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块状掺杂结构的绝缘层上硅LDMOS晶体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0344608 阅读:36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2-09 14:3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具有块状掺杂结构的绝缘层上硅LDMOS晶体管,其包括由下至上依次层叠设置的衬底层、埋氧层、硅膜层和器件顶层。硅膜层中的漂移区的内侧设置有6~10个P型掺杂块状结构。各P型掺杂块状结构均嵌入在硅膜层内,且沿着漂移区的厚度方向依次间隔排列。本发明专利技术在漂移区中设置尺寸完全相同的多个P型掺杂块状结构,有助于消耗漂移区中的电子,辅助耗尽漂移区,提升漂移区的掺杂浓度,极大地降低了器件的导通电阻。此外本发明专利技术在漂移区中添加的多个P型掺杂块状结构可以产生多个额外的电场峰,调节器件漏端下方的纵向电场分布,改善了RESURF效应,有助于提升器件的纵向击穿电压。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半导体高压功率集成电路专用器件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具有块状掺杂结构的绝缘层上硅ldmos晶体管。


技术介绍

1、随着功率半导体器件工艺技术的不断进步,新型器件层出不穷。ldmos因其在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中的高兼容性、高适配性、良好的线性度和热性能,被广泛应用在航空航天、车辆工程、机械制造和国防等重点领域。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相关硬件设备也在不断迭代升级,导致其对于半导体器件的性能要求也在不断提高,既可实现更高的击穿电压、更低的功耗(即更低的导通电阻)、更快的开关速度等。因此,相关科研人员需要在结构、材料和制作工艺三个方面对器件进行优化设计。传统的平面结soi ldmos器件为有效提高耐压,需准确控制附加电荷的数值和分布,而且平面结需要占用较大的表面积。随着沟槽工艺的不断发展及其在mems等领域的广泛应用,沟槽技术也被应用于功率器件的设计。沟槽终端技术通过刻槽去除主结的曲面结部分,以移除电场集中的半导体区域,在槽中填充介电材料,将高电场转移到介电系数更低但界面击穿电场更高的介质区域,从而提高耐压。本文采用沟槽技术,设计了一种具有沟槽结构的绝缘层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具有块状掺杂结构的绝缘层上硅LDMOS晶体管,包括由下至上依次层叠设置的衬底层(8)、埋氧层(7)、硅膜层和器件顶层;其特征在于:所述硅膜层中的漂移区(5)的内侧设置有6~10个P型掺杂块状结构(13);各P型掺杂块状结构(13)均嵌入在硅膜层内,且沿着漂移区(5)的厚度方向依次间隔排列;所述P型掺杂块状结构(13)的宽度为1.1~1.9μm;所述P型掺杂块状结构(13)的厚度为1.1~1.9μm。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具有块状掺杂结构的绝缘层上硅LDMOS晶体管,其特征在于:所述P型掺杂块状结构(13)的数量为6~8个。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具有块状掺杂结构的绝缘层上硅ldmos晶体管,包括由下至上依次层叠设置的衬底层(8)、埋氧层(7)、硅膜层和器件顶层;其特征在于:所述硅膜层中的漂移区(5)的内侧设置有6~10个p型掺杂块状结构(13);各p型掺杂块状结构(13)均嵌入在硅膜层内,且沿着漂移区(5)的厚度方向依次间隔排列;所述p型掺杂块状结构(13)的宽度为1.1~1.9μm;所述p型掺杂块状结构(13)的厚度为1.1~1.9μm。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具有块状掺杂结构的绝缘层上硅ldmos晶体管,其特征在于:所述p型掺杂块状结构(13)的数量为6~8个。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具有块状掺杂结构的绝缘层上硅ldmos晶体管,其特征在于:所述p型掺杂块状结构(13)的宽度为1.3~1.7μ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具有块状掺杂结构的绝缘层上硅ldmos晶体管,其特征在于:所述p型掺杂块状结构(13)的厚度为1.1~1.5μ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具有块状掺杂结构的绝缘层上硅ldmos晶体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漂移区(5)的掺杂类型为n型,掺杂浓度为1.1×1016cm-3~1.4×1016cm-3;所有p型掺杂块状结构(13)的掺杂类型均为p型,掺杂浓度均为1.8×1016cm-3~2.2×1016cm-3。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具有块状掺杂结构的绝缘...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月王天赐吴成飞程瑜华赵文生王高峰
申请(专利权)人: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温州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