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制动器、制动器的控制方法以及车辆技术_技高网

制动器、制动器的控制方法以及车辆技术

技术编号:40061272 阅读:6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1-16 22:43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制动器、制动器的控制方法以及车辆,所述制动器包括:制动盘,所述制动盘上设置有环形的摩擦片;制动片,所述制动片为多个,并环绕所述制动盘的轴线设置,且所述制动片适于与所述摩擦片接触以实现制动;驱动组件,所述驱动组件用于带动所述制动片在径向上远离或靠近所述轴线、在轴向上朝向或远离所述摩擦片运动,以在制动位置和释放位置之间切换。所述制动器可以环绕式分布并在制动盘的一侧与摩擦片接触制动,可以降低制动片磨损程度并提升制动器的制动效果,可以提高车辆的驾驶安全性,并节省维护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车辆制动,尤其是涉及一种制动器、制动器的控制方法以及车辆


技术介绍

1、盘式制动器是现代汽车中最常见的制动器类型之一,其采用摩擦制动原理,在车轮轮毂上安装制动盘和刹车钳,当刹车踏板踩下时,制动盘和刹车钳的刹车片间摩擦产生阻力,使车轮减速甚至停止。其中,作为汽车制动系统的重要部件,刹车片的性能直接影响到制动的效能和安全性,传统的刹车片多为片状或碟状,安装于制动盘的两侧,汽车需要制动时,通过制动盘与两侧的刹车片摩擦实现。

2、相关技术中,盘式制动器的刹车片安装于制动器的两侧,这种结构在长期使用过程中,易产生制动不均和磨损严重的问题,影响制动效果和驾驶安全,且在制动时,刹车片作用于单块金属制动盘,制动盘散热面积小,易变形导致寿命减短、维护成本增加。另外,盘式制动器的装配精准度以及制动器使用时刹车片的厚度和磨损程度,难以进行检测,也会影响制动效果及用户体验。


技术实现思路

1、本专利技术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专利技术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制动器,所述制动器可以环绕式分布并在制动盘的一侧与摩擦片接触制动,可以降低制动片磨损程度并提升制动器的制动效果,可以提高车辆的驾驶安全性,并节省维护成本。

2、本专利技术还提出一种制动器的控制方法。

3、本专利技术还提出一种包括上述制动器的车辆。

4、根据本专利技术第一方面实施例的制动器,制动器包括:制动盘,所述制动盘上设置有环形的摩擦片;制动片,所述制动片为多个,并环绕所述制动盘的轴线设置,且所述制动片适于与所述摩擦片接触以实现制动;驱动组件,所述驱动组件用于带动所述制动片在径向上远离或靠近所述轴线、在轴向上朝向或远离所述摩擦片运动,以在制动位置和释放位置之间切换。

5、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制动器,可以实现制动片呈环绕式与摩擦片接触,且制动片与摩擦片在制动盘的单侧接触制动,这样,可以提高制动片对制动盘制动的均匀性,并降低制动片及摩擦片磨损程度,有效提高制动片、摩擦片及制动盘耐用性,可以提升制动器的制动效果,提高车辆的驾驶安全性,并节省经济成本。

6、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驱动组件包括:驱动盘以及多个连接杆,所述驱动盘上具有环绕所述轴线设置的多个径向驱动槽,所述连接杆设置于所述径向驱动槽内,且所述连接杆与所述制动片相连,所述驱动盘适于带动所述连接杆沿所述径向移动。

7、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驱动组件还包括:驱动杆,所述驱动杆与所述连接杆相连,所述径向驱动槽上开设有轴向驱动槽,所述轴向驱动槽在所述径向上倾斜延伸,所述驱动杆可滑动地设置在所述轴向驱动槽内,并适于带动所述连接杆沿所述轴向运动。

8、进一步地,驱动组件还包括:第一复位件和第二复位件,所述连接杆上开设有沿所述轴向延伸的第一槽,所述驱动杆设置在所述第一槽内,且所述第一复位件和所述第二复位件设置在所述驱动杆的所述轴向两侧,并弹性推抵所述连接杆。

9、在一些实施例中,制动器还包括:导向盘,所述导向盘与所述驱动盘同轴设置,所述导向盘上设置有径向导向槽,所述连接杆可滑动地设置在所述径向导向槽。

10、进一步地,所述径向导向槽构造为沿所述径向延伸的直线槽。

11、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驱动组件还包括:导向杆,所述导向杆与所述连接杆相连,所述径向导向槽上开设有轴向导向槽,所述轴向导向槽沿所述径向延伸,所述导向杆可滑动地设置在所述轴向导向槽内。

