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导线卡线器,属于电力线路施工器械技术领域。包括钳体、钳座、上、下钳、第一、第二连杆和牵引环,钳体具有连杆滑槽,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的一端携牵引环连接在连杆滑槽上、另一端与钳座的一端连接,钳座的中部与上钳枢轴连接,钳座的另一端与下钳的一端连接,下钳的中部以及另一端与钳体枢轴连接,特点是上钳的上钳腔和下钳的下钳腔的横截面形状为半圆形腔;第一、第二连杆之间配置有助力装置;第一钳座销的基部具有加强钩轴头,加强钩轴头探出上钳的长度方向的一侧,第二钳座销的基部具有钩槽,加强钩轴头上设有加强钩,加强钩与钩槽相配合。不会导致导线变形及出现导线滑移现象;减轻作业人员的劳动强度;保护上、下钳,起到上、下钳的整体闭合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电力线路施工器械
,具体涉及一种导线卡线器。
技术介绍
如领域内的技术人员所知之理,导线卡线器是输变电架空线路施工中在临锚和紧 线工序中起夹紧导线和承受张力的必备工具。在专利文献中关于导线卡线器的报道极少, 典型的如中国技术专利授权公告号CN201048251Y公开的挂胶导线卡线器,该专利方 案是在上、下钳口的夹线槽内设置橡胶层,也就是说在上、下钳口的夹线槽的表面各覆盖一 层厚度约为2mm的橡胶层,藉以避免上、下钳口损及导线的表面。从该专利的
技术介绍
栏的 描述可知,先有技术中的导线卡线器的上、下钳口的表面均加工有防滑纹,防滑纹虽然能够 起到可靠地夹住导线的作用,但是易造成被夹导线表面损伤,并且损伤程度难以控制在中 国国家标准GB50233-2005的规定要求。据本申请人所知,防滑纹的纹距通常在1_1. 2mm,深 度为 18-22 μ m。 应该说,上述技术专利方案对防止损及导线表面具有积极意义,但是对于可 靠夹住导线的效果不复存在,因而存在顾此失彼的现象。目前业界普遍认同的方案是将上、 下钳口的型腔加工成椭圆形,即由上、下钳口共同构成的型腔的横截面形状设计成椭圆形, 当横截面形状为圆形的导线例如钢芯铝绞线置入上、下钳口后,在牵引力的作用下,由上、 下钳口将导线改变为椭圆形,也就是说,迫使本来横截面形状呈圆形的导线转形为椭圆形, 与上、下钳口的型腔相一致。如此结构可以不必在上、下钳口表面加工防滑纹,从而不会损 及导线的表面,但是,同样存在顾此失彼的问题,因为导线的几何形状被改变,圆整度受到 人为破坏,因此该手段只能是不得已而为之的技术手段。然而,本申请人认为,将由上、下钳 口共同构成的型腔的横截面设计成椭圆形纯系技术偏见所致,对导线的夹住效果的提高并 不起到实质性的救济作用。此外,在撤去牵引力后,即完成如上面所述的临锚和紧线等工序后,需要使上、下 钳口张开而使卡线器移离导线,或者称,使导线退出上、下钳口,而上、下钳口的开口动作由 施工人员人为完成,因而施工人员的劳动强度较大并且动作缓慢。再有上、下钳口的整体闭 合效果也并不令人如意,往往存在朝向牵引器(牵引绳)的一端闭合效果好,而背离牵引器 的一端的闭合效果略为逊色。鉴于上述已有技术中的导线卡线器所存在的不足,本申请人认为有必要加以改 进,下面将要介绍的技术方案便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任务在于提供一种既能确保对导线具有良好的夹住效果而避免滑脱,又 能在撤去牵引后使钳口具有助张开效果而藉以减轻作业人员的工作强度,还能确保上、下 钳口整体闭合效果的导线卡线器。本专利技术的任务是这样来完成的,一种导线卡线器,包括钳体、钳座、上、下钳、第一、第二连杆和牵引环,钳体具有一连杆滑槽,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的一端携牵引环同轴连接在连杆滑槽上,而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的另一端与钳座的一端同轴连接,钳座的中部通过 第一钳座销与上钳枢轴连接,钳座的另一端通过第二钳座销与下钳的一端枢轴连接,下钳 的中部以及另一端通过一组下钳销与钳体枢轴连接,特征在于所述上钳的上钳腔和所述 下钳的下钳腔的横截面形状均为半圆形腔;所述的第一、第二连杆之间配置有一助力装置, 该助力装置与所述的钳座相配合;所述的第一钳座销的基部具有一加强钩轴头,该加强钩 轴头探出所述的上钳的长度方向的一侧,所述的第二钳座销的基部具有一钩槽,所述的加 强钩轴头上设有一加强钩,该加强钩与所述钩槽相配合。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助力装置包括扭簧轴、扭簧、扭簧脚挡销 和扭簧脚挡槽,扭簧轴的一端固定在第一连杆上,另一端固定在第二连接上,扭簧套置在扭 簧轴的中部,并且位于第一、第二连杆之间,扭簧脚挡销的一端固定在第一连杆上,另一端 固定在第二连杆上,扭簧脚挡槽开设在所述的钳座上,其中,扭簧的第一扭簧脚抵挡在所述 的扭簧脚挡销上,而扭簧的第二扭簧脚则抵挡在所述的扭簧脚挡槽内。在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加强钩的一端具有一加强钩孔,另一 端具有一弯钩,加强钩孔套置于所述的加强钩轴头上,而弯钩与所述的钩槽相钩配。