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应用于蔬菜自动化生产线的,特别涉及智能转料线。
技术介绍
1、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自动化生产技术逐渐融入各行各业,例如将自动化技术应用到农业生产的领域,通过自动化设备对种子、菜苗、成品进行流程化种植管理,通过设备实时检测菜品生长情况,可大大增加蔬菜的产能以及能提高蔬菜的品质,能有效防止虫害且能较好的解决由于天气等因素造成的蔬菜产能和品质下降,不同的生长状态有不同的种植区域,在发芽阶段,会将若干种植杯紧密放置在尺寸较小的育苗盘,充分利用空间,也可统一进行浇水,当菜品生长到一定大小的时候,需要将种植杯转移到尺寸较大的育苗盘,即从育苗一期转移至育苗二期,从而避免生长过程中相互挤压导致蔬菜品质下降。然而现有的转料线大多为单一上料,单个机械手对单个空盘进行上料,由于机械手上料的时间较久,显然增加了下一个设备工位的等待时间,不利于提高工作效率。如配置两条单独的输送线进行独立上料,显然增加了设备成本,耗能较大,同时占据大量的场地面积,不利于活动的施展,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结构紧凑、成本低、耗能低、实现不间断上料的智能转料线。
技术实现思路
1、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结构紧凑、成本低、耗能低、实现不间断上料的智能转料线。
2、本专利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本专利技术包括下料输送线和双层输送线,所述双层输送线包括空盘输送线和位于所述空盘输送线下方的分流输送线,所述双层输送线的末端设置有第一升降输送线,所述分流输送线首端的一侧和末端的一侧均设置
3、由上述方案可见,所述空盘输送线通过单边输送线进行育苗盘的输入,所述第一升降输送线将所述空盘输送线的育苗盘转运至所述分流输送线,所述分流输送线进行双边分流,所述第二升降输送线将育苗盘转运至所述上料输送线,所述上料输送线作为育苗盘的上料区,完成物料的上料后,所述上料输送线将育苗盘转运至所述下料输送线,从而实现育苗盘的下料。所述智能转料线采用单边汇入、双层输送、双边分流、单边汇出的方式,保证整体结构紧凑、减少设备的成本低、实现不间断上料、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
4、一个优选方案是,所述分流输送线首端内侧的下方和末端内侧的下方均设置有第一升降组件,所述第一升降组件的动作端均设置有转运输送线,所述转运输送线的输送方向垂直于所述分流输送线的输送方向,所述转运输送线的输送方向与所述第二升降输送线的输送方向一致。
5、一个优选方案是,所述分流输送线的输送方向和所述第一升降输送线的输送方向一致,所述空盘输送线与所述分流输送线的输送方向相反,所述下料输送线的输送方向与所述上料输送线的输送方向相反,所述第二升降输送线的输送方向与所述上料输送线的输送方向一致,所述分流输送线、所述第二升降输送线、所述上料输送线对接配合,形成口字形。
6、一个优选方案是,所述空盘输送线首端的上方设置有上料组件,所述上料组件包括安装架,所述安装架的前后两端均设置有第一驱动气缸,两组沿水平方向驱动的所述第一驱动气缸对立设置,所述第一驱动气缸的动作端设置有托块,所述安装架的左端设置有挡块,所述安装架的右端与外部输送线对接配合。
7、一个优选方案是,所述下料输送线设置在所述空盘输送线的上方,所述下料输送线的输送方向垂直于所述空盘输送线的输送方向。
8、一个优选方案是,所述下料输送线、所述空盘输送线、所述分流输送线、所述第一升降输送线、所述第二升降输送线、所述上料输送线、所述下料输送线均为滚筒输送线。
9、一个优选方案是,所述第一升降输送线和所述第二升降输送线均包括第二升降组件,所述上料输送线均包括第三升降组件,所述第三升降组件的动作端设置有顶升块,所述第一升降组件、所述第二升降组件、所述第三升降组件均包括沿竖直方向驱动的第二驱动气缸,所述第二驱动气缸的动作端设置有顶升架,对应的顶升块、对应的所述转运输送线、对应的滚筒输送线分别设置在所述顶升架的动作端。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技术保护点】
