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耳迷走神经刺激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_技高网

耳迷走神经刺激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40074860 阅读:5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1-17 00:56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耳迷走神经刺激装置,包括:耳机组件,包括耳机主体、设置于耳机主体上的耳道电极、第一耳甲艇电极以及第二耳甲艇电极;主控模块,耳道电极、第一耳甲艇电极以及第二耳甲艇电极均与主控模块电连接;电源模块,与主控模块电连接,主控模块用以控制耳道电极、第一耳甲艇电极以及第二耳甲艇电极中的任意两个通电。应用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能够有效地解决现有技术中耳迷走神经刺激装置的适应症单一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医疗设备,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耳迷走神经刺激装置


技术介绍

1、迷走神经刺激(tvns)主要作用于迷走神经的耳廓分支(abvn),是一种简单、无创且费用较低的疗法。随着植入式迷走神经刺激的广泛应用,非侵入式迷走神经刺激设备也逐渐被应用于临床。2010年,刺激大脑耳支的无创经耳迷走神经刺激器(tavns)在欧洲被批准用于治疗癫痫和抑郁症,随后又批准治疗慢性疼痛、焦虑症。经耳迷走神经刺激(tavns)刺激迷走神经的耳支(abvn),abvn是迷走神经分布到皮肤的唯一外周分支,支配耳甲腔和耳甲艇。

2、国内外目前已有众多公司获得了注册证并销售tvns产品,现有的产品的适应症单一,只适用于治疗睡眠障碍类型人群或是癫痫类型人群。


技术实现思路

1、本专利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耳迷走神经刺激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耳迷走神经刺激装置的适应症单一的问题。

2、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耳迷走神经刺激装置,包括:耳机组件,包括耳机主体、设置于耳机主体上的耳道电极、第一耳甲艇电极以及第二耳甲艇电极;主控模块,耳道电极、第一耳甲艇电极以及第二耳甲艇电极均与主控模块电连接;电源模块,与主控模块电连接,主控模块用以控制耳道电极、第一耳甲艇电极以及第二耳甲艇电极中的任意两个通电。

3、在一个实施方式中,耳机主体包括耳机壳以及可拆卸地设置于耳机壳上的耳机套,第一耳甲艇电极以及第二耳甲艇电极设置于耳机套上,耳机壳上设置有与主控模块电连接的第一电极导线以及第二电极导线,耳机壳与耳机套之间设置有导电件以使第一电极导线与第一耳甲艇电极电连接,以及使第二电极导线与第二耳甲艇电极电连接。

4、在一个实施方式中,耳机套包括能够包裹部分耳机壳的容纳腔,导电件包括设置于耳机壳上的两个第一电极接触点以及设置于容纳腔的腔壁上并分别与两个第一电极接触点接触的第二电极接触点和第三电极接触点,两个第一电极接触点分别与第一电极导线以及第二电极导线电连接,第二电极接触点和第三电极接触点分别与第一耳甲艇电极以及第二耳甲艇电极电连接。

5、在一个实施方式中,耳道电极设置于耳机壳上,耳机套上设置有避让耳道电极的避让孔。

6、在一个实施方式中,耳机壳包括具有入耳凸起的壳本体以及设置于入耳凸起上的第四电极接触点,耳机壳上设置有与第四电极接触点以及主控模块电连接的第三电极导线,避让孔避让入耳凸起,耳道电极为套设于入耳凸起上的入耳帽。

7、在一个实施方式中,耳机组件还包括:喇叭,设置于壳本体内,入耳凸起上设置有与壳本体的内腔连通的多个通孔,喇叭与入耳凸起相对布置,耳机壳上设置有与喇叭以及主控模块电连接的喇叭导线。

8、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壳本体还包括定位凸起,耳机套上还设置有与定位凸起配合的定位孔。

9、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在耳迷走神经刺激入耳装置还包括喇叭的情况下,定位凸起上设置有与壳本体的内腔连通的多个减压孔。

10、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入耳帽包括帽体以及设置于帽体的外表面的导电涂层,帽体由导电橡胶制成,导电涂层由导电聚合物材料制成。

11、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第一耳甲艇电极和/或第二耳甲艇电极包括导电电极本体以及设置于导电电极本体的外表面的导电涂层,导电电极本体由导电橡胶制成,导电涂层由导电聚合物材料制成。

12、应用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第一耳甲艇电极、第二耳甲艇电极以及耳道电极均与患者的耳朵接触。当需要对耳甲部位进行刺激时,主控模块使电流从第一耳甲艇电极与第二耳甲艇电极中的一个流入,并从另一个流出,同时,切断与耳道电极连通的电路,使得主控模块、第一耳甲艇电极、耳甲部位、第二耳甲艇电极构成回路从而实现刺激耳甲部位的目的。当需要同时刺激耳甲部位与耳道时,主控模块使电流从第一耳甲艇电极和第二耳甲艇电极中的一个流入,并从耳道电极流出,同时,切断与第一耳甲艇电极和第二耳甲艇电极中的另一个连通的电路,使得主控模块、第一耳甲艇电极和第二耳甲艇电极中的一个、耳甲部位、耳道部位、耳道电极构成回路,从而实现同时刺激耳甲部位以及耳道部位的目的。因此,应用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耳迷走神经刺激装置至少能够治疗两个适应症,从而解决现有技术中的耳迷走神经刺激装置的适应症单一的问题。

