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一种储能转移与灵活性负荷协同的扩容方法、系统及介质技术方案_技高网

一种储能转移与灵活性负荷协同的扩容方法、系统及介质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40198536 阅读:5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1-27 00:02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储能转移与灵活性负荷协同的扩容方法、系统及介质,该方法包括:确定光伏模型的功率预测曲线;确定固定负荷的功率曲线;对总负荷进行优先级分级;通过所述负荷调节模型对所述优先级分级后的负荷进行调节;设置储能系统模型;所述储能系统模型根据负载需求确定储能设备,输出储能荷电状态,并显示电池容量规划和运行状态;根据策略执行能量转移。本发明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能够实现光伏波动平滑及电网动态扩容,并改善储能系统的选择面,减少了储能系统的投入成本,提高了储能系统的经济效益。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涉及储能,尤其涉及一种储能转移与灵活性负荷协同的扩容方法、系统及介质


技术介绍

1、近年来,随着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如风力、光伏等在用户侧的持续规模化接入,一些满负荷运行的微电网或工商业企业将其视为提供改善满载情况、实现动态扩容的途径。但在实际应用中,很难单独利用光伏电力实现过载运行,因为光伏电力具有波动性,很容易造成变压器过载。传统思路下,动态扩容过程中为避免升级变压器容量以减少成本,满足光伏接入及灵活性资源调控需求,需要对微电网或工商业企业的电力负荷线路进行改造,并将储能作为高峰或尖峰时段的备用电源引入,但会导致成本过高。

2、储能及灵活性负荷协同是动态扩容场景下平抑可再生能源发电波动性、缓解供需失衡的有效方法。但是,现有技术还存在以下问题:1)为了能够完全抑制光伏功率波动带来的可能过载,需要储能设备的功率超过光伏发电的装机功率,导致单独只做储能的投资过高;同时由于储能主要作为用电高峰或尖峰时段的备用电源,因此无法实现最大经济效益,导致储能项目投资收益不高。2)即使自投,对于很多总或工业企业来说,为了节省成本往往会充分利用夜间电价谷段的电力,变压器在此时很难确保有足够的功率给储能充电,导致储能存在无法充满的情况,储能的容量不一定能得到100%利用。3)如果根据上述需求进行选型,需要放电功率大、电池容量小,该需求常规储能设备无法满足,往往需要高倍率电池储能系统,导致企业对储能产品的选择权过小,议价能力不高。

3、以上问题亟待解决。


技术实现思路

<p>1、为解决相关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储能转移与灵活性负荷协同的扩容方法、系统及介质,来解决以上
技术介绍
部分提到的问题。

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实施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3、第一方面,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储能转移与灵活性负荷协同的扩容方法,该方法包括:

4、确定光伏模型的功率预测曲线;

5、建立负荷分类模型,所述负荷分类模型根据历史数据确定固定负荷的功率曲线;

6、通过所述负荷分类模型对总负荷进行优先级分级;

7、建立负荷调节模型,通过所述负荷调节模型对所述优先级分级后的负荷进行调节;

8、设置储能系统模型,根据

9、p1=电池放电倍率×电池容量,

10、p2=光伏功率-可调节负荷功率,

11、确定储能变流器放电功率

12、p2≤p放≤p1;

13、根据

14、p3=变压器功率上限-夜间负荷功率-被转移负荷功率,

15、p4=电池充电倍率×电池容量,

16、确定储能变流器充电功率

17、p充≤p3,p充≤p4;

18、所述储能系统模型根据负载需求确定储能设备功率曲线,并输出储能系统的荷电状态,电池容量规划和运行状态;

19、根据策略执行能量转移。

20、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确定光伏模型的功率预测曲线,包括:

21、建立光伏系统发电模型;

22、通过输入温度、日照、光伏系统功率等级、关键设计参数等参数,所述光伏系统发电模型确定不同气象条件下的常规发电曲线;

23、所述光伏系统发电模型将所述常规发电曲线与变压器容量叠加得到所述光伏模型的功率预测曲线。

24、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所述对总负荷进行优先级分级,包括:

25、将总负荷划分为固定负荷、可削减负荷、可转移负荷;

26、将所述固定负荷设为优先级最高,将可削减负荷设为优先级中等,将可转移负荷设为优先级最低。

27、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所述设置储能系统模型,还包括:

28、建立储能系统策略模型,所述储能系统策略模型包括,时间设置选项,导入策略选项,新建策略选项,以及已建策略列表选项。

29、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所述可削减负荷特性为

30、p后=(1-a)p前,

31、a为最大削减系数(0,1);