在本专利技术的又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加强钩轴头的端面的中央开设有挡圈 螺钉孔,在挡圈螺钉孔上配有一挡圈螺钉,并且在挡圈螺钉上套设有一挡圈,挡圈与所述的 加强钩接触。 在本专利技术的再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钳体在朝向所述的上钳和下钳的一侧 开设有一定位销导向限位槽,所述的上钳在朝向所述牵引环的一端固设有一定位销,该定 位销探入到定位销导向限位槽内。在本专利技术的还有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定位销导向限位槽为盲槽,并且形 状呈圆弧形。在本专利技术的更而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加强钩孔内嵌设有一弹簧圈。在本专利技术的进而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牵引环的整体形状呈U形。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由于克服了已有技术中的偏见,将上、下钳腔的横截面形 状均设计为半圆形腔,能与横截面形状为圆形的导线相吻合而不会导致导线变形,并且不 会出现导线滑移现象;助力装置能在撤去外力对牵引环的作用力后使第一、第二连杆与钳 座朝着彼此收拢的方向运动,有助于使上、下钳张开,从而可减轻作业人员人为操作的劳动 强度;加强钩的设置既能保护上、下钳,又能起到上、下钳的整体闭合效果。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具体的实施例结构图。图2为图1的应用例示意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为了使专利局的审查员尤其是公众能够更加清楚地理解本专利技术的技术实质和有 益效果,申请人将在下面以实施例的方式结合附图作详细说明,但是对实施例的描述均不 是对本专利技术方案的限制,任何依据本专利技术构思所作出的仅仅为形式上的而非实质性的等效变换都应视为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范畴。请见图1,一钳体1的形状趋向于Z字形或称之字形,以目前图1所示的位置状态 为例(以下同),在钳体1的上端开设有一连杆滑槽11,近中部并且朝向上、下钳3、4的一 侧开设有一形状为圆弧形的并且不贯通的即为盲槽的定位销导向限位槽12,这里所讲的不 贯通的概念是指定位销导向限位槽12并不从钳体1的一侧贯穿到另一侧,此外,上面提到 的圆弧形也可理解为月牙形或香蕉形,在钳体1的下端间隔开设有一组数量与下钳销42的 数量相等的下钳销通孔13。第一连杆5的一端即图1所示的状态的下端开设有销孔51,同 例,在第二连杆6的一端即图1所示的下端也开设有位置与前述的销孔51相对应的销孔 (图中未示出),用一连接销511穿入牵引环7的牵引环连接孔71和销孔51以及第二连杆 6上的销孔,从而将 第一、第二连杆5、6的下端以及牵引环7共同地并且同轴地连接在前述 的钳体1上的连杆滑槽11上。当外力牵引牵引环7时,由牵引环7携第一、第二连杆5、6在 连杆滑槽11上滑动。前述的连接销511以铆合方式定位,以避免逃逸,即避免脱离。第一、 第二连杆5、6的上端与钳座2的一端用铰接销23铰接,而钳座2的中部开设有一中心销孔 24,另一端开设有一钳座销孔25。上钳3的长边方向的上部通过第一钳座销21插入前述的 中心销孔24后用第一螺母212固定,在第一钳座销21的探出上钳3的长边方向的一侧的 端部构成有加强钩轴头211,并且在该加强钩轴头211的端面上开设有一挡圈螺钉孔2111, 挡圈螺钉孔2111上旋配一枚携有挡圈2113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导线卡线器,包括钳体(1)、钳座(2)、上、下钳(3、4)、第一、第二连杆(5、6)和牵引环(7),钳体(1)具有一连杆滑槽(11),第一连杆(5)和第二连杆(6)的一端携牵引环(7)同轴连接在连杆滑槽(11)上,而第一连杆(5)和第二连杆(6)的另一端与钳座(2)的一端同轴连接,钳座(2)的中部通过第一钳座销(21)与上钳(3)枢轴连接,钳座(2)的另一端通过第二钳座销(22)与下钳(4)的一端枢轴连接,下钳(4)的中部以及另一端通过一组下钳销(42)与钳体(1)枢轴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钳(3)的上钳腔(31)和所述下钳(4)的下钳腔(41)的横截面形状均为半圆形腔;所述的第一、第二连杆(5、6)之间配置有一助力装置(8),该助力装置(8)与所述的钳座(2)相配合;所述的第一钳座销(21)的基部具有一加强钩轴头(211),该加强钩轴头(211)探出所述的上钳(3)的长度方向的一侧,所述的第二钳座销(22)的基部具有一钩槽(221),所述的加强钩轴头(211)上设有一加强钩(9),该加强钩(9)与所述钩槽(221)相配合。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葛建华,
申请(专利权)人:常熟市电力机具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32[中国|江苏]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