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一种后围纵梁结构及汽车制造技术_技高网

一种后围纵梁结构及汽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0087581 阅读:3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1-23 15:42
本申请涉及汽车部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后围纵梁结构及汽车。该结构包括第一纵梁、第二纵梁和加强板组件;其中,第二纵梁,其至少部分与所述第一纵梁叠置,并与所述第一纵梁相连以形成一个U型纵梁槽,所述U型纵梁槽包括第一分段和第二加强分段。加强板组件,其盖设于所述U型纵梁槽的第二加强分段上。本申请通过采用第一纵梁和第二纵梁分件设置的纵梁结构,梁腔的截面宽度没有变化,但是梁的料厚变为原来的两倍。同时,制造工艺由原来的一根梁,分成两根分件梁,中间重叠平面的部分是两层,可单独设置成型。由于不会因为整体梁截面成型深度导致成型困难,解决了相关技术中,纵梁冲压工艺上的要求过高,不利于批量化生产制造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汽车部件,具体涉及一种后围纵梁结构及汽车


技术介绍

1、在车辆驾驶室钣金结构中,驾驶室纵梁是驾驶室的骨架支撑,影响着驾驶室的整体强度和刚度,其对车辆乘员的安全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

2、驾驶室纵梁通常都是等截面的u型槽梁,其各个部分的强度基本一致,驾驶室纵梁的整体强度取决于钣金料厚、材料材质以及加强结构。驾驶室后围梁的承力关键部位(如纵梁接头处),其强度要求与纵梁其他部位不同,相关技术中通过增加纵梁处的纵梁钣金料厚,以满足纵梁不同强度需求。但是,一方面增加料厚会增加纵梁的整体重量,对轻量化目标产生影响。第二方面,纵梁会连接后围和地板,在后围与地板过渡处对连接强度要求较高,因此纵梁不同位置强度要求不同,进而造成纵梁的厚度需要进行区分设计,这对于纵梁冲压工艺上的要求过高,不利于批量化生产制造。


技术实现思路

1、针对相关技术中,纵梁因强度需求不同位置强度要求不同,因此作为纵梁的u型槽梁深度和梁的厚度不一致,造成纵梁冲压工艺上的要求过高,不利于批量化生产制造的问题。

2、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后围纵梁结构,其包括:第一纵梁、第二纵梁和加强板组件;其中,

3、第二纵梁,其至少部分与所述第一纵梁叠置,并与所述第一纵梁相连以形成一个u型纵梁槽,所述u型纵梁槽包括第一分段和第二加强分段。加强板组件,其盖设于所述u型纵梁槽的第二加强分段上。

4、结合第一方面,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u型纵梁槽在所述第二加强分段处的槽腔深度大于所述第一分段处的槽腔深度。

5、结合第一方面,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u型纵梁槽的第二加强分段用于与接头梁搭接。

6、结合第一方面,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加强板组件包括:至少一个u型槽板,所述u型槽板两端与所述u型纵梁槽的纵梁槽口翻边处贴合设置。

7、结合第一方面,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u型槽板底部位于所述u型纵梁槽内,且所述u型槽板底部与所述u型纵梁槽底部间隔设置。

8、可以理解的是,采用u型槽板进行补强,一方面u型槽板结构简单易于制造,另一方面u型槽板可与u型纵梁槽结构适配易于装配和安装。

9、结合第一方面,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加强板组件包括:两个所述u型槽板,所述u型槽板分别位于接头梁的两侧。

10、值得说明的是,两个u型槽板对接头梁两侧薄弱位置进行补强,而不需要整体布置补强板,减小了后围梁整体重量,有利于实现整体轻量化。

11、结合第一方面,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u型槽板两端处设有加强板翻边,且所述加强板翻边处设有多个减重孔。

12、结合第一方面,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纵梁和第二纵梁均呈l型结构,所述第一纵梁和第二纵梁均一端弯折作为u型纵梁槽的纵梁槽口翻边,另一端互相叠置设置。

13、结合第一方面,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纵梁和第二纵梁互相叠置的一端通过焊接贴紧设置。

14、可以理解的是,第一纵梁和第二纵梁呈l型其成型工艺难度更小,按照需求单独制造后,叠置设置,并对叠置区域焊接完成u型纵梁槽3的对接制造。

15、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汽车,其包括:如上述任意一项所述的后围纵梁结构结合。

16、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带来的有益效果至少包括:

17、通过采用第一纵梁和第二纵梁分件设置的纵梁结构,梁腔的截面宽度没有变化,但是梁的料厚变为原来的两倍。同时,制造工艺由原来的一根梁,分成两根分件梁,中间重叠平面的部分是两层,可单独设置成型。由于不会因为整体梁截面成型深度导致成型困难,解决了相关技术中,纵梁冲压工艺上的要求过高,不利于批量化生产制造的问题。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后围纵梁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围纵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U型纵梁槽(3)在所述第二加强分段处的槽腔深度大于所述第一分段处的槽腔深度。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围纵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U型纵梁槽(3)的第二加强分段用于与接头梁(5)搭接。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后围纵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板组件(4)包括:至少一个U型槽板(41),所述U型槽板(41)两端与所述U型纵梁槽(3)的纵梁槽口翻边(31)处贴合设置。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后围纵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U型槽板(41)底部位于所述U型纵梁槽(3)内,且所述U型槽板(41)底部与所述U型纵梁槽(3)底部间隔设置。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后围纵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板组件(4)包括:两个所述U型槽板(41),所述U型槽板(41)分别位于接头梁(5)的两侧。

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后围纵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U型槽板(41)两端处设有加强板翻边,且所述加强板翻边处设有多个减重孔(411)。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围纵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纵梁(1)和第二纵梁(2)均呈L型结构,所述第一纵梁(1)和第二纵梁(2)均一端弯折作为U型纵梁槽(3)的纵梁槽口翻边(31),另一端互相叠置设置。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后围纵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纵梁(1)和第二纵梁(2)互相叠置的一端通过焊接贴紧设置。

10.一种汽车,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9任意一项所述的后围纵梁结构。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后围纵梁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围纵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u型纵梁槽(3)在所述第二加强分段处的槽腔深度大于所述第一分段处的槽腔深度。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围纵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u型纵梁槽(3)的第二加强分段用于与接头梁(5)搭接。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后围纵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板组件(4)包括:至少一个u型槽板(41),所述u型槽板(41)两端与所述u型纵梁槽(3)的纵梁槽口翻边(31)处贴合设置。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后围纵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u型槽板(41)底部位于所述u型纵梁槽(3)内,且所述u型槽板(41)底部与所述u型纵梁槽(3)底部间隔设置。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臻辉孙金惠陈禹刘湘华胡福星王郑杰王庆勇
申请(专利权)人:东风商用车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