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3D打印机的升降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40155937 阅读:5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1-26 23:31
一种用于3D打印机的升降装置,包括底座、第一电机、第一丝杆、第二丝杆、丝杆套筒、第一顶板,第一顶板水平布置,第一顶板的上侧连接有顶部套筒,第一电机安装于第一顶板的上侧且位于顶部套筒内,第一电机的输出轴穿过第一顶板后与第一丝杆连接,第一丝杆、第二丝杆的外侧分别螺纹连接有第一丝杆螺母、第二丝杆螺母,第二丝杆、丝杆套筒同轴连接于第一丝杆的外侧,第二丝杆、丝杆套筒的上端分别与第一丝杆螺母、第二丝杆螺母相连接,第一丝杆、第二丝杆的下端分别套设有第一卡环、第二卡环,第一卡环、第二卡环的外侧分别抵接于第二丝杆、丝杆套筒的内壁,丝杆套筒的下端插接于底座。本设计使用方便、结构紧凑、体积较小、便于运输。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打印设备,尤其涉及一种用于3d打印机的升降装置。


技术介绍

1、近年来,3d建筑打印机作为3d打印领域中的新兴设备,主要用于打印不同的建筑房屋结构,旨在提升效率和降低人力劳动量。目前,较为常见的3d建筑打印机是桁架式建筑打印机,例如中国专利cn217680595u公开的一种桁架式3d打印机,升降吊装平台由升降机控制在立柱加高标准节上升降,龙门吊组件在龙门架上实现龙门吊作业,悬臂吊传动组件可控制重型吊钩进行悬臂吊作业,旋转打印头由滚轮安装架在加强件标准节上移动,并进行3d打印作业,虽然可以实现打印工作,但此类3d打印机打印的主体为建筑,当建筑较大时,导致3d打印机的升降结构设计的较高,体积较大,不方便运输。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3d打印的升降结构体积较大的缺陷与问题,提供一种体积较小的用于3d打印机的升降装置。

2、为实现以上目的,本技术的技术解决方案是:

3、一种用于3d打印机的升降装置,所述升降装置包括底座、第一电机、第一丝杆、第二丝杆、丝杆套筒、第一顶板,所述第一顶板水平布置,所述第一顶板的上侧连接有用于与3d打印机配合连接的顶部套筒,所述第一电机安装于所述第一顶板的上侧且位于所述顶部套筒内,所述第一电机的输出轴穿过所述第一顶板后连接有所述第一丝杆,所述第一丝杆靠近上端的外周面螺纹连接有第一丝杆螺母,所述第二丝杆同轴连接于所述第一丝杆的外侧且上端连接于所述第一丝杆螺母的下端,所述第二丝杆靠近上端的外周面螺纹连接有第二丝杆螺母,所述丝杆套筒同轴连接于所述第二丝杆的外侧且上端连接于所述第二丝杆螺母的下端,所述第一丝杆的下端套设有第一卡环,所述第一卡环的外周面抵接于所述第二丝杆的内壁,所述第二丝杆的下端套设有第二卡环,所述第二卡环的外周面抵接于所述丝杆套筒的内壁,所述丝杆套筒的下端插接于所述底座。

4、所述底座的上侧设置有第一套筒、第二套筒、第三套筒和第四套筒,所述第一套筒、第二套筒、第三套筒、第四套筒的上下端均开口,所述第二套筒、第三套筒、第四套筒沿所述第一套筒的中心向外的方向依次同轴间隔设置,所述第一套筒的上端连接于所述第一顶板的下侧,所述第二套筒、第三套筒、第四套筒的上端分别套设有第二顶板、第三顶板、第四顶板,所述第二顶板套设于所述第一套筒且上端面抵接于所述第一顶板的下侧,所述第三顶板套设于所述第二套筒且上端面抵接于所述第二顶板的下端面,所述第四顶板套设于所述第三套筒且上端面抵接于所述第三顶板的下端面,所述第一套筒、第二套筒、第三套筒靠近下端的外周面分别套设有第一卡板、第二卡板、第三卡板,所述第一卡板的外周面抵接于所述第二套筒的内壁,所述第二卡板的外周面抵接于所述第三套筒的内壁,所述第三卡板的外周面抵接于所述第四套筒的内壁,所述第四套筒的下端连接于所述底座的上侧。

