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机器人及防静电系统技术方案_技高网

机器人及防静电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40023322 阅读:8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1-16 17:06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机器人及防静电系统,机器人包括:机器人壳体;尖端放电结构,尖端放电结构设在机器人壳体上,尖端放电结构用于传导机器人上的静电,尖端放电结构用于连接充电桩上的静电接收结构,在尖端放电结构与静电接收结构连接的情况下,机器人上的静电通过尖端放电结构传递给静电接收结构,以释放静电。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尖端放电结构与充电桩壳体上的静电接收结构进行配合,将机器人积累的静电释放到静电接收结构上,形成机器人壳体的静电释放路径,最后通过静电接收结构将静电释放出去,无需通过防静电电路进行静电释放,有效保护充电桩内部的充电电路,不需要定时检修充电桩内部的电路板卡板,且对机器人美观效果影响较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静电防护,更具体地,涉及一种机器人及防静电系统


技术介绍

1、现有的巡逻机器人在于充电桩对接充电过程中,通常采用以下三种方式进行防静电处理:

2、第一种,在机器人充电桩内部的充电电路板板卡上集成防静电电路,通过防静电电路将机器人充电时与充电桩对桩所接收的静电进行对地释放。但是,在充电桩的充电电路板板卡上集成防静电电路,静电的电压高达上千伏,机器人内部产生的静电通过机器人外壳传导到充电桩的时候,一旦静电高于防静电电路的耐压值,防静电电路就会损坏,进而损坏充电电路板板卡,维修难度大,且可能损坏充电电路影响充电桩的使用。

3、第二种,独立做一个防静电电路板卡,在充电桩内部将带防静电电路板卡和充电电路板卡隔离开来,防止静电过大防静电电路损坏,进而损坏充电电路。但是,采用独立的防静电电路板板卡,在静电损坏掉防静电电路板卡后,不影响充电电路板板卡的使用,充电过程正常。此时我们无法得知内部的防静电电路板卡的情况,每隔一段时间就要进行检修,防止防静电电路板卡异常,导致无法及时有效地释放机器人机壳上的静电,从而造成静电累计击穿机器人本体内部的电路板的问题。

4、第三种,通过结构对机器人内部电路板所产生的静电进行释放,在机器人外壳底部安装一个铁链,铁链接触到地面,静电通过铁链释放到地,在充电时静电已经被机器人外壳的铁链释放完了,从而保护了充电桩内部的电路板。但是,在机器人外壳底部安装铁链,铁链接触到地面,在机器人移动过程中,铁链与地面摩擦的过程中铁链会产生损耗,且铁链安装在机器人外部影响了机器人整体的美观。


技术实现思路

1、本专利技术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机器人及防静电系统的新技术方案,至少能够解决一个现有技术中的上述技术问题。

2、本专利技术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机器人,包括:机器人壳体;尖端放电结构,所述尖端放电结构设在所述机器人壳体上,所述尖端放电结构用于传导机器人上的静电,所述尖端放电结构用于连接充电桩上的静电接收结构,在所述尖端放电结构与所述静电接收结构连接的情况下,所述机器人上的静电通过所述尖端放电结构传递给所述静电接收结构,以释放静电。

3、可选地,所述尖端放电结构为放电探针。

4、可选地,所述机器人还包括橡胶套,所述橡胶套套设在所述尖端放电结构上,且所述橡胶套可伸缩。

5、可选地,所述机器人还包括:机器人端电极,所述机器人端电极设在所述机器人壳体上,所述机器人端电极与所述尖端放电结构在所述机器人壳体上间隔开平行设置,所述机器人端电极用于连接充电桩端电极,以对所述机器人充电。

6、可选地,所述机器人还包括:隔离件,所述隔离件设在所述机器人壳体上,且套设在所述机器人端电极上,在所述机器人端电极于所述充电桩端电极连接的情况下,所述隔离件隔离所述充电桩端电极和所述尖端放电结构。

7、可选地,所述隔离件为绝缘橡胶。

8、本专利技术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防静电系统,包括: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的机器人,所述机器人包括机器人壳体和尖端放电结构,所述尖端放电结构设在所述机器人壳体上,所述尖端放电结构用于传导机器人上的静电;充电桩,所述充电桩包括充电桩壳体,所述充电桩壳体上设有静电接收结构和接地支柱,在所述尖端放电结构与所述静电接收结构连接的情况下,所述机器人上的静电通过所述尖端放电结构传递给所述静电接收结构,以通过所述接地支柱释放静电。

