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栖异地克雷伯氏菌在降解苯甲酸类化合物中的应用制造技术_技高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武夷学院专利>正文

栖异地克雷伯氏菌在降解苯甲酸类化合物中的应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0015343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1-16 15:55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栖异地克雷伯氏菌在降解苯甲酸类化合物中的应用,属于微生物技术领域。将菌株与苯甲酸类化合物在培养基中混合培养,获得降解液:将所述降解液投入含有苯甲酸类化合物的土壤或水体中进行降解。该菌株能够利用3.4‑二羟基苯甲酸做为唯一碳源和能源,在去除植物土壤中3.4‑二羟基苯甲酸等酚酸类自毒物质毒害时降解率能够达到99.12%以上,对3.4‑二羟基苯甲酸的耐受上限值较高,可以有效的修复酚酸类自毒物质毒害较为严重的土壤环境。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微生物,具体涉及栖异地克雷伯氏菌在降解苯甲酸类化合物中的应用


技术介绍

1、化感作用(allelopathy)由德国科学家molish在1937年首次提出,1984年rice将其定义为植物(或微生物)向周围环境释放化学物质,进而影响邻近植物(或微生物)生长发育的化学生态学现象,是植物、微生物、土壤三者极其复杂的相互作用结果。自毒作用是植物化感作用的一种主要类型,指植物的化感物质释放到周围环境并对同种植物生长产生抑制作用。自毒作用普遍存在于大多数的植物中。自毒物质通过地上部淋溶、根系分泌和植株茬腐解等途径可以释放至土壤环境中。伴随着植物的生长发育进程,土壤中自毒物质不断积累,改变了根际周围微环境,使其不利于植物的生长。同时自毒物质还能够刺激根际病原菌生长,抑制有益微生物生长,导致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失衡,微生物多样性水平改变病原菌比例增加,土传病害发病加重。自毒物质在土壤中的积累是植物出现连作障碍的重要的原因之一。

2、前人的研究表明酚酸类、苷类、黄酮类化合物是主要的自毒物质。其中酚酸类物质是茶树、大豆、水稻、豇豆、花生、西瓜、甜瓜、玉米、辣椒、芦笋、西洋参、甘草、海棠、桃、杨树、三七、草莓、百合等多种植物的自毒物质的主要成分。酚酸类物质以带有活性羧基的苯环为分子骨架,苯环上多种取代基类型和取代位点构成了分子结构和性质的多样性,可以通过影响植物的膜系统、光合作用、酶活性、土壤微生物活性和土壤理化性质等,对植物生长发育产生毒害作用。目前已经报到的酚酸类自毒物质有邻苯二甲酸、肉桂酸、阿魏酸、水杨酸、丁香酸、3,4-二羟基苯甲酸、香草酸、香豆酸、苯甲酸、香豆素等。在自然界通常一种植物能够同时产生几种至十几种酚酸类自毒物质,不同的植物之间产生的主要酚酸类自毒物质也存在差异。

3、缓解自毒作用的措施有抗性品种、轮作、套作、生物碳吸附以及利用有益微生物降解等。其中微生物降解具有经济、高效且无二次污染等特点,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目前,国内外关于降解3,4-二羟基苯甲酸的菌种的研究较少,目前被报道能够降解该污染物的菌种有恶臭假单胞菌、根瘤菌、不动杆菌。能够利用3,4二羟基苯甲酸为唯一碳源、氮源和能源生长。至今为止,未见伯克霍尔德氏菌属(burkholderia)对3,4二羟基苯甲酸的相关报道。


技术实现思路

1、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栖异地克雷伯氏菌(klebsiella variicola)在降解苯甲酸类化合物中的应用,该菌种是可以以3,4-二羟基苯甲酸为唯一碳氮源,对于土壤和水体中的3,4-二羟基苯甲酸污染均有较高的降解效率和浓度耐受限度。

2、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3、栖异地克雷伯氏菌在降解苯甲酸类化合物中的应用,将菌株与苯甲酸类化合物在培养基中混合培养,获得降解液:将所述降解液投入含有苯甲酸类化合物的土壤或水体中进行降解,菌株为栖异地克雷伯氏菌(klebsiella variicola)ly16。

4、栖异地克雷伯氏菌(klebsiella variicola)ly16,已保藏在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保藏地址是北京市朝阳区北辰西路1号院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保藏日期为2023年1月28日,保藏编号为cgmcc 1.61611。