5、所述第二顶板、第三顶板、第四顶板的内壁竖直方向上均开设有滑槽,所述第一套筒、第二套筒、第三套筒的外周面沿竖直方向均连接有套筒键,所述第一套筒上的套筒键滑动连接于所述第二顶板的滑槽内,所述第二套筒上的套筒键滑动连接于所述第三顶板的滑槽内,所述第三套筒上的套筒键滑动连接于所述第四顶板的滑槽内。

6、所述第一丝杆螺母和第二丝杆的外周面均开设有键槽,所述第二丝杆螺母和丝杆套筒的外周面均开设有键槽,所述键槽内设置有连接键,所述第一丝杆螺母通过连接键与所述第二丝杆相连接,所述第二丝杆螺母通过连接键与所述丝杆套筒相连接。

7、所述第一丝杆螺母和第二丝杆的外周面安装有第一螺母盖,所述第二丝杆螺母和丝杆套筒的外周面安装有第二螺母盖,所述第一螺母盖的下端面抵接于所述第二丝杆螺母的上端面。

8、所述顶部套筒的外周面开设有安装槽。

9、所述顶部套筒的上端开口,所述顶部套筒的开口端连接有安装板,所述安装板的上表面开设有多个安装孔。

10、所述第一丝杆靠近下端的外周面开设有第一环形槽,所述第一卡环套设于所述第一环形槽,所述第二丝杆靠近下端的外周面开设有第二环形槽,所述第二卡环套设于所述第二环形槽。

11、所述底座为上端开口的空心壳体,所述底座的上侧连接有盖板,所述盖板的中心处开设有用于丝杆套筒通过的第一通孔,所述丝杆套筒的外周面套设有连接板,所述连接板抵接于所述盖板的上侧。

12、所述第一顶板的中心处开设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二通孔内设置有轴承,所述轴承的内圈套设于所述第一丝杆的头部,所述轴承的外圈抵接于所述第二通孔。

1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

14、1、本技术一种用于3d打印机的升降装置中,通过采用多级丝杆连接的方式,首先通过第一电机转动带动第一丝杆转动,第一丝杆在第二丝杆内向上移动,在第一丝杆移动到第二丝杆的顶部时,第一电机继续转动会带动第一丝杆和第二丝杆同步转动,使第一丝杆和第二丝杆在丝杆套筒内移动,使整个装置逐渐升高,在未进行升降时,第一丝杆和第二丝杆均位于丝杆套筒内,此时装置的高度最小,相比于现有技术,采用嵌套的安装方式代替常规的升降结构,使整体的高度大大减小,使用起来较为方便,也便于运输。因此,本使用新型结构紧凑、体积较小、便于运输。

15、2、本技术一种用于3d打印机的升降装置中,通过在丝杆外部设置多个套筒,多个套筒采用嵌套的安装方式,同时,最外部的第四套筒与底座进行连接,在丝杆向上移动时,多个套筒从内向外依次上升,使装置的上升过程更加稳定,采用卡板和顶板的结构设计,在第一套筒上升时,第一套筒的底部的第一卡板会逐渐上升接触并抵接在第二套筒顶部的第二顶板,第一套筒继续上升时,会带动第二套筒同步上升,以此实现多个套筒的上升;通过设置滑槽和套筒键,在套筒的上升过程中,由于套筒键位于滑槽内,因此,相邻两个套筒不会实现相对旋转,从而使运动过程更加稳定。因此,本技术结构稳定、可靠性较高。

