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曝气池用内循环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40247960 阅读:8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2-02 22:43
本技术公开了一种曝气池用内循环系统,属于曝气池技术领域,包括:进水混合池和曝气池;沉淀池,通过管道与曝气池相连通,所述曝气池与进水混合池之间通过导管相连通;水泵,设置于进水混合池与曝气池之间,所述水泵的排水口固定连接有混合液回流管;本技术,通过设置水泵和混合液回流管将曝气池与进水混合池另外连通,能够将曝气池末端混合液回流至前端进水处,与前端进水进行充分混合,可达到稀释进水水质、增加与污染物充分接触的微生物的数量目的,同时,在污泥回流管和排污泵的协同作用下,能够将进水负荷分配至更多活性污泥,降低曝气池内局部高负荷,使曝气池的工作更加稳定,适宜负荷冲击能力更强。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曝气池,具体涉及一种曝气池用内循环系统


技术介绍

1、推流曝气池运行中,曝气池从前至后负荷处于渐减状态。当进水水质变化较大时,前端微生物容易受到负荷冲击而异常。高负荷冲击容易导致活性污泥细小、细密、松散,出水夹带悬浮颗粒物;低负荷冲击容易导致活性污泥活性降低、解体,长时间会导致污泥膨胀。因而对推流式曝气池的运行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目前对推流式曝气池运行采取人工监控调整方式,通过好氧池前后端溶氧数据进行分段控制曝气量;运行质量依赖于仪表设计规模和运维人员的责任心,而在突遇到超过一定量的冲击负荷,仍然会导致活性污泥异常,曝气池工作故障。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对推流式曝气池运行采取人工监控调整方式,通过好氧池前后端溶氧数据进行分段控制曝气量;运行质量依赖于仪表设计规模和运维人员的责任心,而在突遇到超过一定量的冲击负荷,仍然会导致活性污泥异常,曝气池工作故障的问题而提出的一种曝气池用内循环系统。

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曝气池用内循环系统,包括:

3、进水混合池和曝气池;

4、沉淀池,通过管道与曝气池相连通,所述曝气池与进水混合池之间通过导管相连通;

5、水泵,设置于进水混合池与曝气池之间,所述水泵的排水口固定连接有混合液回流管,且混合液回流管的底端位于进水混合池内,所述水泵的进水口通过导管与曝气池的末端相连通;

6、排污泵,设置于进水混合池和曝气池之间,所述排污泵的排污口固定连接有污泥回流管,且污泥回流管的一端与进水混合池底部相连通,所述排污泵的进污口通过导管与沉淀池相连通。

7、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进水混合池的一端设置有与其相连通的进水管,所述沉淀池的底部设置有与其相连通的出水管。

8、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进水混合池的内壁固定连接有引流管,所述引流管的一端与混合液回流管相连通,且引流管为弧形结构设计。

9、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10、1、本技术,通过设置水泵和混合液回流管将曝气池与进水混合池另外连通,能够将曝气池末端混合液回流至前端进水处,与前端进水进行充分混合,可达到稀释进水水质、增加与污染物充分接触的微生物的数量目的,同时,在污泥回流管和排污泵的协同作用下,能够将进水负荷分配至更多活性污泥,降低曝气池内局部高负荷,使曝气池的工作更加稳定,适宜负荷冲击能力更强;

11、2、本技术,通过在进水混合池内设置弧形设计的引流管与混合液回流管相连通,在混合液回流时,能够让混合液顺着进水混合池弧形内壁进行回流,使得水流呈螺旋形,以提高混合效果,进一步提高了进水水质的稀释速率。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曝气池用内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曝气池用内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水混合池(1)的一端设置有与其相连通的进水管(9),所述沉淀池(3)的底部设置有与其相连通的出水管(8)。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曝气池用内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水混合池(1)的内壁固定连接有引流管(10),所述引流管(10)的一端与混合液回流管(4)相连通,且引流管(10)为弧形结构设计。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曝气池用内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曝气池用内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水混合池(1)的一端设置有与其相连通的进水管(9),所述沉淀池(3)的底部设置有与其相连通的出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道斌陈平张津海马跃杨帆刘天民宗实
申请(专利权)人:四川永盈新材料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