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交换器及热管理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40083577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1-23 15:06
本申请涉及一种热交换器及热管理系统,热交换器包括引流板,引流板设于冷流通道层内,且引流板包括第一引流段、第三引流段以及连接第一引流段和第三引流段的第二引流段。第二引流段包括多个第二引流槽,相邻第二引流槽间隔设置并形成多个第二分流间隙,第一引流段包括多个第一引流槽,相邻第一引流槽间隔设置并形成多个第一分流间隙。第三引流段包括多个第三引流槽。相邻第三引流槽间隔设置并形成多个第三分流间隙,本申请提供的热交换器及热管理系统能够降低冷却液在冷流通道层内的流阻,并且增强对冷却液的扰流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申请涉及换热设备,特别是涉及一种热交换器及热管理系统


技术介绍

1、换热器设有依次连通的进热流集流通道、多层热流通道层以及出热流集流通道,并且,换热器还设有依次连通的进冷流集流通道、多层冷流通道层以及出冷流集流通道,热流通道层和冷流通道层交替层叠设置,使得热流通道层内的高温介质能够和冷流通道层内的低温介质进行换热。

2、为了提升热交换器的换热效果,通常在冷流通道层内增设翅片,翅片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错齿,冷却液以一定的夹角穿过错齿以及相邻错齿形成的间隙,以引导冷却液在冷流通道层内的分布。比如,冷却液以垂直于错齿的角度流动,如此,虽然增大了错齿对冷却液的扰流效果,有利于冷却液在冷流通道层内分布更加均匀,但是也会导致错齿对冷却液产生较大的流动阻力。再比如,冷却液以平行于错齿的角度流动,如此,虽然减小了错齿对冷却液产生的流动阻力,但是也同时减小了错齿对冷却液的扰流效果。尤其对于缓速器热交换器,缓速器热交换器的工作温度较高,因此需要确保冷却液在冷流通道层内分布更加均匀。缓速器热交换器的冷流通道层串联在发动机的水路系统中,发动机内的水要经过缓速器热交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设有依次连通的进热集流通道(210)、多层热流通道层(220)以及出热集流通道(230),所述热交换器还设有依次连通的进冷集流通道(240)、多层冷流通道层(250)以及出冷集流通道(260),所述热流通道层(220)和所述冷流通道层(250)交替层叠设置,并且,所述进热集流通道(210)和所述出冷集流通道(260)设于所述热交换器的第一端(930),所述进冷集流通道(240)和所述出热集流通道(230)设于所述热交换器的第二端(94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错位通道(420)的流通面积M,所述第一分流间隙(4...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设有依次连通的进热集流通道(210)、多层热流通道层(220)以及出热集流通道(230),所述热交换器还设有依次连通的进冷集流通道(240)、多层冷流通道层(250)以及出冷集流通道(260),所述热流通道层(220)和所述冷流通道层(250)交替层叠设置,并且,所述进热集流通道(210)和所述出冷集流通道(260)设于所述热交换器的第一端(930),所述进冷集流通道(240)和所述出热集流通道(230)设于所述热交换器的第二端(94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错位通道(420)的流通面积m,所述第一分流间隙(430)的流通面积n,所述第二错位通道(520)的流通面积o,所述第二分流间隙(530)的流通面积p,所述第三错位通道(620)的流通面积r,所述第三分流间隙(630)的流通面积s,满足,m>o且m>p;n>o且n>p;r>o且r>p;s>o且s>p。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进冷集流通道(240)、所述出冷集流通道(260)、所述进热集流通道(210)和所述出热集流通道(230)呈矩形排列,且所述进冷集流通道(240)和所述出冷集流通道(260)设于所述热交换器的第三端(950),所述进热集流通道(210)和所述出热集流通道(230)设于所述热交换器的第四端(960),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引流板(300)还设有第四引流槽(700)和第五引流槽(800...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典汪徐有燚庞超群张瑞徐赛杨毅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银轮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