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一种工作面漏风检测示踪检测风源装置及使用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_技高网

一种工作面漏风检测示踪检测风源装置及使用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40141635 阅读:8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1-23 23:42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工作面漏风检测示踪检测风源装置,包括承载机架、排气口、计量泵、送风风机、作业机架、储气罐、混合罐、分流管、驱动电路,混合罐、储气罐位于承载机架内,每个储气罐均通过计量泵与混合罐连通,混合罐另通过导流管与分流管连通,每条分流管均通过导流管与若干排气口连通,排气口、送风风机均与作业机架连接,驱动电路与承载机架外侧面连接。其示踪方法包括系统配置,系统预设及示踪作业等三个步骤。本发明专利技术可根据不同类型巷道通风作业需要,精确配置相应的示踪气体供给量,有效提高示踪气体后续检测和计算比对作业的便捷性,从而有效提高巷道通过示踪气体进行漏风检测作业的工作效率和精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工作面漏风检测示踪检测风源装置及使用,属矿井通风及安全检测设备。


技术介绍

1、当前目前在进行巷道漏风检测中,主要是通过利用诸如氟仿、二氧化氯、过氧乙酰硝酸酯、氮氧化物、二氧化硫、氡、汞、sf6等气体,然后利用气体释放机构将示踪气体在巷道上风口位置混入到巷道的空气中,使示踪气体随巷道气体运行并再由后续设备检测巷道内示踪气体分布位置、含量等参数从而判断巷道漏风情况,在实际的使用中,当前所使用的示踪气体风源设备虽然一定程度可以满足示踪气体释放的需要,但一方面往往均在同一次检测中,仅能使用特定一种的示踪气体进行操作,同时也无法根据巷道通风环境精确调整混合到巷道内的示踪气体的释放量、释放的时间节点、示踪气体释放的流量、压力及排放方向,因此造成了当前示踪气体源排放的示踪气体环境适应性相对较弱,并极易因巷道环境等因素影响而导致示踪气体倍巷道环境干扰而导致后续无法进行准确的检测识别,从而严重影响了利用示踪气体进行巷道漏风检测作业精度和效率,同时也增加了检测作业的难度。

2、因此,基于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缺陷,对现有的问题予以研究改良,提供了一种工作面漏风检测示踪检测风源装置,旨在通过该集气设备,解决一些现存的装备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上的不足,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工作面漏风检测示踪检测风源装置,该专利技术集成化和模块化程度高,可有效满足多种不同巷道空间结构配套使用的需要,设备在运行中,可根据不同类型巷道通风作业需要,精确配置相应的示踪气体供给量,有效提高示踪气体与巷道环境间的兼容性,同时提高示踪气体后续检测和计算比对作业的便捷性,从而有效提高巷道通过示踪气体进行漏风检测作业的工作效率和精度。

2、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专利技术是通过如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

3、一种工作面漏风检测示踪检测风源装置,包括承载机架、排气口、计量泵、送风风机、作业机架、储气罐、混合罐、流量传感器、压力传感器、分流管、控制阀、驱动电路,承载机架为轴向截面呈矩形的框架结构,混合罐位于承载机架内并与承载机架同轴分布,储气罐至少两个,嵌于作业机架内并环绕混合罐均布,储气罐间相互并联,同时每个储气罐均通过导流管与一个计量泵连通,并通过计量泵与混合罐连通,混合罐另通过导流管与分流管连通,分流管至少一条,与承载机架外侧面连接,且每条分流管均通过导流管与若干排气口连通,排气口若干,各排气口间并联并分别与作业机架连接,同时各排气口通过作业机架与巷道壁连接,控制阀若干,且导流管通过控制阀分别与排气口、计量泵、储气罐、混合罐间连通,同时流量传感器、压力传感器若干,其中计量泵的输出端及每个排气口处均设一个流量传感器和一个压力传感器,储气罐、混合罐内均设一个压力传感器,送风风机与作业机架连接,位于各排气口前方,且送风风机轴线与水平面平行分布,并与各排气口轴线相交,驱动电路与承载机架外侧面连接,并分别与计量泵、送风风机、作业机架、流量传感器、压力传感器、控制阀电气连接。

