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隙补偿机构及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0271665 阅读:8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2-02 22:57
一种间隙补偿机构及车辆,间隙补偿机构用于车辆,间隙补偿机构包括:蜗轮、蜗杆、第一轴承、衬套、调节块和偏心螺塞,蜗杆与蜗轮啮合,第一轴承套设于蜗杆,衬套套设于第一轴承,偏心螺塞用于相对衬套转动并挤压衬套,以带动蜗杆与蜗轮相互靠近或远离,提升了间隙补偿零件的寿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车辆,具体涉及一种间隙补偿机构及车辆


技术介绍

1、随着助力转向系统在车辆上的广泛应用,尤其是电动助力管柱及万向节总成的大量使用,当前车辆的前轴载荷愈发增大,对蜗轮的扭矩要求也越来越高,蜗轮蜗杆彼此之间的磨损问题越来越严重。现有的间隙补偿结构通常按照不同的公差等级进行选配,这种选配方式一般分为多档,选配完成之后进行磨合和摩擦力检测,这种机构不能对蜗轮蜗杆的间隙进行补偿,寿命短。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间隙补偿机构及车辆,解决间隙补偿零件寿命短的问题。

2、为实现本技术的目的,本技术提供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3、一种间隙补偿机构,包括:

4、蜗轮;

5、蜗杆,与所述蜗轮啮合;

6、第一轴承,套设于所述蜗杆;

7、衬套,套设于所述第一轴承;

8、偏心螺塞,套设于所述衬套,并用于相对所述衬套转动并挤压所述衬套,以带动所述蜗杆与所述蜗轮相互靠近或远离。

9、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间隙补偿机构还包括调节块,所述衬套远离所述蜗杆的一端开设有安装孔,所述调节块收容于所述安装孔,并与所述蜗杆连接,当所述衬套被挤压时,所述衬套挤压所述调节块,以使所述调节块在所述蜗杆与所述蜗轮之间的方向上移动。

10、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调节块包括筒体、第一凸起和第二凸起,所述筒体套设于所述蜗杆,所述第一凸起和所述第二凸起设置在所述筒体的外周面,所述第一凸起和所述第二凸起相背,所述第一凸起远离所述筒体的顶面和所述安装孔的内壁始终保持抵接,所述第二凸起远离所述筒体的顶面和所述安装孔的内壁具有间隙。

11、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安装孔包括主孔和在所述主孔的侧壁开设的第一槽和第二槽,所述主孔用于收容所述筒体,所述第一槽用于收容所述第一凸起,所述第二槽用于收容所述第二凸起,所述第一凸起相对于所述筒体凸出的高度大于所述第一槽的深度,所述第二凸起相对于所述筒体凸出的高度小于所述第二槽的深度,所述第一槽和所述第二槽的深度相同,所述第一凸起相对于所述筒体凸出的高度大于所述第二凸起相对于所述筒体凸出的高度。

12、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槽和所述第二槽的深度相同,所述第一凸起相对于所述筒体凸出的高度大于所述第二凸起相对于所述筒体凸出的高度。

13、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调节块还包括第三凸起和第四凸起,所述第三凸起和所述第四凸起设置在所述筒体的外周面,所述第三凸起和所述第四凸起相背,所述调节块呈“十”形;所述安装孔的侧壁还开设有第三槽和第四槽,所述第三槽用于收容所述第三凸起,所述第四槽用于收容所述第四凸起,所述第三凸起相对于所述筒体凸出的高度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三槽的深度,所述第四凸起相对于所述筒体凸出的高度大于或等于所述第四槽的深度。

14、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衬套包括套设部和安装部,所述套设部的内周壁面和所述第一轴承的外周表面抵接,所述安装部包括圆筒和端板,所述圆筒与所述套设部连接并同轴,所述端板连接在所述圆筒远离所述套设部的一端,所述套设部的外径大于所述圆筒的外径。

15、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偏心螺塞包括环筒和限位部,所述环筒套设于所述衬套,所述环筒的内周壁面与所述衬套的外周表面抵接,所述限位部凸出于所述环筒的外周表面。

16、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间隙补偿机构还包括壳体,所述壳体的内周壁开设内螺纹,所述偏心螺塞的外周壁开设外螺纹,所述壳体的所述内螺纹与所述偏心螺塞的外螺纹旋紧配合。

17、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蜗杆包括挡肩,所述蜗杆的外周表面与所述第一轴承的内周壁面使用过盈压装配合,所述间隙补偿机构装配后,所述蜗杆的所述挡肩在所述蜗杆的轴向上对所述第一轴承限位。

