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图像形成装置、显影剂组及图像形成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_技高网

图像形成装置、显影剂组及图像形成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40326913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2-09 14:20
一种图像形成装置、显影剂组及图像形成方法,图像形成装置具备:第1图像形成单元,具有第1图像保持体和第1显影装置,第1显影装置容纳包含第1色调剂及第1载体的第1显影剂,将第1图像保持体表面的静电图像作为第1色调剂图像进行显影;第1转印装置,将第1色调剂图像转印到被转印体;第2图像形成单元,具有第2图像保持体和第2显影装置,第2显影装置容纳包含第2色调剂及第2载体的第2显影剂,将第2图像保持体表面的静电图像作为第2色调剂图像进行显影;及第2转印装置,将第2色调剂图像转印到转印有第1色调剂图像的被转印体,第1载体的体积电阻率低于第2载体的体积电阻率且第1载体的体积平均粒径小于第2载体的体积平均粒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图像形成装置、显影剂组及图像形成方法


技术介绍

1、电子照相法是通过用包含色调剂的显影剂对形成于图像保持体(感光体)的表面的静电图像进行显影,将所得到的色调剂图像转印到记录媒体,并将其用热辊等进行定影而得到图像的方法。

2、例如,专利文献1中公开有“一种显影方法,其通过在图像承载体上形成静电潜像,并对其施加包括载体和色调剂的第一显影剂,接着施加包括载体和色调剂的第二显影剂而进行显影,其中,显影剂各自的显影剂中的色调剂被带电成相同极性,且两个载体的载体电阻不同”。

3、专利文献2中公开有“一种2成分显影剂,其含有色调剂粒子和载体粒子,其中,所述色调剂粒子至少含有粘结树脂、着色剂、电荷控制剂及外添剂,所述载体粒子具有包括树脂的覆盖层,所述覆盖层由黑色用载体覆盖层和彩色用载体覆盖层形成,关于所述覆盖层的膜厚,彩色载体膜厚dc小于黑色载体膜厚dbk,彩色用载体的载体电阻率与黑色用载体相同或为10-2ωcm以下”。

4、专利文献3中公开有“一种载体,其构成依次转印多种颜色的色调剂图像而形成图像的图像形成方法中所使用的显影剂,其中,将最初转印色调剂图像的显影剂的载体的载体电阻r1设为小于之后转印的各颜色的显影剂的载体的载体电阻r2~rn(n表示形成图像的色调剂的总颜色数,rn表示第n次转印的显影剂的载体的载体电阻。)”。

5、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03-126045号公报

6、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7-219321号公报

7、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7-248971号公报

8、多个图像形成单元沿着被转印体的行程方向排列的图像形成装置中,例如在被转印体上转印由第1图像形成单元形成的第1色调剂图像之后,重叠转印由第2图像形成单元形成的第2色调剂图像。因此,若容纳于第1图像形成单元的第1显影剂中所包含的第1载体混入第1色调剂图像,则有时通过被转印体上的第1色调剂图像混入至第2图像形成单元中的第2显影装置。

9、尤其,若连续形成低密度图像(例如,图像密度为1%的图像),则有时第1载体容易混入至第2显影装置。

10、并且,例如,当使用体积电阻率低于容纳于第2显影装置的第2显影剂中所包含的第2载体的载体作为所述第1载体时,由于混入第2显影装置的第1载体的影响,有时在第2色调剂图像上产生白斑。尤其,在低温低湿环境下(例如,温度10℃、湿度10%),在持续形成低密度图像(例如,图像密度为1%的图像)之后形成中间色调图像时,明显可见白斑。

11、在此,“白斑”是指在原本应附着色调剂而成为图像的部位未附着色调剂而导致图像的一部分缺失的状态或图像的一部分的浓度降低的状态。


技术实现思路

1、本专利技术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具备:第1图像形成单元,容纳有包含第1色调剂及第1载体的第1显影剂;第1转印装置,将第1图像保持体的表面上的第1色调剂图像转印到被转印体;第2图像形成单元,配置于比第1图像形成单元更靠所述被转印体的行程方向的下游侧,且容纳有包含第2色调剂及第2载体的第2显影剂;及第2转印装置,将第2图像保持体的表面上的第2色调剂图像转印到转印有第1色调剂图像的所述被转印体,其中,与第1载体的体积电阻率低于第2载体的体积电阻率且第1载体的体积平均粒径与第2载体的体积平均粒径相同的情况相比,抑制了在持续形成低密度图像之所形成的图像中产生的白斑。

