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一种车辆热管理系统、方法、装置、介质、设备及车辆制造方法及图纸_技高网

一种车辆热管理系统、方法、装置、介质、设备及车辆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40064855 阅读:8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1-16 23:15
本公开涉及一种车辆热管理系统、方法、装置、介质、设备及车辆,该系统包括制冷剂循环回路和冷却液循环回路;所述制冷剂循环回路包括换热器;所述换热器中设置有制冷剂循环管路和冷却液循环管路;所述冷却液循环管路与所述冷却液循环回路连通;所述制冷剂循环管路与所述冷却液循环管路进行热交换,将所述换热器产生的热量或者冷量通过所述冷却液循环管路输送至所述冷却液循环回路;所述冷却液循环回路包括至少一个目标换热结构。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有效的降低了制冷剂循环回路的设计难度,进而可以减小制冷剂循环回路中的制冷剂循环管路设计的长度,以及减少接头的使用,这样可以有效的避免制冷剂泄露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公开涉及车辆,尤其涉及一种车辆热管理系统、方法、装置、介质、设备及车辆


技术介绍

1、在车辆热管理系统中,通常包括乘员舱换热结构、驱动系统换热结构和电池换热结构。对于乘员舱换热结构而言,当环境温度较低时,空调采暖能力较差,通常难以满足乘员舱的采暖需求。对于驱动系统换热结构而言,电机在驱动车辆行驶的过程中会产生热量,为了保证电机的正常运行,需要对电机进行散热冷却。对于电池换热结构而言,为保证电池包能够在其适宜的温度范围内工作,需要对温度过高的电池进行冷却,对温度过低的电池进行加热。

2、现有技术中的制冷剂循环回路在设计时,为满足车辆内部不同目标换热结构的制冷或者制热需求,同时为了保证减少热损失,通常将制冷剂管道设置在对应的目标换热结构处,便于向目标换热结构提供所需的冷量或者热量。由于车辆内部目标换热结构的类型及位置的多样性,会造成制冷剂循环回路的制冷剂管路复杂、接头多,容易出现制冷剂泄漏的情况。


技术实现思路

1、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公开提供了一种车辆热管理系统、方法、装置、介质、设备及车辆。

2、本公开提供了一种车辆热管理系统,包括制冷剂循环回路和冷却液循环回路;

3、所述制冷剂循环回路包括换热器;

4、所述换热器中设置有制冷剂循环管路和冷却液循环管路;

5、所述冷却液循环管路与所述冷却液循环回路连通;

6、所述制冷剂循环管路与所述冷却液循环管路进行热交换,将所述换热器产生的热量或者冷量通过所述冷却液循环管路输送至所述冷却液循环回路;

7、所述冷却液循环回路包括至少一个目标换热结构。

8、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制冷剂循环回路包括第一制冷剂回路和/或第二制冷剂回路;所述第一制冷剂回路与所述第二制冷剂回路共用冷凝器;

9、所述第一制冷剂回路包括第一蒸发器;所述第二制冷剂回路包括第二蒸发器;所述冷凝器分别与所述第一蒸发器和/或所述第二蒸发器连接;

10、所述换热器包括所述冷凝器和/或所述第一蒸发器。

11、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制冷剂循环回路还包括回热器;

12、所述第一蒸发器中的制冷剂与所述冷凝器中的制冷剂通过所述回热器进行热交换;和/或,所述第二蒸发器中的制冷剂与所述冷凝器中的制冷剂通过所述回热器进行热交换。

13、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制冷剂循环回路包括所述第一制冷剂回路和所述第二制冷剂回路;所述换热器包括所述冷凝器和所述第一蒸发器;所述冷凝器分别与所述第一蒸发器和所述第二蒸发器连接;所述目标换热结构包括电池换热结构、驱动系统换热结构和乘员舱换热结构中的至少一种;所述冷却液循环回路包括散热器。

14、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冷却液循环回路还包括第一阀体、第二阀体、第三阀体和第四阀体;

15、所述第一蒸发器的冷却液出口与所述第一阀体的第一接口连接;所述第一阀体的第二接口与所述电池换热结构的冷却液入口连接;所述电池换热结构的冷却液出口与所述第二阀体的第一接口连接;所述第二阀体的第二接口与所述第一蒸发器的冷却液入口连接;

16、所述冷凝器的冷却液出口与所述乘员舱换热结构的冷却液入口连接;所述乘员舱换热结构的冷却液出口与所述第三阀体的第一接口连接;所述第三阀体的第二接口与所述第一阀体的第三接口连接;所述第一阀体的第四接口与所述驱动系统换热结构的冷却液入口连接;

17、所述驱动系统换热结构的冷却液出口与所述散热器的冷却液入口连接;所述散热器的冷却液出口与所述第四阀体的第一接口连接;所述第四阀体的第二接口与所述第二阀体的第三接口连接;所述第四阀体的第三接口与所述驱动系统换热结构的冷却液入口连接;

18、所述第三阀体的第三接口和所述第二阀体的第四接口分别与所述冷凝器的冷却液入口连接。

19、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冷却液循环回路还包括第五阀体;

20、所述第五阀体的第一接口与所述电池换热结构的冷却液出口连接;所述第五阀体的第二接口与所述第二阀体的第一接口连接;所述第五阀体的第三接口与所述电池换热结构的冷却液入口连接。

21、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冷却液循环回路还包括第六阀体;

22、所述第六阀体的第一接口与所述驱动系统换热结构的冷却液出口连接;所述第六阀体的第二接口与所述电池换热结构的冷却液入口连接;所述第六阀体的第三接口与所述散热器的冷却液入口连接。

