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一种适用于多种交通方式条件下的大型客运站立体构造制造技术_技高网

一种适用于多种交通方式条件下的大型客运站立体构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0141549 阅读:7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1-23 23:41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适用于多种交通方式条件下的大型客运站立体构造,通过在高铁车场和市域车场整体的上方设置高架候车室,高架候车室两端具有高架市政道路和进站口,以及连通高架候车室的地面层的侧式站房,能够实现旅客进入高架候车室,再从高架候车室进入对应旅客站台进行乘车,旅客乘车路径短;通过第二通道出站后进入地下市政通廊,然后在立体换乘大厅去往对应的换乘工具处,采用上进下出的旅客流线,使得旅客进出站流线无交叉干扰、换乘步行距离短,各种交通方式之间换乘方便;且地面市政道路、地下市政道路和高架市政道路的设置使得车辆间交叉干扰小;且车辆和行人间交叉干扰小、能够减少占地面积,客运站不会对城市两侧造成切割。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多种交通方式的大型客运站结构,特别是一种适用于多种交通方式条件下的大型客运站立体构造


技术介绍

1、大城市和特大城市人口密集,交通需求量大,往往需要把国铁、市域铁路、地铁、公交、网约车、出租车、私家车等多种交通方式集中在一起形成大型客运站,最大限度满足客流集散需要。大型铁路客运站是各种交通方式的核心,其他交通方式需要围绕铁路客运站开展布局,形成城市的交通中心,以实现安全、便捷、快速换乘,最大限度满足旅客出行需要。

2、而大型客运站一般也处于城市中心地带,土地资源宝贵,用地紧张,再叠加其他交通方式,用地需要数量大,现有方案往往从工程投资出发,各种交通方式位于地面,采用一种平面分布的布局,实现各种交通方式之间的换乘。具体的,高铁车场和市域车场平层相邻布置,在同一平面邻靠市域车场依次布局侧式站房、市政道路、公交停车场、社会车辆停车场、长途车辆停车场;设置进站天桥跨高铁车场和市域车场,满足旅客进站需要;设置出站地道下穿高铁车场和市域车场,满足旅客出站需要。

3、现有方案各种交通方式位于地面,占用土地面积大,造成了对城市的切割;车辆间以及车辆和行人间交叉干扰大,存在旅客进出站流线交叉干扰大、到站离站汽车交叉干扰大,存在各种安全隐患;旅客换乘步行距离长,各种交通方式之间换乘不便。因此,如何构建大型客运站立体交通体系,实现安全、便捷、快速换乘的目标,是极其重要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大型客运站存在占地面积大、对城市的切割、车辆间以及车辆和行人间交叉干扰大、旅客进出站流线交叉干扰大、到站离站汽车交叉干扰大、旅客换乘步行距离长、各种交通方式之间换乘不便的问题,提供一种适用于多种交通方式条件下的大型客运站立体构造。

2、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3、一种适用于多种交通方式条件下的大型客运站立体构造,包括位于地面层的高铁车场、市域车场、侧式站房、地面市政道路和公交停车场,包括位于地下一层的社会车辆停车场、地下市政通廊和地下市政道路,包括位于地下二层的地铁一线,以及包括位于地上一层的高架候车室和高架市政道路;

4、高铁车场和市域车场临靠且等高布置,高铁车场和市域车场均具有正线、到发线和旅客站台;高铁车场和市域车场整体的两侧外设有侧式站房,侧式站房具有进站口,侧式站房远离高铁车场、市域车场的一侧设有地面市政道路,高铁车场和市域车场整体的上方设有高架候车室,高架候车室两端位于高铁车场和市域车场整体的两侧,高架候车室两端连通两侧的侧式站房,高架候车室两端具有高架市政道路,高架候车室两端具有进站口,高架市政道路位于地面市政道路上方并与地面市政道路连通,高架候车室具有通往对应旅客站台的第一通道;

5、高铁车场和市域车场整体的下方设有地下市政通廊,旅客站台具有通往地下市政通廊的对应第二通道,第二通道与地下市政通廊的连通处具有出站口,地下市政通廊的两端位于高铁车场和市域车场整体的两侧,地下市政通廊的两端外具有地下市政道路,地下市政道路位于地面市政道路下方并与地面市政道路连通;