32、可削减负荷的调节范围为

33、0≤pcut≤a×p前;

34、可削减负荷的经济节省为

35、,

36、pcut=p前-p后。

37、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所述可转移负荷特性为

38、,

39、其中,[0,t1]为被转移的时段,[t2,t3]为接收转移的时段;

40、可转移负荷的经济节省为

41、

42、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所述储能系统模型根据负载需求确定储能设备,输出储能荷电状态,并显示电池容量规划和运行状态,包括:

43、构造3层数据集,第一类在横轴上方,第二类近似横轴,第三类在横轴下方;其中,所述横轴为储能有功功率曲线的时间,纵轴为储能有功功率曲线的容量;

44、设定三种充放电策略,储能有功功率曲线依据储能设备容量配置,充电状态为-,放电状态为+。

45、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判定需要执行储能转移与灵活性负荷协同的依据,是负载预期用电功率大于现有电力系统可承受的最大供电功率。其中,反映现有电力系统可承受最大供电功率的曲线,是光伏发电曲线与变压器固定容量的叠加曲线。

46、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所述根据策略执行储能转移,包括:

47、当储能采用经济性最优策略时,储能根据分时电价曲线,在电价高峰或尖峰时段内优先放电,不足部分由灵活性负荷补充;

48、当电价非高峰或尖峰时段时,降低优先级最低的负荷即可转移负荷和可切断负荷,如不足则继续调整优先级中等的可削减负荷,若仍不足则利用储能;

49、当储能采用体验最优策略时,无论是否电价位于高峰或尖峰时段,储能均优先进行放电;储能在该时段未放出的电能,在夜间用电高峰时段继续合理为转移来的负荷供电;

50、当电网存在调控,负载下降达到预设范围时,则通过储能与灵活性负荷协同实现。

51、第二方面,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储能转移与灵活性负荷协同的扩容系统,该系统采用上述第一方面实施例任一项所述的储能转移与灵活性负荷协同的扩容方法,包括:

52、功率预测曲线模块,用于确定光伏模型的功率预测曲线;

53、负荷分类模块,用于建立负荷分类模型,所述负荷分类模型根据历史数据确定固定负荷的功率曲线,并通过所述负荷分类模型对总负荷进行优先级分级;

54、负荷调节模块,用于通过所述负荷调节模型对所述优先级分级后的负荷进行调节;

55、储能统筹模块,用于设置储能系统模型,根据

56、p1=电池放电倍率×电池容量,

57、p2=光伏功率-可调节负荷功率,

58、确定储能变流器放电功率

59、p2≤p放≤p1;

60、根据

61、p3=变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储能转移与灵活性负荷协同的扩容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储能转移与灵活性负荷协同的扩容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确定光伏模型的功率预测曲线,包括: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储能转移与灵活性负荷协同的扩容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对总负荷进行优先级分级,包括: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储能转移与灵活性负荷协同的扩容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设置储能系统模型,还包括: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储能转移与灵活性负荷协同的扩容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可削减负荷特性为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储能转移与灵活性负荷协同的扩容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可转移负荷特性为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储能转移与灵活性负荷协同的扩容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储能系统模型根据负载需求确定储能设备,输出储能荷电状态,并显示电池容量规划和运行状态,包括: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储能转移与灵活性负荷协同的扩容方法,其特征在于,判定需要执行储能转移与灵活性负荷协同的依据,是负载预期用电功率大于现有电力系统可承受的最大供电功率。其中,反映现有电力系统可承受最大供电功率的曲线,是光伏发电曲线与变压器固定容量的叠加曲线。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储能转移与灵活性负荷协同的扩容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策略执行储能转移,包括:

10.一种储能转移与灵活性负荷协同的扩容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11.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有计算机执行指令,所述计算机执行指令被处理器执行时用于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储能转移与灵活性负荷协同的扩容方法。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储能转移与灵活性负荷协同的扩容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储能转移与灵活性负荷协同的扩容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确定光伏模型的功率预测曲线,包括: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储能转移与灵活性负荷协同的扩容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对总负荷进行优先级分级,包括: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储能转移与灵活性负荷协同的扩容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设置储能系统模型,还包括: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储能转移与灵活性负荷协同的扩容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可削减负荷特性为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储能转移与灵活性负荷协同的扩容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可转移负荷特性为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储能转移与灵活性负荷协同的扩容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储能系统模型根据负载需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树李永军吴留平吴煜滕坤
申请(专利权)人:为恒智能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