4、进一步的,所述作业机架包括承载框架、翻转机构、导向臂、转台机构、定位锚索、倾角传感器,其中所述承载框架为横断面呈圆弧形的槽状框架结构,所述承载框架外侧面通过若干定位锚索与巷道壁连接,且承载框架与巷道同轴分布,所述承载框架后端面的内侧面设至少三个环绕其轴线均布的排气口,且排气口通过转台机构与承载框架内侧面铰接,所述承载框架前端面的内侧面与送风风机连接,且送风风机与承载框架同轴分布,所述导向臂为轴向截面呈矩形、梯形中任意一种的框架结构,所述导向臂若干,各导向臂后端面通过翻转机构与承载框架内侧面铰接,且各导向臂环绕承载框架轴线均布,同时各导向臂轴线与承载框架轴线呈0°—60°夹角,同时各导向臂分别位于和承载框架后端面处相邻两排气口之间位置,所述导向臂长度为承载框架长度的30%—70%,且导向臂前端面位于承载框架内,并与承载框架前端面间间距不小于承载框架长度的10%,所述导向臂前端面设一个与其同轴分布的排气口,其外侧面通过转台机构与至少一个排气口铰接,所述排气口间相互并联,各排气口分别通过柔性导管与分流管连通,所述导向臂及各排气口外表面均设一个倾角传感器,所述翻转机构、转台机构及倾角传感器均与驱动电路电气连接。

5、进一步的,所述导向臂为至少两级伸缩柱结构,同时各导向臂间通过弹性连接带相互连接,其所述弹性连接带下板面位于承载框架后端面位置连接的排气口轴线上方。

6、进一步的,所述承载框架包括承载托板、滑块、连接滑槽、连接铰链,所述承载托板若干,各承载托盘均为横断面呈矩形、“h”字形及“凵”字形板状结构中的任意一种,且其板面均为格栅板结构,所述承载托板若干,相邻两承载托板间通过至少三个沿其轴线方向均布的连接铰链铰接,且相邻两承载托板轴线品行分布,其板面呈0°—120°夹角,所述承载托板上端面设1-2条与其轴线平行分布的连接滑槽,同时每条连接滑槽均与1—4个滑块滑动连接,所述滑块上设于承载托板板面呈60°—90°的定位锚孔,且滑块通过定位锚孔与定位锚索连接。

7、进一步的,所述混合罐包括罐体、气体传感器、超声波振荡器、增压泵、节流阀、温湿度传感器,其中所述罐体为闭合腔体结构,其上端面设若干进气口,下端面设一个导气口,所述进气口通过节流阀与和计量泵连通的导流管连接,且每个进气口均与通过计量泵与一个储气罐连通,所述导气口通过导流管与增压泵连通,所述增压泵另通过导流管与节流阀连通,且增压泵通过节流阀与分流管连通,所述超声波振荡器至少一个,嵌于罐体内并与罐体间同轴分布,所述气体传感器至少三个,嵌于罐体罐壁内侧面内环绕罐体轴线均布,所述温湿度传感器共两个,位于罐体内并分别与罐体顶部及底部连接,并与罐体同轴分布,所述气体传感器、超声波振荡器、增压泵、节流阀、温湿度传感器均分别与驱动电路电气连接。

8、进一步的,所述混合罐另设湿度调节机构,所述湿度调节机构包括蓄水罐、超声波雾化器、柔性连接管、驱动风机,其中所述蓄水罐位于混合罐的罐体外,并与承载机架连接,所述超声波雾化器位于蓄水罐内并与蓄水罐底部连接,所述蓄水罐顶部设一个加水口和一个出气口,其中出气口通过柔性连接管与混合罐罐体的其中一个进气口连通,所述驱动风机嵌于蓄水罐内并与出气口间同轴分布,所述超声波雾化器、驱动风机均与驱动电路间电气连接。

9、进一步的,所述驱动电路为以可编程控制器为基础的电路系统,同时驱动电路另设多路稳压电源电路、串口通讯电路及无线通讯电路。

10、一种工作面漏风检测示踪检测风源装置的示踪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1、s1,系统配置,首先在巷道的上风口位置设置承载机架,同时沿巷道轴线方向设置作业机架,同时安装装配各排气口、计量泵、送风风机、储气罐、混合罐、流量传感器、压力传感器、分流管、控制阀和驱动电路,最后将驱动与外部的控制系统间建立数据连接,同时向各储气罐分别灌注示踪气体;