16、3、本技术一种用于3d打印机的升降装置中,第一丝杆螺母、第二丝杆螺母分别采用键连接的方式与第二丝杆、丝杆套筒进行连接,同时,在第一丝杆螺母、第二丝杆螺母的外侧均安装螺母盖,方便安装与拆卸;顶部套筒开设有安装槽,在第一电机安装后,通过安装槽可以方便电线通过以及便于观察电机;顶部套筒上设置有安装板,安装板通过安装孔与打印机的其他结构进行连接;采用环形槽的设计,方便卡环卡在丝杆上;通过设置轴承,使第一丝杆转动更加稳定。因此,本技术运动过程稳定、安装与拆卸方便。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3D打印机的升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装置包括底座(32)、第一电机(1)、第一丝杆(2)、第二丝杆(3)、丝杆套筒(4)、第一顶板(10),所述第一顶板(10)水平布置,所述第一顶板(10)的上侧连接有用于与3D打印机配合连接的顶部套筒(5),所述第一电机(1)安装于所述第一顶板(10)的上侧且位于所述顶部套筒(5)内,所述第一电机(1)的输出轴穿过所述第一顶板(10)后连接有所述第一丝杆(2),所述第一丝杆(2)靠近上端的外周面螺纹连接有第一丝杆螺母(17),所述第二丝杆(3)同轴连接于所述第一丝杆(2)的外侧且上端连接于所述第一丝杆螺母(17)的下端,所述第二丝杆(3)靠近上端的外周面螺纹连接有第二丝杆螺母(18),所述丝杆套筒(4)同轴连接于所述第二丝杆(3)的外侧且上端连接于所述第二丝杆螺母(18)的下端,所述第一丝杆(2)的下端套设有第一卡环(19),所述第一卡环(19)的外周面抵接于所述第二丝杆(3)的内壁,所述第二丝杆(3)的下端套设有第二卡环(20),所述第二卡环(20)的外周面抵接于所述丝杆套筒(4)的内壁,所述丝杆套筒(4)的下端插接于所述底座(3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3D打印机的升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32)的上侧设置有第一套筒(6)、第二套筒(7)、第三套筒(8)和第四套筒(9),所述第一套筒(6)、第二套筒(7)、第三套筒(8)、第四套筒(9)的上下端均开口,所述第二套筒(7)、第三套筒(8)、第四套筒(9)沿所述第一套筒(6)的中心向外的方向依次同轴间隔设置,所述第一套筒(6)的上端连接于所述第一顶板(10)的下侧,所述第二套筒(7)、第三套筒(8)、第四套筒(9)的上端分别套设有第二顶板(11)、第三顶板(12)、第四顶板(13),所述第二顶板(11)套设于所述第一套筒(6)且上端面抵接于所述第一顶板(10)的下侧,所述第三顶板(12)套设于所述第二套筒(7)且上端面抵接于所述第二顶板(11)的下端面,所述第四顶板(13)套设于所述第三套筒(8)且上端面抵接于所述第三顶板(12)的下端面,所述第一套筒(6)、第二套筒(7)、第三套筒(8)靠近下端的外周面分别套设有第一卡板(14)、第二卡板(15)、第三卡板(16),所述第一卡板(14)的外周面抵接于所述第二套筒(7)的内壁,所述第二卡板(15)的外周面抵接于所述第三套筒(8)的内壁,所述第三卡板(16)的外周面抵接于所述第四套筒(9)的内壁,所述第四套筒(9)的下端连接于所述底座(32)的上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用于3D打印机的升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顶板(11)、第三顶板(12)、第四顶板(13)的内壁竖直方向上均开设有滑槽(28),所述第一套筒(6)、第二套筒(7)、第三套筒(8)的外周面沿竖直方向均连接有套筒键(29),所述第一套筒(6)上的套筒键(29)滑动连接于所述第二顶板(11)的滑槽(28)内,所述第二套筒(7)上的套筒键(29)滑动连接于所述第三顶板(12)的滑槽(28)内,所述第三套筒(8)上的套筒键(29)滑动连接于所述第四顶板(13)的滑槽(28)内。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3D打印机的升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丝杆螺母(17)和第二丝杆(3)的外周面均开设有键槽(21),所述第二丝杆螺母(18)和丝杆套筒(4)的外周面均开设有键槽(21),所述键槽(21)内设置有连接键(22),所述第一丝杆螺母(17)通过连接键(22)与所述第二丝杆(3)相连接,所述第二丝杆螺母(18)通过连接键(22)与所述丝杆套筒(4)相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用于3D打印机的升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丝杆螺母(17)和第二丝杆(3)的外周面安装有第一螺母盖(23),所述第二丝杆螺母(18)和丝杆套筒(4)的外周面安装有第二螺母盖(24),所述第一螺母盖(23)的下端面抵接于所述第二丝杆螺母(18)的上端面。