12、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径向驱动槽构造为弧形槽,以使所述驱动盘适于转动以带动所述连接杆沿所述径向移动。

13、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驱动组件还包括:传动组件,所述传动组件与所述驱动盘动力连接以带动所述驱动盘转动。

14、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驱动盘上具有第一滑块和第二滑块,所述第一滑块和所述第二滑块关于所述轴线对称设置,所述驱动组件包括第一驱动滑槽和第二驱动滑槽,所述第一滑块设置在所述第一驱动滑槽内,所述第二滑块设置在所述第二驱动滑槽内,且所述第一驱动滑槽适于向所述第一滑块施加第一作用力,所述第二驱动滑槽适于向所述第二滑块施加第二作用力,所述第一作用力和所述第二作用力方向相反,以推动所述驱动盘转动。

15、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驱动组件还包括:动力源、第一齿条、第二齿条以及啮合轮,所述第一齿条与所述第一驱动滑槽相连,所述第二齿条与所述第二驱动滑槽相连,所述第一齿条与所述第二齿条相对设置,且均与所述啮合轮啮合,所述动力源的动力输出端与所述第一齿条或所述第二齿条相连。

16、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制动盘包括:结构盘体、连接盘体以及连接轴,所述连接盘体与所述结构盘体相对且间隔设置,所述连接轴连接所述结构盘体和所述连接盘体,所述连接盘体用于固定所述摩擦片。

17、进一步地,所述制动盘还包括:连接柱,所述连接柱为多个,所述连接柱设置在所述轴向上,环绕所述连接轴等间隔设置。

18、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制动器还包括:检测组件,所述检测组件设置在所述驱动组件,并用于检测所述制动片的厚度。

19、进一步地,所述检测组件包括安装盘以及至少一个测距仪,所述安装盘在轴向上与所述制动盘相对,所述测距仪设置于所述安装盘,且所述测距仪的测试端与所述驱动组件的连接杆在所述轴向上相对,并适于检测与所述测距仪的距离。

20、进一步地,所述测距仪的数量与所述制动片的数量一致。

21、根据本专利技术第二方面实施例的制动器的控制方法,包括:获取制动信号;根据所述制动信号,控制制动片由释放位置切换至制动位置;和获取释放信号;根据所述释放信号,控制所述制动片由制动位置切换至释放位置。

22、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制动器还包括:检测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在所述制动片处于所述制动位置时,获取测距仪的距离信号;当所述距离信号大于等于距离阈值时,则发出制动片更换预警。

23、根据本专利技术第三方面实施例的车辆,车辆包括:上述实施例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制动器。

24、本专利技术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专利技术的实践了解到。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制动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组件包括:驱动盘(141)以及多个连接杆(142),所述驱动盘(141)上具有环绕所述轴线设置的多个径向驱动槽(142a),所述连接杆(142)设置于所述径向驱动槽(142a)内,且所述连接杆(142)与所述制动片(13)相连,所述驱动盘(141)适于带动所述连接杆(142)沿所述径向移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制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组件还包括:驱动杆(1421),所述驱动杆(1421)与所述连接杆(142)相连,所述径向驱动槽(142a)上开设有轴向驱动槽(141b),所述轴向驱动槽(141b)在所述径向上倾斜延伸,所述驱动杆(1421)可滑动地设置在所述轴向驱动槽(141b)内,并适于带动所述连接杆(142)沿所述轴向运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制动器,其特征在于,驱动组件还包括:第一复位件(1422)和第二复位件(1423),所述连接杆(142)上开设有沿所述轴向延伸的第一槽(142a),所述驱动杆(1421)设置在所述第一槽(142a)内,且所述第一复位件(1422)和所述第二复位件(1423)设置在所述驱动杆(1421)的所述轴向两侧,并弹性推抵所述连接杆(142)。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制动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导向盘(143),所述导向盘(143)与所述驱动盘(141)同轴设置,所述导向盘(143)上设置有径向导向槽(143a),所述连接杆(142)可滑动地设置在所述径向导向槽(143a)。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制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径向导向槽(143a)构造为沿所述径向延伸的直线槽。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制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组件还包括:导向杆(1424),所述导向杆(1424)与所述连接杆(142)相连,所述径向导向槽(143a)上开设有轴向导向槽(143b),所述轴向导向槽(143b)沿所述径向延伸,所述导向杆(1424)可滑动地设置在所述轴向导向槽(143b)内。

