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氢气润滑轴承和冷却电机的离心式氢气增压循环泵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0344661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2-09 14:30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氢能输送与循环增压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氢气润滑轴承和冷却电机的离心式氢气增压循环泵,包括气体轴承等,泵轴的前后两端分别由高速电机前后端的第一气体轴承、第二气体轴承进行位置固定,泵轴的前端固连第一叶轮,后端固连第二叶轮;离心式氢气增压循环泵的前端设有第一蜗壳,后端设有第二蜗壳,第一叶轮安装在第一蜗壳内,第二叶轮安装在第二蜗壳内;蜗壳上的出气管侧面连接分流导气管的一端,分流导气管的另一端依次连接高速电机散热气隙以及气体轴承壳供气孔。本发明专利技术采用气体轴承代替传统循环泵中的滚珠轴承作为支撑部件,并直接以氢气作为电机的冷却剂和轴承的润滑介质,有助于提高泵体的氢气输送效率和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氢能输送与循环增压,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氢气润滑轴承和冷却电机的离心式氢气增压循环泵


技术介绍

1、随着环境和能源问题的日益突出,节能减排已成为必然趋势。氢气因其清洁无污染、可再生、能量转化率高以及零排放等优势,正在成为全球争相发展的未来能源新星。储氢、运氢、加氢等氢能基础设施建设逐渐加快,氢燃料电池在商用车等领域率先开展示范应用。碳中和战略是推动氢能发展的主要动力,随着氢能技术突破和规模化应用,氢能全产业链将迎来发展爆发期。作为氢气输送、增压的关键部件,氢气循环泵也成为研究和发展热点,其中,离心式氢气循环泵是氢气循环泵重要的应用种类之一。

2、传统的离心式氢气循环泵通常采用滚珠轴承为支撑部件,通过润滑油作为轴承润滑介质。这种类型的氢气循环泵结构复杂、成本较高、体积大、功耗大、噪声较大,润滑油容易泄漏而导致电池电堆和电机的损坏;此外,在氢燃料电池中,经过电堆反应后剩余的氢气带有大量水蒸气甚至是液态水,进入循环泵在低温时结冰,将会造成电机启动困难的问题。

3、气体轴承是动压流体轴承的一种,其工作原理是在转子高速旋转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氢气润滑轴承和冷却电机的离心式氢气增压循环泵,其特征在于,包括气体轴承、高速电机、进气管、出气管、蜗壳、叶轮、分流导气管以及泵轴,泵轴同轴心设置在高速电机内,其前后两端均伸出高速电机之外并分别由高速电机前端的第一气体轴承、高速电机后端的第二气体轴承进行位置固定,泵轴的前端固连第一叶轮,后端固连第二叶轮;离心式氢气增压循环泵的前端设有第一蜗壳,后端设有第二蜗壳,第一叶轮安装在第一蜗壳内,并对应第一蜗壳上的第一进气管,第二叶轮安装在第二蜗壳内,并对应第二蜗壳上的第二进气管;第一叶轮与第一蜗壳共同构成第一叶轮扩压器,第二叶轮与第二蜗壳共同构成第二叶轮扩压器;第一蜗壳上的第一出气管侧面连...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氢气润滑轴承和冷却电机的离心式氢气增压循环泵,其特征在于,包括气体轴承、高速电机、进气管、出气管、蜗壳、叶轮、分流导气管以及泵轴,泵轴同轴心设置在高速电机内,其前后两端均伸出高速电机之外并分别由高速电机前端的第一气体轴承、高速电机后端的第二气体轴承进行位置固定,泵轴的前端固连第一叶轮,后端固连第二叶轮;离心式氢气增压循环泵的前端设有第一蜗壳,后端设有第二蜗壳,第一叶轮安装在第一蜗壳内,并对应第一蜗壳上的第一进气管,第二叶轮安装在第二蜗壳内,并对应第二蜗壳上的第二进气管;第一叶轮与第一蜗壳共同构成第一叶轮扩压器,第二叶轮与第二蜗壳共同构成第二叶轮扩压器;第一蜗壳上的第一出气管侧面连接第一分流导气管的一端,第一分流导气管的另一端依次连接高速电机散热箱中的高速电机散热气隙以及第一气体轴承壳供气孔;第二蜗壳上的第二出气管侧面连接第二分流导气管的一端,第二分流导气管的另一端依次连接高速电机散热箱中的高速电机散热气隙以及第二气体轴承壳供气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氢气润滑轴承和冷却电机的离心式氢气增压循环泵,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干燥装置、第二干燥装置,第一干燥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仝晓萌陆旭军赵威凯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