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风能收集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海上风能收集系统的抗弯风能收集装置。
技术介绍
1、在涵盖专利2021110129269、2021110128976等专利技术的“海能驱航”项目已在中山大学通过仿真数理研究。该项目的研究为“海洋氢能半潜船”的低成本海上移动载体平台提供了技术支撑。
2、涵盖专利2021108861066、2021110153959、2021108875302、2021108875302等技术的“海波能发电”项目已在上海交通大学通过仿真数理研究。该项目的研究为“海洋氢能半潜船”的高效收集海洋能量并转化为电能提供了技术支撑。
3、“海洋氢能半潜船”需要实现以下功能:
4、1)能够科学搭载相关相关先进的能量收集设备和能量转化设备。
5、2)船舶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在中低速条件下的适航性。
6、3)在低速航行和停泊时均能良好的对海洋能量进行收集。
7、4)能够高效产氢和对其压缩储存。
8、5)在多个能量转换环节实现节能增效。
9、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海上风能收集系统的抗弯风能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转动设置在底座上的核心传动柱(12),核心传动柱(12)上沿其长度方向连接有至少两个弹性叶轮(15),位于最上方的弹性叶轮(15)的外侧设有与其转动配合的螺型导流涵道(11);螺型导流涵道(11)内腔分为正功区和负功区,螺型导流涵道(11)前后两侧分别设有喇叭口(113)和主导流板(118),喇叭口(113)朝向所述正功区,螺型导流涵道(11)上位于正功区的一侧设有正功区出风口(119),螺型导流涵道(11)上位于负功区的一侧设有负功区开口(110),正功区出风口(119)和负功区开口(110)分别位于主导流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海上风能收集系统的抗弯风能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转动设置在底座上的核心传动柱(12),核心传动柱(12)上沿其长度方向连接有至少两个弹性叶轮(15),位于最上方的弹性叶轮(15)的外侧设有与其转动配合的螺型导流涵道(11);螺型导流涵道(11)内腔分为正功区和负功区,螺型导流涵道(11)前后两侧分别设有喇叭口(113)和主导流板(118),喇叭口(113)朝向所述正功区,螺型导流涵道(11)上位于正功区的一侧设有正功区出风口(119),螺型导流涵道(11)上位于负功区的一侧设有负功区开口(110),正功区出风口(119)和负功区开口(110)分别位于主导流板(118)前端的两侧;所述弹性叶轮(15)的叶片为弹性材质;弹性叶轮(15)的叶片截面呈弯曲状;所述主导流板(118)的末端设有尾翼(117)。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海上风能收集系统的抗弯风能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核心传动柱(12)联动有发电传动机构(2);发电传动机构(2)包括相啮合的第一齿轮(21)和第二齿轮(22),第二齿轮(22)与核心传动柱(12)同轴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海上风能收集系统的抗弯风能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包括基础桁架梁(29);所述发电传动机构(2)还包括连接支座(23),连接支座(23)包括分别位于第二齿轮(22)上、下两侧的支座盖板(233)和支承平板(231),支座盖板(233)与支承平板(231)相连接;第二齿轮(22)与支承平板(231)之间设有第二滚珠(24);支承平板(231)连接有核心柱套管(232),核心传动柱(12)与核心柱套管(232)转动配合,核心柱套管(232)与基础桁架梁(29)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海上风能收集系统的抗弯风能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螺型...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震宇,赵秀荣,吕大刚,马勇,彭超,曾宪越,倪问池,张旭,姚智,解光慈,唐晨轩,谈秋桐,刘征宇,黄考航,陈丹,曾昭达,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信稳海能驱航船舶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