8.根据权利要求2-7中任一项所述的制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径向驱动槽(142a)构造为弧形槽,以使所述驱动盘(141)适于转动以带动所述连接杆(142)沿所述径向移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制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组件还包括:传动组件,所述传动组件与所述驱动盘(141)动力连接以带动所述驱动盘(141)转动。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制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盘(141)上具有第一滑块(1441)和第一滑块(1442),所述第一滑块(1441)和所述第一滑块(1442)关于所述轴线对称设置,所述驱动组件包括第一驱动滑槽(1451)和第二驱动滑槽(1452),所述第一滑块(1441)设置在所述第一驱动滑槽(1451)内,所述第一滑块(1442)设置在所述第二驱动滑槽(1452)内,且所述第一驱动滑槽(1451)适于向所述第一滑块(1441)施加第一作用力,所述第二驱动滑槽(1452)适于向所述第一滑块(1442)施加第二作用力,所述第一作用力和所述第二作用力方向相反,以推动所述驱动盘(141)转动。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制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组件还包括:动力源(1461)、第一齿条(1471)、第二齿条(1472)以及啮合轮(148),所述第一齿条(1471)与所述第一驱动滑槽(1451)相连,所述第二齿条(1472)与所述第二驱动滑槽(1452)相连,所述第一齿条(1471)与所述第二齿条(1472)相对设置,且均与所述啮合轮(148)啮合,所述动力源(1461)的动力输出端与所述第一齿条(1471)或所述第二齿条(1472)相连。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动盘(11)包括:结构盘体(111)、连接盘体(112)以及连接轴(113),所述连接盘体(112)与所述结构盘体(111)相对且间隔设置,所述连接轴(113)连接所述结构盘体(111)和所述连接盘体(112),所述连接盘体(112)用于固定所述摩擦片(12)。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制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动盘(11)还包括:连接柱(114),所述连接柱(114)为多个,所述连接柱(114)设置在所述轴向上,环绕所述连接轴(113)等间隔设置。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动器还包括:检测组件(15),所述检测组件(15)设置在所述驱动组件,并用于检测所述制动片(13)的厚度。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制动...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制动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组件包括:驱动盘(141)以及多个连接杆(142),所述驱动盘(141)上具有环绕所述轴线设置的多个径向驱动槽(142a),所述连接杆(142)设置于所述径向驱动槽(142a)内,且所述连接杆(142)与所述制动片(13)相连,所述驱动盘(141)适于带动所述连接杆(142)沿所述径向移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制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组件还包括:驱动杆(1421),所述驱动杆(1421)与所述连接杆(142)相连,所述径向驱动槽(142a)上开设有轴向驱动槽(141b),所述轴向驱动槽(141b)在所述径向上倾斜延伸,所述驱动杆(1421)可滑动地设置在所述轴向驱动槽(141b)内,并适于带动所述连接杆(142)沿所述轴向运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制动器,其特征在于,驱动组件还包括:第一复位件(1422)和第二复位件(1423),所述连接杆(142)上开设有沿所述轴向延伸的第一槽(142a),所述驱动杆(1421)设置在所述第一槽(142a)内,且所述第一复位件(1422)和所述第二复位件(1423)设置在所述驱动杆(1421)的所述轴向两侧,并弹性推抵所述连接杆(142)。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制动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导向盘(143),所述导向盘(143)与所述驱动盘(141)同轴设置,所述导向盘(143)上设置有径向导向槽(143a),所述连接杆(142)可滑动地设置在所述径向导向槽(143a)。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制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径向导向槽(143a)构造为沿所述径向延伸的直线槽。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制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组件还包括:导向杆(1424),所述导向杆(1424)与所述连接杆(142)相连,所述径向导向槽(143a)上开设有轴向导向槽(143b),所述轴向导向槽(143b)沿所述径向延伸,所述导向杆(1424)可滑动地设置在所述轴向导向槽(143b)内。

8.根据权利要求2-7中任一项所述的制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径向驱动槽(142a)构造为弧形槽,以使所述驱动盘(141)适于转动以带动所述连接杆(142)沿所述径向移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制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组件还包括:传动组件,所述传动组件与所述驱动盘(141)动力连接以带动所述驱动盘(141)转动。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制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盘(141)上具有第一滑块(1441)和第一滑块(1442),所述第一滑块(1441)和所述第一滑块(1442)关于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韦朝坤高延余
申请(专利权)人:奇瑞智能汽车科技合肥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