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浙江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水生昆虫培养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007798 阅读:25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水生昆虫培养器,包括均由透明材料制成的容器A(1)和容器B(3),容器A(1)位于容器B(3)的上方;插管(2)的顶端(20)穿过容器A(1)的底面后位于容器A(1)的内腔中,所述插管(2)与容器A(1)的底面密封地固定相连;插管(2)的底端(21)密封地穿过容器B(3)的顶面后与容器B(3)的内腔相连通;在容器A(1)的顶面(11)设有进气口A(5)和出气口(6),在容器B(3)的顶面设有进气口B(8)。该培养器能够有效控制养殖后代的世代交替,从而适用于那些成虫阶段具有飞翔能力的水生昆虫的密集培养。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昆虫培养器,特别是一种水生昆虫培养器
技术介绍
作为有翅的无脊椎动物,昆虫当中的大多数种类,其生活史的各阶段均在水体以 外度过。但是有些昆虫,如蜻蜒目、毛翅目、双翅目中的一些种类,它们的卵、幼虫和蛹期均 在水体中度过;而成虫由于具有飞翔能力,仍然需要在水体以外生活(包括交配和产卵)。 此类昆虫的培养器可以是一个半满的水槽,水槽的开口用网纱、纱布或其它透气材料覆盖, 以防止成虫逃逸;如果温度、光照、水质及营养条件符合要求,种群能够在此水槽中繁衍。尽 管如此,这种水槽并非理想的培养器。因为随着养殖过程的持续,种群的世代交替会日益严 重。由于世代交替,培养者在为幼虫换水、添加食料,或者在收集卵或子代个体时,会有大量 有飞翔能力的成虫从水槽中逃逸。更为不利的是,在世代交替明显的种群中,卵的采集率很 低;至于幼虫,虽然采集数量不成问题,但采集到的个体龄期差别较大;给饲养管理增加了 难度。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水生昆虫培养器,该培养器能够有效控制养 殖后代的世代交替,从而适用于那些成虫阶段具有飞翔能力的水生昆虫的密集培养。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水生昆虫培养器,包括均由透明材料制 成的容器A和容器B,容器A位于容器B的上方;插管的顶端穿过容器A的底面后位于容器 A的内腔中,插管与容器A的底面密封地固定相连;插管的底端密封地穿过容器B的顶面后 与容器B的内腔相连通;在容器A的顶面设有进气口 A和出气口,在容器B的顶面设有进气 Π B。作为本专利技术的水生昆虫培养器的改进在容器B的顶面设有瓶口,瓶口与容器B的 内腔密封地相连通,插管的底端与瓶口密封的相连。作为本专利技术的水生昆虫培养器的进一步改进在瓶口的内壁和底端的外表面分别设置磨口。作为本专利技术的水生昆虫培养器的进一步改进出气口为防逃逸出气口。作为本专利技术的水生昆虫培养器的进一步改进位于容器A(I)内的插管(2)的顶端 距离容器A的顶面2 3cm。作为本专利技术的水生昆虫培养器的进一步改进在进气口 A内设有进气管A,在进气 口 B内设有进气管B。本专利技术的水生昆虫培养器的设计是充分利用了具有飞翔能力的水生昆虫所具有 的趋光和趋高的习性。本专利技术的培养器中为昆虫提供了上下两层的活动空间,上层活动空 间由容器A的内腔形成,下层活动空间由容器B的内腔形成;昆虫于空间容器B的内腔中羽 化为成虫,然后经插管迁移到容器A的内腔,并在容器A的内腔中交配和产卵,从而开始新一轮的生命周期。本专利技术的培养器与现有的水槽相比,具有以下优点1、能够有效防止成虫在换水、食料添加、以及卵和幼虫采集过程中从培养装置内 逃逸,从而适用于那些成虫阶段具有飞翔能力的水生昆虫的密集培养;2、能够有效控制养殖后代的世代交替;3、该培养器还可用于检测化学品对此类昆虫的毒性,特别是慢性(卵期一成虫 期)毒性。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水生昆虫培养器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的实际使用状态示意图。具体实施例方式图1给出了一种水生昆虫培养器,包括均由透明材料制成的容器Al和容器B3,容 器Al位于容器B3的正上方。插管2的顶端穿过容器Al的底面后位于容器Al的内腔中, 插管2的外壁与容器Al的底面密封地固定相连。