23、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冷却液循环回路还包括多通阀体;

24、所述冷凝器的冷却液出口与所述乘员舱换热结构的冷却液入口连接;所述乘员舱换热结构的冷却液出口与所述多通阀体连接;所述冷凝器的冷却液入口与所述多通阀体连接;所述第一蒸发器的冷却液入口与所述第一蒸发器的冷却液出口分别与所述多通阀体连接;所述多通阀体分别与所述电池换热结构的冷却液出口和所述电池换热结构的冷却液入口、所述驱动系统换热结构的冷却液出口和所述驱动系统换热结构的冷却液入口以及所述散热器的冷却液出口和所述散热器的冷却液入口中的至少一种连接。

25、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冷却液循环回路还包括第一水壶和第二水壶;

26、所述驱动系统换热结构的冷却液出口与所述第一水壶的冷却液入口连接;所述第一水壶的冷却液出口与所述散热器的冷却液出口连接;

27、所述电池换热结构的冷却液入口与所述第二水壶的冷却液入口连接;所述第二水壶的冷却液出口与所述电池换热结构的冷却液出口连接。

28、本公开还提供一种车辆热管理方法,适用于本公开提供的车辆热管理系统,所述方法包括:

29、在获取车辆所处环境的实时温度之后,基于车辆所处环境的实时温度确定车辆热管理工作模式;

30、基于所述车辆热管理工作模式确定所述制冷剂循环回路的运行模式;

31、基于所述制冷剂循环回路的运行模式,控制所述冷却液循环回路的运行模式。

32、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在获取车辆所处环境的实时温度之后,基于车辆所处环境的实时温度确定车辆热管理工作模式,包括:

33、在获取车辆所处环境的实时温度之后,基于所述车辆所处环境的实时温度与第一预设温度及第二预设温度的关系,确定所述车辆热管理工作模式;

34、所述第一预设温度大于所述第二预设温度。

35、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在获取车辆所处环境的实时温度之后,基于所述车辆所处环境的实时温度与第一预设温度及第二预设温度的关系,确定车辆热管理工作模式,包括:

36、在获取车辆所处环境的实时温度之后,当所述车辆所处环境的实时温度大于所述第一预设温度时,确定所述车辆热管理工作模式为高温工作模式;

37、当所述车辆所处环境的实时温度大于所述第二预设温度且小于等于所述第一预设温度时,确定所述车辆热管理工作模式为中温工作模式;

38、当所述车辆所处环境的实时温度小于等于所述第二预设温度时,确定所述车辆热管理工作模式为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车辆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制冷剂循环回路和冷却液循环回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冷剂循环回路包括第一制冷剂回路和/或第二制冷剂回路;所述第一制冷剂回路与所述第二制冷剂回路共用冷凝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冷剂循环回路还包括回热器;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冷剂循环回路包括所述第一制冷剂回路和所述第二制冷剂回路;所述换热器包括所述冷凝器和所述第一蒸发器;所述冷凝器分别与所述第一蒸发器和所述第二蒸发器连接;所述目标换热结构包括电池换热结构、驱动系统换热结构和乘员舱换热结构中的至少一种;所述冷却液循环回路包括散热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液循环回路还包括第一阀体、第二阀体、第三阀体和第四阀体;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辆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液循环回路还包括第五阀体;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辆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液循环回路还包括第六阀体;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液循环回路还包括多通阀体;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液循环回路还包括第一水壶和第二水壶;

10.一种车辆热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适用于如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热管理系统,所述方法包括: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车辆热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在获取车辆所处环境的实时温度之后,基于车辆所处环境的实时温度确定车辆热管理工作模式,包括: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的车辆热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在获取车辆所处环境的实时温度之后,基于所述车辆所处环境的实时温度与第一预设温度及第二预设温度的关系,确定车辆热管理工作模式,包括: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车辆热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冷剂循环回路包括第一制冷剂回路和第二制冷剂回路;所述第一制冷剂回路与所述第二制冷剂回路共用冷凝器;所述第一制冷剂回路包括第一蒸发器;所述第二制冷剂回路包括第二蒸发器;所述冷凝器分别与所述第一蒸发器和/或所述第二蒸发器连接;所述换热器包括所述冷凝器和所述第一蒸发器;所述第二蒸发器用于向乘员舱提供冷量;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车辆热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目标换热结构包括乘员舱换热结构、驱动系统换热结构和乘员舱换热结构中的至少一种;所述制冷剂循环回路还包括散热器;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车辆热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16.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车辆热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17.一种车辆热管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18.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程序或指令,所述程序或指令使计算机执行如权利要求10至16任一项所述方法的步骤。

19.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2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热管理系统。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辆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制冷剂循环回路和冷却液循环回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冷剂循环回路包括第一制冷剂回路和/或第二制冷剂回路;所述第一制冷剂回路与所述第二制冷剂回路共用冷凝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冷剂循环回路还包括回热器;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冷剂循环回路包括所述第一制冷剂回路和所述第二制冷剂回路;所述换热器包括所述冷凝器和所述第一蒸发器;所述冷凝器分别与所述第一蒸发器和所述第二蒸发器连接;所述目标换热结构包括电池换热结构、驱动系统换热结构和乘员舱换热结构中的至少一种;所述冷却液循环回路包括散热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液循环回路还包括第一阀体、第二阀体、第三阀体和第四阀体;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辆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液循环回路还包括第五阀体;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辆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液循环回路还包括第六阀体;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液循环回路还包括多通阀体;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液循环回路还包括第一水壶和第二水壶;

10.一种车辆热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适用于如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热管理系统,所述方法包括: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车辆热管理方法...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敏宇史文延于文远李杰朱林烽何煜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