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吕月琼专利>正文

信号连接器的改良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006592 阅读:15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信号连接器的改良结构,尤指供预设电缆线易于对位穿设组装的信号连接器,该连接器的金属制环状螺帽内部的内螺纹一侧设有对接口、另侧设有卡制部,且卡制部供环状主体的嵌扣部相对套接,环状主体由具弹性的材质制成,内部以套接空间贯通至环状螺帽的衔接空间,供内部环状柱体穿设,以将环状止挡部伸入衔接空间、一侧套管穿伸入套接空间内,而透过套管外缘的环状迫紧部于嵌制内孔形成活动位移,远离止挡部、环状迫紧部的另侧设有嵌扣钩部,另于环状主体外套设外部圆形轴环,以通过外部圆形轴环内套接空间的收缩孔压迫环状主体,供预设电缆线由环状主体外侧对位嵌入内部环状柱体的对接空间,达到组装方便、不破坏电缆线的目的。(*该技术在202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是提供一种信号连接器的改良结构,尤指供预设电缆线易于对位穿设 组装的信号连接器,通过环状主体的嵌扣部接近内部环状柱体的侧缘,供预设电缆线便于 组装、嵌设,达到不破坏电缆线外表铝箔包覆层的目的。
技术介绍
在通讯技术不断的创新、进步,不仅在信号传输的质量上要求稳定、需要有快速传 输的功能,则在电通讯线材方面,也由早期的扁平缆线进步到圆形电缆线、光纤电缆线等, 让信号透过光纤的快速传输,亦扩充了传输的容量,而于电话、视频、因特网等各方面,更与 国际快速接轨,达到无远弗界的宽阔领域,并加速了信号传输的质量提升,且在影音视频传 输的方面,透过电缆线的传送以稳定视频的信号、质量,即造成在传统的无线电视、卫星电 视之外,加入了有线电视的播放,则让电缆线的应用遍及各地,而电缆线在延伸至室内后, 欲与室内的电子、电气产品衔接时,必须于电缆线的末端组装信号连接器,才可与室内的电 子、电气产品电性衔接;最早期的信号传输的信号连接头,如图9、图10和图11所示,是以 接头本体A固接环状主体Al,于内部容置电缆线B后,通过压接用手工具将固定薄套管A2 挤压入环状主体Al内,以咬合夹持电缆线B于接头本体A内,但因环状主体Al均具有纵向 接合缝All,则容易在受到压固定薄套管A2挤压进入时,没有对准接合缝All处而导至固定 薄套管A2破裂,并于电缆线B遭到外力拉扯或摇动时,导致电缆线B与接头本体A间产生 松动状态,形成电缆线B内部金属导体B 1与电子、电气产品间的接触不良,造成传输的影 音视频的信号不稳定,组装时需先将固定薄套管A2先套入电缆线B内,再将电缆线B与接 头本体A结合,相当不便。再者,如证书号数第M255573号的『信号接头结构改良』技术专利案,申请案 号第93200319号,公告于中国台湾94年1月11日的专利公报,如图12所示,该信号接头 C的环状螺帽Cl,为利用凸环Cll供套接管件C2的环槽C21相对嵌接、扣合,再于套接管件 C2内部的套接空间C20内置入圆形轴环C3,并通过圆形轴环C3的凸阶C31供迫紧套管C4 的套接部C41卡制、结合,其实际应用时,不必透过手工具的压迫组装,而供外部预设电子 装置的接头与信号接头C组装时,推动迫紧套管C4与圆形轴环C3组合后,可以在套接管件 C2的套接空间C20内活动位移;但此种信号接头C的环状螺帽Cl较一般螺帽大、成本高, 且只能手动组装操作,不能利用手工具组装,在组装的紧密度上会较不稳固,且迫紧套管C4 的侧边C42,仍距套接管件C2的外侧C22 —段长距离,于组装电缆线时也无法直接看见迫紧 套管C4的侧边C42,组装作业亦困难。另如图13所示,该常用的信号接头C,于环状螺帽Cl的凸环Cll与圆形轴环C3的 外侧面C32之间,装设有弹簧C5,可以辅助推动圆形轴环C3、迫紧套管C4向另侧推移,供迫 紧套管C4的侧边C42接近套接管件C2的外侧C22,虽可供电缆线B对位嵌入,但必须利用 手动方式组装,容易产生歪斜、偏移等不易组装的情况,且构件多、制造困难、组装不易,使 用时仍不相当不方便。为改良传统信号连接头的缺失,则有业者研发出利用多个套管重复套接、组装的 方式,衔接电缆线,如图14所示,是美国专利号第5470257号的同轴电缆连接器,为于螺帽 接头D —侧连接外套筒D1,且外套筒Dl内部一体成型有内套管D2,再于外套筒Dl的开口 侧Dll活动套接有推移套管E,以供电缆线B由推移套管E外侧边El伸入内孔E0,以对位内 套管D2的侧边D21,供手工具顶压推移套管E、电缆线B进入外套筒Dl的内部空间D10,且 电缆线B的中心导体Bl及内绝缘层B2、铝箔包覆层B3再伸入内套管D2的内套孔D20中, 但在实际应用时,为存在有诸多的缺失,如螺接头D —侧的内套管D2侧边D21,与推移套 管E外侧边El之间,为存在一段长距离,欲进行电缆线B组装时,不易供电缆线B的中心导 体Bi、内绝缘层B2及铝箔包覆层B3对位,经常造成中心导体Bl扭曲变形、铝箔包覆层B3 破损,不仅造成组装时的困难与不便,且影响信号传输的不稳定状况。