1.智能转料线,其特征在于:它包括下料输送线(1)和双层输送线,所述双层输送线包括空盘输送线(2)和位于所述空盘输送线(2)下方的分流输送线(3),所述双层输送线的末端设置有第一升降输送线(4),所述分流输送线(3)首端的一侧和末端的一侧均设置有第二升降输送线(5),所述第二升降输送线(5)的输出端设置有上料输送线(6),两组所述上料输送线(6)分别设置在所述下料输送线(1)首端的左右两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转料线,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流输送线(3)首端内侧的下方和末端内侧的下方均设置有第一升降组件,所述第一升降组件的动作端均设置有转运输送线(8),所述转运输送线(8)的输送方向垂直于所述分流输送线(3)的输送方向,所述转运输送线(8)的输送方向与所述第二升降输送线(5)的输送方向一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智能转料线,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流输送线(3)的输送方向和所述第一升降输送线(4)的输送方向一致,所述空盘输送线(2)与所述分流输送线(3)的输送方向相反,所述下料输送线(1)的输送方向与所述上料输送线(6)的输送方向相反,所述第二升降输送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转料线,其特征在于:所述空盘输送线(2)首端的上方设置有上料组件(9),所述上料组件(9)包括安装架(10),所述安装架(10)的前后两端均设置有第一驱动气缸(11),两组沿水平方向驱动的所述第一驱动气缸(11)对立设置,所述第一驱动气缸(11)的动作端设置有托块(12),所述安装架(10)的左端设置有挡块(13),所述安装架(10)的右端与外部输送线对接配合。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智能转料线,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料输送线(1)设置在所述空盘输送线(2)的上方,所述下料输送线(1)的输送方向垂直于所述空盘输送线(2)的输送方向。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智能转料线,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料输送线(1)、所述空盘输送线(2)、所述分流输送线(3)、所述第一升降输送线(4)、所述第二升降输送线(5)、所述上料输送线(6)、所述下料输送线(1)均为滚筒输送线。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智能转料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升降输送线(4)和所述第二升降输送线(5)均包括第二升降组件,所述上料输送线(6)均包括第三升降组件,所述第三升降组件的动作端设置有顶升块(17),所述第一升降组件、所述第二升降组件、所述第三升降组件均包括沿竖直方向驱动的第二驱动气缸(15),所述第二驱动气缸(15)的动作端设置有顶升架(16),对应的顶升块、对应的所述转运输送线(8)、对应的滚筒输送线分别设置在所述顶升架(16)的动作端。
...【技术特征摘要】
1.智能转料线,其特征在于:它包括下料输送线(1)和双层输送线,所述双层输送线包括空盘输送线(2)和位于所述空盘输送线(2)下方的分流输送线(3),所述双层输送线的末端设置有第一升降输送线(4),所述分流输送线(3)首端的一侧和末端的一侧均设置有第二升降输送线(5),所述第二升降输送线(5)的输出端设置有上料输送线(6),两组所述上料输送线(6)分别设置在所述下料输送线(1)首端的左右两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转料线,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流输送线(3)首端内侧的下方和末端内侧的下方均设置有第一升降组件,所述第一升降组件的动作端均设置有转运输送线(8),所述转运输送线(8)的输送方向垂直于所述分流输送线(3)的输送方向,所述转运输送线(8)的输送方向与所述第二升降输送线(5)的输送方向一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智能转料线,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流输送线(3)的输送方向和所述第一升降输送线(4)的输送方向一致,所述空盘输送线(2)与所述分流输送线(3)的输送方向相反,所述下料输送线(1)的输送方向与所述上料输送线(6)的输送方向相反,所述第二升降输送线(5)的输送方向与所述上料输送线(6)的输送方向一致,所述分流输送线(3)、所述第二升降输送线(5)、所述上料输送线(6)对接配合,形成口字形。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转料线,其特征在于:所述空盘输送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佳盛,周伟波,周常首,黄欢,
申请(专利权)人:珠海市捷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