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用于机动车的前车架组件制造技术_技高网

用于机动车的前车架组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0178793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1-26 23:45
一种用于机动车(1)的前车架组件(11)包括:悬架附接结构(12),其能够与机动车(1)的限定所述机动车(1)的乘坐室的车身单元(10)固定;以及适于吸收与机动车(1)的前部碰撞相关的能量的吸收元件(16,17),吸收元件(16,17)不同于结构(12)、相对于后者固定并且沿着第一方向(X)延伸。结构(12)包括适于被机动车(1)的转向系统的部件穿过的第一开口(25)、沿着与第一方向(X)横切的第二方向(B)具有细长形状的第二开口(30)以及相对于第一开口(25)与第二开口(30)相对的至少一个第三开口(31)。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包括悬车架附接结构的用于机动车的前车架组件


技术介绍

1、众所周知,机动车的车架的前部具有用于支撑车身元件的支撑功能和用于吸收前部碰撞(即,沿着机动车的向前移动方向发生的那些碰撞)的吸收功能。

2、特别地,为了吸收前部碰撞,车架包括吸收结构,称为“碰撞盒”,其包括平行于车辆的纵向方向延伸的一对可塌缩元件。

3、例如为挤压铝元件形式的所述可塌缩元件可相对于压应力沿着车辆的向前移动方向变形。详细地,响应于前部碰撞,所述可塌缩元件变形、吸收碰撞的能量并且机动车的速度逐渐变为零(即,根据设计阶段限定的减速度)。

4、总的来说,可塌缩元件吸收碰撞的能力与它们沿着车辆纵向方向的长度成比例。因此,通过可塌缩元件吸收前部碰撞与车辆的前突量(即,车辆的前端部与前轮的轴线之间沿着车辆的纵向方向的距离)相关。

5、在具有置于前部的热机的机动车中,前部具有足够容纳热机的尺寸。因此,前突量通常允许安装足以有效吸收前部碰撞的可塌缩元件。

6、然而,在电动马达车辆或设置有置于后部的热机的机动车中,例如在一些跑车中,前突量通常小于设置有置于前部的热机的机动车。

7、在由小尺寸前突量表征的机动车中,可塌缩元件的长度十分受限并且不能总是有效地允许有效吸收前部碰撞。另外,所述元件的延伸量受到存在称为“减震塔”的结构的限制,该结构被设计为容纳机动车的悬架的附接件并且可塌缩元件从此处伸出。

8、减震塔通常通过铸造工艺获得。因此,由于铸造产品与通过其他工艺获得的部件相比的缺陷和通常较弱的机械特性,难以预估减震塔的抗拉强度性能。

9、由于上述原因,需要改进公知的机动车来有效地预估它们吸收前部碰撞的能力。

10、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优选以简单可靠的方式满足上述的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1、所述目的通过权利要求1限定的用于机动车的前车架组件实现。

2、从属权利要求限定了本专利技术的特定实施方式。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机动车(1)的前车架组件(11),其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车架组件,其特征在于,其包括: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前车架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结构(12)包括: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前车架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开口(31)是由圆柱形表面界定的孔,

5.根据权利要求2-4中任一项所述的前车架组件,其特征在于,沿着所述第一方向(X)从所述第一表面(12b)朝向所述第二表面(12c)前进,所述第二开口(30)包括沿着所述第二方向(B)彼此相对的第一端部(30a)和第二端部(30b),

6.根据权利要求2-5中任一项所述的前车架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结构(12)包括第五表面(37)和第六表面(38),它们在所述平面表面(12a)之间延伸并且分别限定所述第一开口(25)和所述第二开口(30),

7.根据前述任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前车架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开口(30)被成形为钮孔状。

8.一种机动车(1),其包括: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机动车,其特征在于,其包括至少被间接地连接至所述结构(12)的电动马达以及至少一个电池。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机动车,其相对于所述机动车(1)的前进方向(A)包括前部(1a)和后部(1b),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机动车(1)的前车架组件(11),其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车架组件,其特征在于,其包括: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前车架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结构(12)包括: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前车架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开口(31)是由圆柱形表面界定的孔,

5.根据权利要求2-4中任一项所述的前车架组件,其特征在于,沿着所述第一方向(x)从所述第一表面(12b)朝向所述第二表面(12c)前进,所述第二开口(30)包括沿着所述第二方向(b)彼此相对的第一端部(30a)和第二端部(30b),

6.根据权利...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安德烈亚·梅鲁拉
申请(专利权)人:法拉利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