18、一种实施例中,所述间隙补偿机构还包括第二轴承,所述第二轴承套设于所述蜗杆的另一端,用于支撑所述蜗杆的另一端。

19、通过设置蜗轮、蜗杆和偏心螺塞,将蜗杆与蜗轮啮合,并设置偏心螺塞与蜗杆连接,使偏心螺塞转动,以带动蜗杆与蜗轮相互靠近或远离,使间隙补偿机构的寿命大幅度提升。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间隙补偿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间隙补偿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间隙补偿机构还包括调节块,所述衬套远离所述蜗杆的一端开设有安装孔,所述调节块收容于所述安装孔,并与所述蜗杆连接,当所述衬套被挤压时,所述衬套挤压所述调节块,以使所述调节块在所述蜗杆与所述蜗轮之间的方向上移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间隙补偿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块包括筒体、第一凸起和第二凸起,所述筒体套设于所述蜗杆,所述第一凸起和所述第二凸起设置在所述筒体的外周面,所述第一凸起和所述第二凸起相背,所述第一凸起远离所述筒体的顶面和所述安装孔的内壁始终保持抵接,所述第二凸起远离所述筒体的顶面和所述安装孔的内壁具有间隙。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间隙补偿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孔包括主孔和在所述主孔的侧壁开设的第一槽和第二槽,所述主孔用于收容所述筒体,所述第一槽用于收容所述第一凸起,所述第二槽用于收容所述第二凸起,所述第一凸起相对于所述筒体凸出的高度大于所述第一槽的深度,所述第二凸起相对于所述筒体凸出的高度小于所述第二槽的深度,所述第一槽和所述第二槽的深度相同,所述第一凸起相对于所述筒体凸出的高度大于所述第二凸起相对于所述筒体凸出的高度。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间隙补偿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块还包括第三凸起和第四凸起,所述第三凸起和所述第四凸起设置在所述筒体的外周面,所述第三凸起和所述第四凸起相背,所述调节块呈“十”形;所述安装孔的侧壁还开设有第三槽和第四槽,所述第三槽用于收容所述第三凸起,所述第四槽用于收容所述第四凸起,所述第三凸起相对于所述筒体凸出的高度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三槽的深度,所述第四凸起相对于所述筒体凸出的高度大于或等于所述第四槽的深度。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间隙补偿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衬套包括套设部和安装部,所述套设部的内周壁面和所述第一轴承的外周表面抵接,所述安装部包括圆筒和端板,所述圆筒与所述套设部连接并同轴,所述端板连接在所述圆筒远离所述套设部的一端,所述套设部的外径大于所述圆筒的外径。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间隙补偿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偏心螺塞包括环筒和限位部,所述环筒套设于所述衬套,所述环筒的内周壁面与所述衬套的外周表面抵接,所述限位部凸出于所述环筒的外周表面。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间隙补偿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间隙补偿机构还包括壳体,所述壳体的内周壁开设内螺纹,所述偏心螺塞的外周壁开设外螺纹,所述壳体的所述内螺纹与所述偏心螺塞的外螺纹旋紧配合。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间隙补偿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蜗杆包括挡肩,所述蜗杆的外周表面与所述第一轴承的内周壁面过盈配合,所述间隙补偿机构装配后,所述蜗杆的所述挡肩在所述蜗杆的轴向上对所述第一轴承限位。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间隙补偿机构。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间隙补偿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间隙补偿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间隙补偿机构还包括调节块,所述衬套远离所述蜗杆的一端开设有安装孔,所述调节块收容于所述安装孔,并与所述蜗杆连接,当所述衬套被挤压时,所述衬套挤压所述调节块,以使所述调节块在所述蜗杆与所述蜗轮之间的方向上移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间隙补偿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块包括筒体、第一凸起和第二凸起,所述筒体套设于所述蜗杆,所述第一凸起和所述第二凸起设置在所述筒体的外周面,所述第一凸起和所述第二凸起相背,所述第一凸起远离所述筒体的顶面和所述安装孔的内壁始终保持抵接,所述第二凸起远离所述筒体的顶面和所述安装孔的内壁具有间隙。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间隙补偿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孔包括主孔和在所述主孔的侧壁开设的第一槽和第二槽,所述主孔用于收容所述筒体,所述第一槽用于收容所述第一凸起,所述第二槽用于收容所述第二凸起,所述第一凸起相对于所述筒体凸出的高度大于所述第一槽的深度,所述第二凸起相对于所述筒体凸出的高度小于所述第二槽的深度,所述第一槽和所述第二槽的深度相同,所述第一凸起相对于所述筒体凸出的高度大于所述第二凸起相对于所述筒体凸出的高度。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间隙补偿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块还包括第三凸起和第四凸起,所述第三凸起和所述第四凸起设置在所述筒体的外周面,所述第三凸起和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商祖彬郭谢斌纪渊博田鑫马盼
申请(专利权)人: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