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农药对稻飞虱的毒力测定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40012933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1-16 15:33
本技术公开了一种农药对稻飞虱的毒力测定装置,包括培养槽,培养槽上架设支撑板,所述支撑板上开设至少一个通孔,所述通孔中嵌装有一块将所述通孔封堵的第一多孔塞,所述第一多孔塞中轴向贯通的开设一个第一穿苗通道,所述支撑板上放置与所述通孔一一对应的管体,所述管体的上端塞设一个第二多孔塞,所述第二多孔塞中轴向贯通的开设一个第二穿苗通道。采用本方案进行稻茎部分的飞虱毒力测定时,只需使稻苗的茎部穿过管体,然后通过第一多孔塞、第二多孔塞将管体封堵起来,即可在保留稻苗的根部和叶部的情况下,进行稻茎部分的毒力测定。该结构下,稻苗能够在测定期间保持生理活性,保持与野外环境高度相同,进而保证了飞虱毒力测定的准确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毒力测定装置,特别是一种农药对稻飞虱的毒力测定装置


技术介绍

1、稻飞虱(褐飞虱、白背飞虱和灰飞虱)是水稻上最主要的害虫,水稻飞虱抗药性监测技术规程中ny/t1708-2009中的第5部分试验步骤,就是对飞虱药性的监测的具体实施步骤,其步骤较为复杂,其中的监测对象包括稻茎和稻苗两种,其中稻苗部分的监测只需将生长至10cm高的稻苗置于塑料小杯中实验即可,相对较为方便。而对于稻茎的检测则需要连根挖取分葵至孕穗初期、长势一致的健壮株,洗净,剪成10cm长的带根稻茎并置于塑料小杯中进行检测。但是该种检测方法存在一定问题,其一就是当稻苗的叶部被剪除后,稻苗的生理活性会发生变化,特别是现有的农药多为慢性药,需要监测时间较长,期间被剪除叶部的稻苗难免失去活性,而水稻生理活性的变化就会导致飞虱的生产环境与实际的生存环境存在偏差,这就容易造成毒力测定结果与实际情况存在偏差,测定数据不够准确。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农药对稻飞虱的毒力测定装置,以解决现有褐飞虱毒力测定期间,稻茎部分容易失去活性而导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农药对稻飞虱的毒力测定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培养槽(100),所述培养槽(100)上架设支撑板(200),所述支撑板(200)上开设至少一个通孔(210),所述通孔(210)中嵌装有一块将所述通孔(210)封堵的第一多孔塞(300),所述第一多孔塞(300)中轴向贯通的开设一个第一穿苗通道(320),所述支撑板(200)上放置与所述通孔(210)一一对应的管体(400),所述管体(400)的上端塞设一个第二多孔塞(500),所述第二多孔塞(500)中轴向贯通的开设一个第二穿苗通道。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农药对稻飞虱的毒力测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管体(400)的...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农药对稻飞虱的毒力测定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培养槽(100),所述培养槽(100)上架设支撑板(200),所述支撑板(200)上开设至少一个通孔(210),所述通孔(210)中嵌装有一块将所述通孔(210)封堵的第一多孔塞(300),所述第一多孔塞(300)中轴向贯通的开设一个第一穿苗通道(320),所述支撑板(200)上放置与所述通孔(210)一一对应的管体(400),所述管体(400)的上端塞设一个第二多孔塞(500),所述第二多孔塞(500)中轴向贯通的开设一个第二穿苗通道。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农药对稻飞虱的毒力测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管体(400)的管径大于所述通孔(210)设置。

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姚张良曹梦娇陆强徐伟东张呈祥张倩倩朱伟张卫兴方云峰沈玉元
申请(专利权)人:嘉兴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