6、客运站至少一侧还设有至少一个社会车辆停车场和至少一个公交停车场,地铁一线具有地铁车站;地下市政通廊的两端分别连通有一个立体换乘大厅,立体换乘大厅连通地下一层和地面层,立体换乘大厅连通社会车辆停车场、公交停车场、地铁车站和侧式站房。

7、本方案中,旅客能够从对应侧的地面市政道路乘车进入对应侧的高架市政道路,进而从高架候车室对应端的进站口进入高架候车室,旅客也能够从对应侧的地面市政道路到对应侧的侧式站房,从侧式站房的进站口进入高架候车室对应端,旅客进入高架候车室后,能够直接通过对应第一通道进入高铁车场或市域车场的对应旅客站台,且高铁车场或市域车场下车的旅客能够通过对应第一通道进入高架候车室,以实现高铁车场或市域车场的换乘,第一通道不只是一条通道,而是涉及高架候车室进入旅客站台和旅客站台进入高架候车室的便捷换乘通道。

8、本方案中,旅客在高铁车场或市域车场的旅客站台下车后,能够直接通过对应的第二通道的出站口进入地下一层的地下市政通廊,通过地下市政通廊能够到达两端的立体换乘大厅,在立体换乘大厅能够选择去公交停车场、社会车辆停车场、地铁车站和侧式站房。社会车辆能够通过对应侧的地面市政道路进入地下市政道路,然后接了出站旅客后,能够从地下市政道路另一端驶出至地面市政道路,然后离开。

9、本方案,通过在高铁车场和市域车场整体的上方设置高架候车室,高架候车室两端具有高架市政道路和进站口,以及连通高架候车室的地面层的侧式站房,能够实现旅客进入高架候车室,再从高架候车室进入对应旅客站台进行乘车,旅客乘车路径短;通过第二通道出站后进入地下市政通廊,然后在立体换乘大厅去往对应的换乘工具处,采用上进下出的旅客流线,使得旅客进出站流线无交叉干扰、旅客换乘步行距离短,各种交通方式之间换乘方便;且地面市政道路、地下市政道路和高架市政道路的设置使得车辆间交叉干扰小,到站离站汽车交叉干扰小;且车辆和行人间交叉干扰小;因为分层设计,使得地面层所需面积更小,能够减少占地面积;且地下市政通廊作为开放空间,连通客运站两侧,使得客运站不会对城市两侧造成切割。

10、优选的,高架市政道路位于地面市政道路的侧上方并向靠近高架候车室的一侧设置;

11、在竖向上,高架市政道路的水平投影与地面市政道路呈等腰梯形设置或类等腰梯形设置。

12、上述高架市政道路的设置能够有利于利用地上一层空间,进而减少对地面层空间的占用。

13、优选的,社会车辆停车场和地铁车站均位于客运站两侧车场与地下市政道路之间,立体换乘大厅位于客运站两侧车场与地面市政道路之间;能够减小车辆和行人间的交叉干扰,减小旅客换乘步行距离,使得换乘更加方便。客运站两侧车场是指市域车场或高铁车场。

14、优选的,地铁车站和社会车辆停车场位于地下市政通廊的两侧;减小旅客换乘步行距离,使得换乘更加方便。

15、优选的,地铁一线沿地下市政通廊的长度方向设置,地铁一线位于地下二层,位于地下市政通廊下方的一层,减小两者干扰,结构更加安全。

16、优选的,还包括地下三层,地下三层设有地铁二线,地铁二线位于客运站一侧车场与地面市政道路之间,地铁二线和地铁一线共用同一个地铁车站,地铁车站连通地下一层、地下二层和地下三层,并设地铁通道与立体换乘大厅连通,使得换乘更加方便。