12、s2,系统预设,完成s1步骤后,首先采集巷道当前通风的风量、风速及气流方向,然后根据采集的数据有驱动电路设置示踪气体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工作面漏风检测示踪检测风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工作面漏风检测示踪检测风源装置包括承载机架、排气口、计量泵、送风风机、作业机架、储气罐、混合罐、流量传感器、压力传感器、分流管、控制阀、驱动电路,所述承载机架为轴向截面呈矩形的框架结构,所述混合罐位于承载机架内并与承载机架同轴分布,所述储气罐至少两个,嵌于作业机架内并环绕混合罐均布,所述储气罐间相互并联,同时每个储气罐均通过导流管与一个计量泵连通,并通过计量泵与混合罐连通,所述混合罐另通过导流管与分流管连通,所述分流管至少一条,与承载机架外侧面连接,且每条分流管均通过导流管与若干排气口连通,所述排气口若干,各排气口间并联并分别与作业机架连接,同时各排气口通过作业机架与巷道壁连接,所述控制阀若干,且导流管通过控制阀分别与排气口、计量泵、储气罐、混合罐间连通,同时所述流量传感器、压力传感器若干,其中计量泵的输出端及每个排气口处均设一个流量传感器和一个压力传感器,所述储气罐、混合罐内均设一个压力传感器,所述送风风机与作业机架连接,位于各排气口前方,且送风风机轴线与水平面平行分布,并与各排气口轴线相交,所述驱动电路与承载机架外侧面连接,并分别与计量泵、送风风机、作业机架、流量传感器、压力传感器、控制阀电气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工作面漏风检测示踪检测风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作业机架包括承载框架、翻转机构、导向臂、转台机构、定位锚索、倾角传感器,其中所述承载框架为横断面呈圆弧形的槽状框架结构,所述承载框架外侧面通过若干定位锚索与巷道壁连接,且承载框架与巷道同轴分布,所述承载框架后端面的内侧面设至少三个环绕其轴线均布的排气口,且排气口通过转台机构与承载框架内侧面铰接,所述承载框架前端面的内侧面与送风风机连接,且送风风机与承载框架同轴分布,所述导向臂为轴向截面呈矩形、梯形中任意一种的框架结构,所述导向臂若干,各导向臂后端面通过翻转机构与承载框架内侧面铰接,且各导向臂环绕承载框架轴线均布,同时各导向臂轴线与承载框架轴线呈0°—60°夹角,同时各导向臂分别位于和承载框架后端面处相邻两排气口之间位置,所述导向臂长度为承载框架长度的30%—70%,且导向臂前端面位于承载框架内,并与承载框架前端面间间距不小于承载框架长度的10%,所述导向臂前端面设一个与其同轴分布的排气口,其外侧面通过转台机构与至少一个排气口铰接,所述排气口间相互并联,各排气口分别通过柔性导管与分流管连通,所述导向臂及各排气口外表面均设一个倾角传感器,所述翻转机构、转台机构及倾角传感器均与驱动电路电气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工作面漏风检测示踪检测风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臂为至少两级伸缩柱结构,同时各导向臂间通过弹性连接带相互连接,其所述弹性连接带下板面位于承载框架后端面位置连接的排气口轴线上方。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工作面漏风检测示踪检测风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框架包括承载托板、滑块、连接滑槽、连接铰链,所述承载托板若干,各承载托盘均为横断面呈矩形、“H”字形及“凵”字形板状结构中的任意一种,且其板面均为格栅板结构,所述承载托板若干,相邻两承载托板间通过至少三个沿其轴线方向均布的连接铰链铰接,且相邻两承载托板轴线品行分布,其板面呈0°—120°夹角,所述承载托板上端面设1-2条与其轴线平行分布的连接滑槽,同时每条连接滑槽均与1—4个滑块滑动连接,所述滑块上设于承载托板板面呈60°—90°的定位锚孔,且滑块通过定位锚孔与定位锚索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工作面漏风检测示踪检测风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合罐包括罐体、气体传感器、超声波振荡器、增压泵、节流阀、温湿度传感器,其中所述罐体为闭合腔体结构,其上端面设若干进气口,下端面设一个导气口,所