9、可选地,所述防静电系统还包括橡胶套,所述橡胶套套设在所述尖端放电结构上,且所述橡胶套可伸缩。

10、可选地,所述防静电系统还包括:机器人端电极和充电桩端电极,所述机器人端电极设在所述机器人壳体上,所述充电桩端电极设在所述充电桩壳体上,所述机器人端电极与所述尖端放电结构在所述机器人壳体上间隔开平行设置,所述机器人端电极用于连接所述充电桩端电极,以对所述机器人充电。

11、可选地,所述防静电系统还包括:充电电路板和隔离件,所述隔离件设在所述机器人壳体上,且套设在所述机器人端电极上,所述充电电路板设在所述充电桩壳体内,在所述机器人端电极于所述充电桩端电极连接的情况下,所述隔离件将所述充电桩端电极、所述充电桩端电极和所述充电电路板之间形成的充电电路与所述尖端放电结构和所述静电接收结构之间形成的静电释放回路。

12、本专利技术的机器人,采用结构型静电释放的方式,通过在机器人壳体上设置尖端放电结构,尖端放电结构与充电桩壳体上的静电接收结构进行配合,将机器人积累的静电释放到充电桩的静电接收结构上,形成机器人壳体的静电释放路径,最后通过静电接收结构将静电释放出去,无需通过防静电电路进行静电释放,有效保护充电桩内部的充电电路板板卡,也不需要定时检修充电桩内部的电路板卡板。同时通过设置尖端放电结构,无需对机器人外壳或充电桩外壳做太大的结构改进,对机器人美观效果影响较小。

13、通过以下参照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示例性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专利技术的其它特征及其优点将会变得清楚。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机器人,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尖端放电结构为放电探针。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机器人还包括橡胶套,所述橡胶套套设在所述尖端放电结构上,且所述橡胶套可伸缩。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机器人还包括:机器人端电极,所述机器人端电极设在所述机器人壳体上,所述机器人端电极与所述尖端放电结构在所述机器人壳体上间隔开平行设置,所述机器人端电极用于连接充电桩端电极,以对所述机器人充电。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机器人还包括:隔离件,所述隔离件设在所述机器人壳体上,且套设在所述机器人端电极上,在所述机器人端电极于所述充电桩端电极连接的情况下,所述隔离件隔离所述充电桩端电极和所述尖端放电结构。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离件为绝缘橡胶。

7.一种防静电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防静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防静电系统还包括橡胶套,所述橡胶套套设在所述尖端放电结构上,且所述橡胶套可伸缩。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防静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防静电系统还包括:机器人端电极和充电桩端电极,所述机器人端电极设在所述机器人壳体上,所述充电桩端电极设在所述充电桩壳体上,所述机器人端电极与所述尖端放电结构在所述机器人壳体上间隔开平行设置,所述机器人端电极用于连接所述充电桩端电极,以对所述机器人充电。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防静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防静电系统还包括:充电电路板和隔离件,所述隔离件设在所述机器人壳体上,且套设在所述机器人端电极上,所述充电电路板设在所述充电桩壳体内,在所述机器人端电极于所述充电桩端电极连接的情况下,所述隔离件将所述充电桩端电极、所述充电桩端电极和所述充电电路板之间形成的充电电路与所述尖端放电结构和所述静电接收结构之间形成的静电释放回路。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机器人,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尖端放电结构为放电探针。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机器人还包括橡胶套,所述橡胶套套设在所述尖端放电结构上,且所述橡胶套可伸缩。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机器人还包括:机器人端电极,所述机器人端电极设在所述机器人壳体上,所述机器人端电极与所述尖端放电结构在所述机器人壳体上间隔开平行设置,所述机器人端电极用于连接充电桩端电极,以对所述机器人充电。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机器人还包括:隔离件,所述隔离件设在所述机器人壳体上,且套设在所述机器人端电极上,在所述机器人端电极于所述充电桩端电极连接的情况下,所述隔离件隔离所述充电桩端电极和所述尖端放电结构。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离件为绝缘橡胶。

7.一种防静电系统,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冠豪陈火仙柏林刘彪舒海燕袁添厦祝涛剑沈创芸王恒华方映峰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高新兴机器人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