17、优选的,市域车场和高铁车场的相邻到发线之间设置一个旅客站台,位于市域车场和高铁车场整体两侧最外侧的到发线的外侧设有旅客站台;能够方便旅客乘降和换乘。

18、优选的,高架候车室位于所有旅客站台的正上方,地下市政通廊位于所有旅客站台的正下方,能够减小占地面积,且减小旅客行走距离。

19、优选的,公交停车场设于客运站两侧地面市政道路的外侧。

20、公交车车流量大、客流量较少且占地较宽,将公交停车场设于客运站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适用于多种交通方式条件下的大型客运站立体构造,其特征在于,包括位于地面层的高铁车场(1)、市域车场(2)、侧式站房(7)、地面市政道路(120)和公交停车场(13),包括位于地下一层的社会车辆停车场(5)、地下市政通廊(6)和地下市政道路(122),包括位于地下二层的地铁一线(4),以及包括位于地上一层的高架候车室(8)和高架市政道路(12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用于多种交通方式条件下的大型客运站立体构造,其特征在于,高架市政道路(121)位于地面市政道路(120)的侧上方并向靠近高架候车室(8)的一侧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用于多种交通方式条件下的大型客运站立体构造,其特征在于,社会车辆停车场(5)和地铁车站(43)均位于客运站两侧车场与地下市政道路(122)之间,立体换乘大厅位于客运站两侧车场与地面市政道路(120)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适用于多种交通方式条件下的大型客运站立体构造,其特征在于,地铁车站(43)和社会车辆停车场(5)位于地下市政通廊(6)的两侧。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用于多种交通方式条件下的大型客运站立体构造,其特征在于,地铁一线(4)沿地下市政通廊(6)的长度方向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适用于多种交通方式条件下的大型客运站立体构造,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地下三层,地下三层设有地铁二线(3),地铁二线(3)位于客运站一侧车场与地面市政道路(120)之间,地铁二线(3)和地铁一线(4)共用同一个地铁车站(43),地铁车站(43)连通地下一层、地下二层和地下三层,并设地铁通道与立体换乘大厅连通。

7.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所述的适用于多种交通方式条件下的大型客运站立体构造,其特征在于,市域车场(2)和高铁车场(1)的相邻到发线(102)之间设置一个旅客站台(11),位于市域车场(2)和高铁车场(1)整体两侧最外侧的到发线(102)的外侧设有旅客站台(11)。

8.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所述的适用于多种交通方式条件下的大型客运站立体构造,其特征在于,高架候车室(8)位于所有旅客站台(11)的正上方,地下市政通廊(6)位于所有旅客站台(11)的正下方。

9.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所述的适用于多种交通方式条件下的大型客运站立体构造,其特征在于,公交停车场(13)设于客运站两侧地面市政道路(120)的外侧。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适用于多种交通方式条件下的大型客运站立体构造,其特征在于,地面层设有两个公交停车场(13),两个公交停车场(13)对角设置。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适用于多种交通方式条件下的大型客运站立体构造,其特征在于,包括位于地面层的高铁车场(1)、市域车场(2)、侧式站房(7)、地面市政道路(120)和公交停车场(13),包括位于地下一层的社会车辆停车场(5)、地下市政通廊(6)和地下市政道路(122),包括位于地下二层的地铁一线(4),以及包括位于地上一层的高架候车室(8)和高架市政道路(12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用于多种交通方式条件下的大型客运站立体构造,其特征在于,高架市政道路(121)位于地面市政道路(120)的侧上方并向靠近高架候车室(8)的一侧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用于多种交通方式条件下的大型客运站立体构造,其特征在于,社会车辆停车场(5)和地铁车站(43)均位于客运站两侧车场与地下市政道路(122)之间,立体换乘大厅位于客运站两侧车场与地面市政道路(120)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适用于多种交通方式条件下的大型客运站立体构造,其特征在于,地铁车站(43)和社会车辆停车场(5)位于地下市政通廊(6)的两侧。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用于多种交通方式条件下的大型客运站立体构造,其特征在于,地铁一线(4)沿地下市政通廊(6)的长度方向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蔡胜全陈阳蒋朝阳周覃龙张红伟李隆云夏成建陈刚张家发张鲲陈嘉韩长生高国隆袁涛李传勇
申请(专利权)人: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