述进气口通过节流阀与和计量泵连通的导流管连接,且每个进气口均与通过计量泵与一个储气罐连通,所述导气口通过导流管与增压泵连通,所述增压泵另通过导流管与节流阀连通,且增压泵通过节流阀与分流管连通,所述超声波振荡器至少一个,嵌于罐体内并与罐体间同轴分布,所述气体传感器至少三个,嵌于罐体罐壁内侧面内环绕罐体轴线均布,所述温湿度传感器共两个,位于罐体内并分别与罐体顶部及底部连接,并与罐体同轴分布,所述气体传感器、超声波振荡器、增压泵、节流阀、温湿度传感器均分别与驱动电路电气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或5所述的一种工作面漏风检测示踪检测风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合罐另设湿度调节机构,所述湿度调节机构包括蓄水罐、超声波雾化器、柔性连接管、驱动风机,其中所述蓄水罐位于混合罐的罐体外,并与承载机架连接,所述超声波雾化器位于蓄水罐内并与蓄水罐底部连接,所述蓄水罐顶部设一个加水口和一个出气口...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工作面漏风检测示踪检测风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工作面漏风检测示踪检测风源装置包括承载机架、排气口、计量泵、送风风机、作业机架、储气罐、混合罐、流量传感器、压力传感器、分流管、控制阀、驱动电路,所述承载机架为轴向截面呈矩形的框架结构,所述混合罐位于承载机架内并与承载机架同轴分布,所述储气罐至少两个,嵌于作业机架内并环绕混合罐均布,所述储气罐间相互并联,同时每个储气罐均通过导流管与一个计量泵连通,并通过计量泵与混合罐连通,所述混合罐另通过导流管与分流管连通,所述分流管至少一条,与承载机架外侧面连接,且每条分流管均通过导流管与若干排气口连通,所述排气口若干,各排气口间并联并分别与作业机架连接,同时各排气口通过作业机架与巷道壁连接,所述控制阀若干,且导流管通过控制阀分别与排气口、计量泵、储气罐、混合罐间连通,同时所述流量传感器、压力传感器若干,其中计量泵的输出端及每个排气口处均设一个流量传感器和一个压力传感器,所述储气罐、混合罐内均设一个压力传感器,所述送风风机与作业机架连接,位于各排气口前方,且送风风机轴线与水平面平行分布,并与各排气口轴线相交,所述驱动电路与承载机架外侧面连接,并分别与计量泵、送风风机、作业机架、流量传感器、压力传感器、控制阀电气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工作面漏风检测示踪检测风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作业机架包括承载框架、翻转机构、导向臂、转台机构、定位锚索、倾角传感器,其中所述承载框架为横断面呈圆弧形的槽状框架结构,所述承载框架外侧面通过若干定位锚索与巷道壁连接,且承载框架与巷道同轴分布,所述承载框架后端面的内侧面设至少三个环绕其轴线均布的排气口,且排气口通过转台机构与承载框架内侧面铰接,所述承载框架前端面的内侧面与送风风机连接,且送风风机与承载框架同轴分布,所述导向臂为轴向截面呈矩形、梯形中任意一种的框架结构,所述导向臂若干,各导向臂后端面通过翻转机构与承载框架内侧面铰接,且各导向臂环绕承载框架轴线均布,同时各导向臂轴线与承载框架轴线呈0°—60°夹角,同时各导向臂分别位于和承载框架后端面处相邻两排气口之间位置,所述导向臂长度为承载框架长度的30%—70%,且导向臂前端面位于承载框架内,并与承载框架前端面间间距不小于承载框架长度的10%,所述导向臂前端面设一个与其同轴分布的排气口,其外侧面通过转台机构与至少一个排气口铰接,所述排气口间相互并联,各排气口分别通过柔性导管与分流管连通,所述导向臂及各排气口外表面均设一个倾角传感器,所述翻转机构、转台机构及倾角传感器均与驱动电路电气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工作面漏风检测示踪检测风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臂为至少两级伸缩柱结构,同时各导向臂间通过弹性连接带相互连接,其所述弹性连接带下板面位于承载框架后端面位置连接的排气口轴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晁江坤褚廷湘沈玲潘荣锟韩学锋
申请(专利权)人:河南理工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