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新能源汽车配件,具体涉及一种电驱总成安装结构及新能源汽车。
技术介绍
1、传统燃油车在构件上装时通常采用发动机和变速箱作为动力机构,上装也是依靠变速箱来带动取力器工作。随着国家政策倡导,新能源汽车数量越来越多,由于新能源汽车取消了发动机和变速箱,使用动力电池作为能量源,驱动电机作为动力源,且大部分新能源汽车都是采用直驱的形式,在进行车辆构件上装时需借助高压电池取电,通过上装电驱总成来带动液压泵工作,从而带动上装工作。
2、现有技术通常采用固定在车辆底盘车架上的支架作为电驱总成的装载结构,但由于底盘车架固定点有限,支架悬臂过长等因素,支架所需承担的应力较大,且容易出现应力集中现象,对制造支架的材料提出了较高要求,通常需要采用超高强钢作为生产材料,极大地增加了制造成本,且由于超高强钢的加工难度较大,进一步增加了加工成本,同时,应力集中降低了支架的使用寿命,对电驱总成的长久可靠安装产生不利影响。
3、因此,如何生产一款强度满足电驱总成的承载需求,且成本较低的安装结构,成为本领域急需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电驱总成安装结构及新能源汽车,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2、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3、一种电驱总成安装结构,所述安装结构包括底盘和支架,所述支架与所述底盘连接并用于承载电驱总成;所述支架包括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沿竖直方向延伸,所述第二连接部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接部固定连接,另一端沿水平
4、本技术中的电驱总成安装结构还包括下述附加技术特征:
5、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二连接部焊接连接。
6、所述第二连接部为l型结构,或者,所述第二连接部为柱状结构。
7、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底盘螺栓连接,和/或,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底盘螺栓连接。
8、所述支架还包括承载部,所述承载部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接部相连,另一端沿与所述第二连接部的延伸方向相反的方向延伸。
9、所述承载部与所述第一连接部的底端连接,所述第一连接部的底端在竖直方向上的高度低于所述第二连接部。
10、所述承载部与所述第一连接部一体成型,所述承载部与所述第一连接部的接合部位设有圆角部。
11、所述支架还包括加强结构,所述加强结构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接部连接,另一端与所述承载部连接。
12、所述安装结构包括沿所述底盘长度方向并排布置的多个所述支架,相邻两个所述支架之间通过连接杆连接。
13、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新能源汽车,包括如上所述的电驱总成安装结构。
14、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所取得的有益效果为:
15、1.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用于承载电驱总成的电驱总成安装结构,包括底盘与支架,支架包括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通过设置分别与底盘侧面固连的第一连接部及与底盘底面抵接的第二连接部,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共同承担底盘施加的反力,且当电驱总成安装后重力作用于支架后,第一连接部将一部分电驱总成重力传递到底盘侧面,第二连接部将另一部分电驱总成重力传递到底盘底面,相较于仅通过一个连接部与底盘连接而言,有效增大了支架和底盘抵接配合的配合面积,避免了支架应力集中现象的发生,从而降低了对支架材料屈服强度的要求。一方面提升了支架的承载能力,提升了电驱总成安装结构的稳定性,另一方面降低了支架的制造成本,从而降低电驱总成安装结构的生产成本,同时,有助于支架使用寿命的提升,使其保证电驱总成的长久可靠安装。
16、2.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焊接连接。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通过焊接连接能够提升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连接的稳固性,且焊接操作简单,有助于降低支架的制造难度。
17、进一步地,第二连接部为l型结构,或者,第二连接部为柱状结构。无论是l型结构或是柱状结构都是生产中易于加工的结构形式,将第二连接部设置为l型结构或是柱状结构能够在保障第二连接部稳定承托底盘的基础上降低第二连接部的制造难度,提升成产效率。
18、3.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第一连接部与底盘螺栓连接,和/或,第二连接部与底盘螺栓连接。采用螺栓连接一方面能够在保证第一连接部,和/或,第二连接部与底盘连接稳固,另一方面便于第一连接部,和/或,第二连接部的拆卸,便于操作人员对车辆底盘或电驱总成等进行检修、更换等。
19、4.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支架还包括承载部,承载部一端与第一连接部相连,另一端沿与第二连接部的延伸方向相反的方向延伸。承载部用于承载电驱总成,为电驱总成提供了安装位,通过将承载部的一端设置为沿与第二连接部的延伸方向相反的方向延伸,避免了底盘等其他构件对电驱总成产生遮挡,降低了装配人员的安装难度。
20、进一步地,承载部与第一连接部的底端连接,第一连接部的底端在竖直方向上的高度低于第二连接部。第一连接部的底端在竖直方向上的高度低于第二连接部使得承载部低于第二连接部和底盘,有助于将电驱总成的重力合理且比较均衡地分配至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避免承载部过高甚至高于第二连接部而导致第二连接部重力分担不明显,另一方面使得第一连接部与底盘连接处主要承受朝向底盘的压应力,避免了拉应力的产生,从而避免第一连接部与底盘连接松动现象的发生。
21、更进一步地,承载部与第一连接部一体成型,承载部与第一连接部的接合部位设有圆角部。承载部与第一连接部一体成型一方面有助于降低支架的生产难度,在承载部与第一连接部的接合部位设置圆角部有助于提升支架的抗弯及抗折能力,避免支架在汽车颠簸、碰撞或受到其他大力冲击时产生弯折,提升了支架的稳固性。
22、5.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支架还包括加强结构,加强结构一端与第一连接部连接,另一端与承载部连接。通过设置加强结构能够进一步提升第一连接部与承载部连接的稳固性,从而提升支架强度,进一步降低支架对制造材料的强度需求,提升了支架抗屈曲变形的能力,有效提升对电驱总成的重量承载上限以及电驱总成的安装稳定性。
23、6.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安装结构包括沿底盘长度方向并排布置的多个支架,相邻两个支架之间通过连接杆连接。通过设置多个支架并在相邻支架间设置连接杆,能够使应力分布进一步均匀化,每个支架所承担的应力进一步减小,避免应力集中及应力超限现象的发生。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驱总成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结构包括底盘和支架,所述支架与所述底盘连接并用于承载电驱总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驱总成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驱总成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驱总成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驱总成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驱总成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驱总成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驱总成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
9.根据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电驱总成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
10.一种新能源汽车,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电驱总成安装结构。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驱总成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结构包括底盘和支架,所述支架与所述底盘连接并用于承载电驱总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驱总成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驱总成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驱总成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驱总成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宋泽琳,
申请(专利权)人:潍柴新能源商用车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