而为了改善常用同轴电缆连接器的缺失,另有业者研发出利用导引方式进行电缆 线组装的连接器,如图15所示,为另一种同轴电缆连接器,是于环状螺帽F —侧分别连设有 外管体F1、内管体F2,且外管体Fl外为连设有外推移筒G,再于内管体F2的内管孔F20 — 侧,连接导引管体F3,并于导引管体F3内部具有内导引孔F30,且导引管体F3 —侧为延伸 至外推移筒G的侧边Gl,则供电缆线B由外推移筒G的侧边Gl对位导引管体F3,则以中心 导体B 1穿入导引内孔F30,而内绝缘层B则抵靠于导引管体F3 —侧,即可透过手工具将外 推移管G、导引套管体F3及电缆线B—同推移进入外管体Fl内部,导引管体F3即由内管体 F2的内管孔F20另侧穿出,以导引电缆线B的中心导体Bi、内绝缘层B2及铝箔包覆层B3, 进入内管孔F20,虽解决了电缆线B对位的问题,但在实际应用时,仍存在不便与麻烦,如(1)此类型的连接器所需的零组件多,在制造组装时即相当耗时、费工,且内管体 F2中套接的导引管体F3在使用一次后即必须丢弃,无法重复利用,亦造成浪费,导致连接 器的成本提高。(2)内管体F2虽套接有导引管体F3,但导引管体F3长度必须延伸至外推移筒G 的侧边G1,在长度过长的情况下,当导引管体F3导引电缆线B进入时,容易发生歪斜、晃动、 摇摆的现象,造成电缆线B进入内管孔F20前,呈现偏移的状态而不易组装,需重新校正、对 位,影响组装的时间延宕。是以,如何解决目前同轴电缆连接器在组装电缆线时的对位不易的问题,且造成 电缆线的中心导体扭曲、变形,铝箔包覆层破损,而影响信号传输呈现不稳定状况,导致信 号质量变差等缺失,即为从事此行业的相关厂商所亟欲研究改善的方向所在。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设计人有鉴于上述的问题与缺失,乃搜集相关资料,经由多方评估及考 虑,并以从事于此行业累积的多年经验,经由不断试作及修改,始设计出此种可供快速、准 确对位,方便进行电缆线组装、不破坏电缆线、稳定信号传输质量的信号连接器的改良结构 的创设专利诞生。本技术的主要目的乃在于该连接器的金属材质制成的环状螺帽,一侧卡制部 供环状主体的嵌扣部相对套接,且环状螺帽于卡制部设有贴合面,供环状主体的贴附面紧 密抵靠、贴合,而环状主体为具弹性变形的塑性材质制成,并以内部环状柱体的止挡部伸入 环状螺帽内、一侧套管穿伸入环状主体的套接空间内,而透过套管外缘的环状迫紧部于嵌制内孔形成限位式活动位移,另于环状主体外套设外部圆形轴环,以通过外部圆形轴环内 结合空间的导斜面、收缩孔压迫外部圆形轴环,供预设电缆线由环状主体外侧对位嵌入内 部环状柱体的对接空间,达到组装方便、快速、不破坏电缆线的目的。本技术的次要目的乃在于该内部环状柱体于环状螺帽、环状主体内,透过环 状迫紧部形成组装前活动式的位移、组装后稳固定位,且环状主体另侧受到外部圆形轴环 内部所设收缩孔的挤压,而使套接空间呈现缩孔束口状,供预设电缆线在进入内部环状柱 体的对接空间内后,由内部环状柱体位移至环状螺帽内,且辅助预设电缆线的中心导体、内 绝缘层、铝箔包覆层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信号连接器的改良结构,包括环状螺帽、环状主体、内部环状柱体及外部圆形轴环,其特征在于:该环状螺帽是由金属材质制成,并于内部设有一侧具对接口的内螺纹,且远离对接口另侧设有卡制部;该环状主体是由具弹性的材质所制成,内部为设有套接空间,且一侧设有可套合于环状螺帽的卡制部的嵌扣部,而嵌扣部内则设有贯通套接空间的嵌制内孔;该内部环状柱体穿设于环状螺帽内部及环状主体的套接空间内,其一侧设有环状止挡部,并由止挡部一侧延设有穿伸入套接空间内的套管,且套管外缘近止挡部的侧边为设有于环状主体的嵌制内孔内形成限位式活动位移的环状迫紧部,而远离止挡部、环状迫紧部的另侧即设有嵌扣钩部,内部则设有供预设电缆线穿设的对接空间;该外部圆形轴环套设于环状主体外部,内部设有具收缩孔的结合空间。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吕月琼
申请(专利权)人:吕月琼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