合。如图1所示,每条反射光线都可以看作是由一个镜像的虚拟点源产生的。通过a点进入杆的射线在b点反射,然后到达c点,射线bc可以看作是由虚拟点源a1产生的。以此类推,射线cd可以看作是由虚拟点源a2生成的。反射次数越多,虚拟点源越多。根据叠加原理,匀光棒输出辐照度的均匀性取决于混合棒中的反射次数。因此,匀光棒的长度是决定输出面辐照度均匀性的关键因素,文献和经验指出,当匀光棒的长度与横截面边长的比值大于3时才能达到满意的匀光效果,如图2和图3所示。然而,在实际应用中,往往没有足够的空间放置如此长度的匀光棒。因此,有必要对现有的匀光棒进行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1、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超短匀光系统。

2、实现本专利技术目的的技术解决方案为:一种超短匀光系统,所述匀光系统包括沿光轴依次设置的匀光元件组a和实心匀光元件b,所述匀光元件组a包括阵列排布的若干个实心小匀光棒;光源产生光线进入所述匀光元件组a中的小匀光棒内,被多次全反射后,到达匀光元件组a输出面,光线在匀光元件组a的输出面形成均匀的光分布;之后,光线经所述匀光元件b进行进一步均匀化;其中,所述匀光元件组a的横截面包络面完全覆盖光源的横截面,所述匀光元件b的横截面完全覆盖匀光元件组a的横截面;所述匀光元件组a和匀光元件b之间为贴合连接或间隙连接。

3、进一步地,所述匀光元件组a的输出面设有第一收光结构。

4、进一步地,所述匀光元件b的输入面设有第二收光结构。

5、进一步地,所述间隙连接时,间隙的长度小于匀光元件组a的长度。

6、进一步地,所述匀光元件b的长度不小于匀光元件组a长度的1/10。

7、进一步地,所述匀光元件组a和匀光元件b的总长度不小于光源的边长或直径。

8、进一步地,所述若干个实心小匀光棒为连续排列或间隔排列。

9、进一步地,所述实心小匀光棒的横截面为方形结构时,若所述若干个实心小匀光棒为连续排列,则每个实心小匀光棒的侧面均涂覆反射层。

10、进一步地,所述匀光元件组a中的小匀光棒的个数至少为:

11、

12、式中,为小匀光棒的个数。

13、进一步地,所述实心小匀光棒长度大于其横截面的边长或直径。

14、本专利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显著优点为:

15、(1)本专利技术匀光系统在实现不改变匀光棒的匀光能力的前提下缩短了匀光棒的长度,且保证了匀光系统输出辐照度的均匀性。

16、(2)本专利技术匀光系统结构简洁明了,无需复杂的组装过程,降低了安装难度,也节省了时间。

17、(3)本专利技术安装方便,无严格的中心对准要求,无需专业的安装技能,即可以轻松完成安装工作。

18、(4)本专利技术在许多应用场景中都具有显著的优势,无论是固定安装还是移动部署,都能轻松变化,适应性强。

19、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超短匀光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匀光系统包括沿光轴依次设置的匀光元件组A和实心匀光元件B,所述匀光元件组A包括阵列排布的若干个实心小匀光棒;光源产生光线进入所述匀光元件组A中的小匀光棒内,被多次全反射后,到达匀光元件组A输出面,光线在匀光元件组A的输出面形成均匀的光分布;之后,光线经所述匀光元件B进行进一步均匀化;其中,所述匀光元件组A的横截面包络面完全覆盖光源的横截面,所述匀光元件B的横截面完全覆盖匀光元件组A的横截面;所述匀光元件组A和匀光元件B之间为贴合连接或间隙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超短匀光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匀光元件组A的输出面设有第一收光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超短匀光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匀光元件B的输入面设有第二收光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超短匀光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间隙连接时,间隙的长度小于匀光元件组A的长度。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超短匀光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匀光元件B的长度不小于匀光元件组A长度的1/10。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超短匀光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匀光元件组A和匀光元件B的总长度不小于光源的边长或直径。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超短匀光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若干个实心小匀光棒为连续排列或间隔排列。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超短匀光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实心小匀光棒的横截面为方形结构时,若所述若干个实心小匀光棒为连续排列,则每个实心小匀光棒的侧面均涂覆反射层。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超短匀光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匀光元件组A中的小匀光棒的个数至少为: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超短匀光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实心小匀光棒长度大于其横截面的边长或直径。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超短匀光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匀光系统包括沿光轴依次设置的匀光元件组a和实心匀光元件b,所述匀光元件组a包括阵列排布的若干个实心小匀光棒;光源产生光线进入所述匀光元件组a中的小匀光棒内,被多次全反射后,到达匀光元件组a输出面,光线在匀光元件组a的输出面形成均匀的光分布;之后,光线经所述匀光元件b进行进一步均匀化;其中,所述匀光元件组a的横截面包络面完全覆盖光源的横截面,所述匀光元件b的横截面完全覆盖匀光元件组a的横截面;所述匀光元件组a和匀光元件b之间为贴合连接或间隙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超短匀光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匀光元件组a的输出面设有第一收光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超短匀光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匀光元件b的输入面设有第二收光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超短匀光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间隙连接时,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海洋金志樑王沛沛熊大曦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