2、上述课题通过以下装置得到解决。

3、方案1所涉及的专利技术为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具备:

4、第1图像形成单元,具有第1图像保持体和第1显影装置,所述第1显影装置容纳包含第1色调剂及第1载体的第1显影剂,并利用所述第1显影剂将形成于所述第1图像保持体的表面的静电图像作为第1色调剂图像而进行显影;

5、第1转印装置,将所述第1图像保持体的表面上的所述第1色调剂图像转印到被转印体;

6、第2图像形成单元,配置于比所述第1图像形成单元更靠所述被转印体的行程方向的下游侧,且具有第2图像保持体和第2显影装置,所述第2显影装置容纳包含第2色调剂及第2载体的第2显影剂,并利用所述第2显影剂将形成于所述第2图像保持体的表面的静电图像作为第2色调剂图像而进行显影;及

7、第2转印装置,将所述第2图像保持体的表面上的所述第2色调剂图像转印到转印有所述第1色调剂图像的所述被转印体,

8、所述第1载体的体积电阻率低于所述第2载体的体积电阻率且所述第1载体的体积平均粒径小于所述第2载体的体积平均粒径。

9、方案2所涉及的专利技术为方案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10、所述第1载体及第2载体的体积电阻率为1×106ωcm以上且1×1014ωcm以下。

11、方案3所涉及的专利技术为方案2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12、所述第2载体的体积电阻率为所述第1载体的体积电阻率的3.2倍以上且50000倍以下。

13、方案4所涉及的专利技术为方案2或3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14、所述第2载体的体积电阻率为1×107ωcm以上且1×109ωcm以下。

15、方案5所涉及的专利技术为方案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16、所述第1载体及第2载体的体积平均粒径为20μm以上且100μm以下。

17、方案6所涉及的专利技术为方案5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18、所述第2载体的体积平均粒径为所述第1载体的体积平均粒径的1.1倍以上且2.0倍以下。

19、方案7所涉及的专利技术为方案6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20、所述第2载体的体积平均粒径为所述第1载体的体积平均粒径的1.4倍以上且1.8倍以下。

21、方案8所涉及的专利技术为方案5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22、所述第2载体的体积平均粒径为25μm以上且40μm以下。

23、方案9所涉及的专利技术为方案8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24、所述第2载体的体积平均粒径为30μm以上且35μm以下。

25、方案10所涉及的专利技术为方案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26、所述第2色调剂的介电损耗角正切大于所述第1色调剂的介电损耗角正切。

27、方案11所涉及的专利技术为方案10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28、所述第2色调剂的介电损耗角正切为所述第1色调剂的介电损耗角正切的1.5倍以上且5.0倍以下。

29、方案12所涉及的专利技术为方案10或1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30、所述第2色调剂的介电损耗角正切为30×10-3以上且70×10-3以下。

31、方案13所涉及的专利技术为方案10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32、所述第2色调剂含有扁平形状的光亮性颜料及白色颜料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1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1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1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16.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17.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18.一种显影剂组,其特征在于,具有: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显影剂组,其中,

20.一种图像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具有;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图像形成方法,其中,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图像形成方法,其中,

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图像形成方法,其中,

24.根据权利要求21或22所述的图像形成方法,其具有包括所述第1图像形成工序及所述第2图像形成工序的3个以上的图像形成工序,

25.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图像形成方法,其中,

26.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图像形成方法,其中,

27.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图像形成方法,其具有包括所述第1图像形成工序及所述第2图像形成工序的3个以上且5个以下的图像形成工序。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1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1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1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安野慎太郎西条泰绍渡边拓郎桥本安章清野英子
申请(专利权)人:富士胶片商业创新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