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3D打印机的升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顶部套筒(5)的外周面开设有安装槽(25)。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3D打印机的升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顶部套筒(5)的上端开口,所述顶部套筒(5)的开口端连接有安装板(26),所述安装板(26)的上表面开设有多个安装孔(27)。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3D打印机的升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丝杆(2)靠近下端的外周面开设有第一环形槽(30),所述第一卡环(19)套设于所述第一环形槽(30),所述第二丝杆(3)靠近下端的外周面开设有第二环形槽(31),所述第二卡环(20)套...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3d打印机的升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装置包括底座(32)、第一电机(1)、第一丝杆(2)、第二丝杆(3)、丝杆套筒(4)、第一顶板(10),所述第一顶板(10)水平布置,所述第一顶板(10)的上侧连接有用于与3d打印机配合连接的顶部套筒(5),所述第一电机(1)安装于所述第一顶板(10)的上侧且位于所述顶部套筒(5)内,所述第一电机(1)的输出轴穿过所述第一顶板(10)后连接有所述第一丝杆(2),所述第一丝杆(2)靠近上端的外周面螺纹连接有第一丝杆螺母(17),所述第二丝杆(3)同轴连接于所述第一丝杆(2)的外侧且上端连接于所述第一丝杆螺母(17)的下端,所述第二丝杆(3)靠近上端的外周面螺纹连接有第二丝杆螺母(18),所述丝杆套筒(4)同轴连接于所述第二丝杆(3)的外侧且上端连接于所述第二丝杆螺母(18)的下端,所述第一丝杆(2)的下端套设有第一卡环(19),所述第一卡环(19)的外周面抵接于所述第二丝杆(3)的内壁,所述第二丝杆(3)的下端套设有第二卡环(20),所述第二卡环(20)的外周面抵接于所述丝杆套筒(4)的内壁,所述丝杆套筒(4)的下端插接于所述底座(3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3d打印机的升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32)的上侧设置有第一套筒(6)、第二套筒(7)、第三套筒(8)和第四套筒(9),所述第一套筒(6)、第二套筒(7)、第三套筒(8)、第四套筒(9)的上下端均开口,所述第二套筒(7)、第三套筒(8)、第四套筒(9)沿所述第一套筒(6)的中心向外的方向依次同轴间隔设置,所述第一套筒(6)的上端连接于所述第一顶板(10)的下侧,所述第二套筒(7)、第三套筒(8)、第四套筒(9)的上端分别套设有第二顶板(11)、第三顶板(12)、第四顶板(13),所述第二顶板(11)套设于所述第一套筒(6)且上端面抵接于所述第一顶板(10)的下侧,所述第三顶板(12)套设于所述第二套筒(7)且上端面抵接于所述第二顶板(11)的下端面,所述第四顶板(13)套设于所述第三套筒(8)且上端面抵接于所述第三顶板(12)的下端面,所述第一套筒(6)、第二套筒(7)、第三套筒(8)靠近下端的外周面分别套设有第一卡板(14)、第二卡板(15)、第三卡板(16),所述第一卡板(14)的外周面抵接于所述第二套筒(7)的内壁,所述第二卡板(15)的外周面抵接于所述第三套筒(8)的内壁,所述第三卡板(16)的外周面抵接于所述第四套筒(9)的内壁,所述第四套筒(9)的下端连接于所述底座(32)的上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用于3d打印机的升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顶板(11)、第三顶板(12)、第四顶板(13)的内壁竖直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尹海斌蔡永权刘健王安政刘北沈小华
申请(专利权)人:武汉理工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