容器Al的顶面11与容器Al的侧壁是可相互分离的,在容器Al的顶面11设有进 气口 A5和出气口 6,在进气口 A5内设有进气管A4,进气管A4的外表面与进气口 A5的内表 面无间隙的相贴合;进气管A4的下端位于容器Al的内腔中,且进气管4的下端尽量靠近容 器Al的底面。为了防止昆虫逃逸,该出气口 6为防逃逸出气口(例如设有过滤网),即出气 口 6只能排出气体,而昆虫却无法从此出气口 6逃出。插管2的顶端与容器Al的顶面11之间相距2 3cm。在容器B3的顶面设有瓶口 31,瓶口 31与容器B3的内腔密封地相连通,该瓶口 31 的内腔呈上大下小的倒圆台形;插管2底端21的外表面呈与瓶口 31内腔相吻合的上大下 小的倒圆台形。在瓶口 31的内壁和插管2底端21的外表面分别设置磨口,从而确保2者 接触时接触面的密封性。由于瓶口 31内腔和插管2底端21的外表面呈相吻合的上大下小 的倒圆台形,因此将插管2底端21插入瓶口 31内腔时,越往下插,越能确保底端21和瓶口 31之间的密封性;插管2底端21与容器B3的内腔相连通。在容器B3的顶面设有进气口 B8,在进气口 B8内设有进气管B7,进气管B7的外表面与进气口 B8的内表面无间隙的相贴 合;进气管B7的下端位于容器B3的内腔的中下部。本专利技术的水生昆虫培养器实际使用时,如图2所示,具体工作过程如下1、先从瓶口 31中拔出插管2的底端21,将沉积物和水从瓶口 31先后灌入容器B3 的内腔中,此沉积物可以是取自水体并富含有机物的天然底泥,也可以是包含植物碎屑和 其它无机成份的人工底泥;此时,进气管B7的底端位于水面之下;使进气管B7的顶端与充 气泵相连;然后再将处于卵或幼虫期的培养对象从瓶口 31放入容器B3的内腔中。2、将插管2的底端21插入瓶口 31,并保证底端21与瓶口 31之间的密封性。3、将容器Al的顶面11移开,向容器Al的内腔中灌入水,水的高度不能超过插管 2的顶端20,从而避免容器Al内腔中的水顺着插管2流入容器B3中;然后再将容器Al的顶面11恢复原位,即保持容器Al内腔的密封性;此时进气管A4的底端位于水面之下;使进 气管A4的顶端与充气泵相连。充气泵负责分别向容器Al和容器B3的内腔提供氧气,从而确保容器Al和容器B3 内腔中的水保持充足的氧气。在必要的时候,还可以通过进气管B7向容器B3的内腔中添 加食料。4、随着时间的推移,培养对象在容器B3的内腔孵化、生长、蜕皮、化蛹;当进入羽化阶段,飞出的成虫会沿着插管2进入容器Al的内腔中,并在容器Al的内腔中交配和产 卵。原理是由于容器B3内腔中装有沉积物,因此容器B3中的水体比较比较混浊,所以光 线较暗;相反容器Al中的水体比较透明,因此光线比较明亮;在“趋光”习性的作用下,容器 B3中的成虫会沿着插管2进入容器Al的内腔中。进入容器Al的成虫,在经过交配和产卵之后,很快完成了生命周期。因此饲养者 一般无需通过进气管A4向容器Al的内腔添加食料。成虫将卵产在容器Al当中之后,饲养 者应及时将卵取出,然后转移到另一套的水生昆虫培养器的容器B3中。5、若干个的水生昆虫培养器可配合使用。如果想要分期(如1 3天为第一期、4 6天为第二期、…)收集羽化的成虫, 可以参照下列使用方案当第一期羽化完成后,从瓶口 31中拔出插管2的底端21,使第一 套的容器Al和容器B3相分离;然后将第二套的容器Al与第一套的容器B3结合(将第二 套的容器Al上的插管2底端21插入第一套容器B3的瓶口 31内);这样,当进入第二期羽 化阶段时,第二期羽化后的成虫就会进入第二套容器Al内。依次类推,不同羽化阶段所得的成虫就由相应的容器Al分别收集。此时收集的为 亲代成虫。由于每一个容器Al中的亲代成虫的羽化阶段相同,其产卵时间也比较一致,所 产的卵发育进度也比较一致。从而避免了种群的世代交替现象的出现。本专利技术的水生昆虫培养器除了上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水生昆虫培养器,其特征是:包括均由透明材料制成的容器A(1)和容器B(3),所述容器A(1)位于容器B(3)的上方;插管(2)的顶端(20)穿过容器A(1)的底面后位于容器A(1)的内腔中,所述插管(2)与容器A(1)的底面密封地固定相连;插管(2)的底端(21)密封地穿过容器B(3)的顶面后与容器B(3)的内腔相连通;在容器A(1)的顶面(11)设有进气口A(5)和出气口(6),在容器B(3)的顶面设有进气口B(8)。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少南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86[中国|杭州]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