5、栖异地克雷伯氏菌(klebsiella variicola)ly16,是从福建省南平市武夷山市茶园土壤中筛选获得;筛选方法为:先对土壤或水体有害物质进行分析、分离,结合土壤或水体原有微生物群落结构与代谢通路分析,在分别选用适宜的培养基分离纯化出各菌种,转接到以苯甲酸类化合物为唯一碳源的msm培养基中,通过测定培养基中苯甲酸类化合物的含量变化筛选出上述菌株。

6、栖异地克雷伯氏菌(klebsiella variicola)ly16的生物学特征如表1所示。

7、栖异地克雷伯氏菌(klebsiella variicola)ly16的16s rdna序列在ncbi中进行blast比对,结果表明ly16的16srdna序列与burkholderia latens strain au17928isolate au17928 chromosome 1,complete sequence(登陆号:cp013435.1)同源性最高,达100%,结合形态、生理生化特征及16srdna序列分析,鉴定为栖异地克雷伯氏菌(klebsiella variicola)。

8、所述应用,苯甲酸类化合物为3.4-二羟基苯甲酸。

9、所述应用,降解温度为25~30℃,降解ph值为5~8,优选为6~8,进一步优选为7~8。

10、所述应用,培养基中3.4-二羟基苯甲酸的浓度为0.1~4g/l,优选为1~3.5g/l。

11、所述应用,培养基里加入葡萄糖或酵母提取物中的一种,葡萄糖或酵母提取物的浓度为0.5g/l。

12、上述栖异地克雷伯氏菌(klebsiella variicola)ly16在制备植物连作障碍生物菌剂中的应用。

13、所述应用,菌剂含有栖异地克雷伯氏菌(klebsiella variicola)ly16菌株作为活性成分。

14、相比于现有技术,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为:

15、1.本专利技术提供的菌株能够利用3,4-二羟基苯甲酸作为唯一碳氮源和能源生长的细菌,可以快速有效的将3,4-二羟基苯甲酸降解,在去除环境中3,4-二羟基苯甲酸污染时能够达到快速脱毒的效果。

16、2.本专利技术提供的菌株对于苯甲酸类化合物的耐受上限值较高,最高能够降解5g/l的3,4-二羟基苯甲酸污染物,证明本专利技术菌株可以有效地修复污染较为严重的环境。

17、3.本专利技术对提供的菌株的生长及3,4-二羟基苯甲酸降解情况进行了优化,可以更有效、充分地对环境中的苯甲酸类化合物进行降解,解决污染问题。

18、4.本专利技术采用微生物方法降解环境中的污染物,具有高效、无二次污染、成本低的优点,尤其在对含有苯甲酸类污染物的治理上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栖异地克雷伯氏菌在降解苯甲酸类化合物中的应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应用,其特征在于,将菌株与苯甲酸类化合物在培养基中混合培养,获得降解液:将所述降解液投入含有苯甲酸类化合物的土壤或水体中进行降解,菌株为栖异地克雷伯氏菌LY16。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应用,其特征在于,苯甲酸类化合物为3,4-二羟基苯甲酸。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应用,其特征在于,降解温度为25~30℃,降解pH值为5~8。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应用,其特征在于,培养基中3.4-二羟基苯甲酸的浓度为0.1~4g/L。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应用,其特征在于,培养基里加入葡萄糖或酵母提取物中的一种,葡萄糖或酵母提取物的浓度为0.5g/L。

7.栖异地克雷伯氏菌在制备植物连作障碍生物菌剂中的应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应用,菌剂含有栖异地克雷伯氏菌LY16菌株作为活性成分。

【技术特征摘要】

1.栖异地克雷伯氏菌在降解苯甲酸类化合物中的应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应用,其特征在于,将菌株与苯甲酸类化合物在培养基中混合培养,获得降解液:将所述降解液投入含有苯甲酸类化合物的土壤或水体中进行降解,菌株为栖异地克雷伯氏菌ly16。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应用,其特征在于,苯甲酸类化合物为3,4-二羟基苯甲酸。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应用,其特征在于,降解温度为25~30℃,降解...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笔通杨新怡田琳菏叶欣怡刘萱苹贾小丽
申请(专利权)人:武夷学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