13、除了上面所描述的目的、特征和优点之外,本专利技术还有其它的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将参照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耳迷走神经刺激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耳迷走神经刺激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耳机主体(51)包括耳机壳(10)以及可拆卸地设置于所述耳机壳(10)上的耳机套(20),所述第一耳甲艇电极(221)以及所述第二耳甲艇电极(222)设置于所述耳机套(20)上,所述耳机壳(10)上设置有与所述主控模块(60)电连接的第一电极导线(131)以及第二电极导线(132),所述耳机壳(10)与所述耳机套(20)之间设置有导电件(90)以使所述第一电极导线(131)与所述第一耳甲艇电极(221)电连接,以及使所述第二电极导线(132)与所述第二耳甲艇电极(222)电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耳迷走神经刺激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耳机套(20)包括能够包裹部分所述耳机壳(10)的容纳腔(1),所述导电件(90)包括设置于所述耳机壳(10)上的两个第一电极接触点(12)以及设置于所述容纳腔(1)的腔壁上并分别与两个所述第一电极接触点(12)接触的第二电极接触点(232)和第三电极接触点(233),两个所述第一电极接触点(12)分别与所述第一电极导线(131)以及所述第二电极导线(132)电连接,所述第二电极接触点(232)和所述第三电极接触点(233)分别与所述第一耳甲艇电极(221)以及所述第二耳甲艇电极(222)电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耳迷走神经刺激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耳道电极(30)设置于所述耳机壳(10)上,所述耳机套(20)上设置有避让所述耳道电极(30)的避让孔(213)。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耳迷走神经刺激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耳机壳(10)包括具有入耳凸起(111)的壳本体(11)以及设置于所述入耳凸起(111)上的第四电极接触点(14),所述耳机壳(10)上设置有与所述第四电极接触点(14)以及所述主控模块(60)电连接的第三电极导线(15),所述避让孔(213)避让所述入耳凸起(111),所述耳道电极(30)为套设于所述入耳凸起(111)上的入耳帽。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耳迷走神经刺激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耳机组件(50)还包括:

7.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耳迷走神经刺激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本体(11)还包括定位凸起(112),所述耳机套(20)上还设置有与所述定位凸起(112)配合的定位孔(214)。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耳迷走神经刺激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耳迷走神经刺激入耳装置还包括喇叭(40)的情况下,所述定位凸起(112)上设置有与所述壳本体(11)的内腔连通的多个减压孔。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耳迷走神经刺激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入耳帽包括帽体以及设置于所述帽体的外表面的导电涂层,所述帽体由导电橡胶制成,所述导电涂层由导电聚合物材料制成。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耳迷走神经刺激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耳甲艇电极(221)和/或所述第二耳甲艇电极(222)包括导电电极本体以及设置于所述导电电极本体的外表面的导电涂层,所述导电电极本体由导电橡胶制成,所述导电涂层由导电聚合物材料制成。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耳迷走神经刺激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耳迷走神经刺激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耳机主体(51)包括耳机壳(10)以及可拆卸地设置于所述耳机壳(10)上的耳机套(20),所述第一耳甲艇电极(221)以及所述第二耳甲艇电极(222)设置于所述耳机套(20)上,所述耳机壳(10)上设置有与所述主控模块(60)电连接的第一电极导线(131)以及第二电极导线(132),所述耳机壳(10)与所述耳机套(20)之间设置有导电件(90)以使所述第一电极导线(131)与所述第一耳甲艇电极(221)电连接,以及使所述第二电极导线(132)与所述第二耳甲艇电极(222)电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耳迷走神经刺激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耳机套(20)包括能够包裹部分所述耳机壳(10)的容纳腔(1),所述导电件(90)包括设置于所述耳机壳(10)上的两个第一电极接触点(12)以及设置于所述容纳腔(1)的腔壁上并分别与两个所述第一电极接触点(12)接触的第二电极接触点(232)和第三电极接触点(233),两个所述第一电极接触点(12)分别与所述第一电极导线(131)以及所述第二电极导线(132)电连接,所述第二电极接触点(232)和所述第三电极接触点(233)分别与所述第一耳甲艇电极(221)以及所述第二耳甲艇电极(222)电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耳迷走神经刺激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耳道电极(30)设置于所述耳机壳(10)上,所述耳机套(20)上设置有避让所述耳道电极(30)的避让孔(...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盛多铮章佳梁李毅马千理
申请(专利权)人:杭州瑞尔唯康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