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一种干坞内沉管起浮的方法技术_技高网

一种干坞内沉管起浮的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9974490 阅读:6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1-09 01:02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水利工程施工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干坞内沉管起浮的方法;包括:S1:沉管内部布置压载系统;S2、沉管顶部缆系布置;S3、沉管注水加载;S4、压载水箱排水、沉管起浮;S5、干舷调整;S6、沉管出坞;实现了固定干坞内批量预制沉管,无需起重设备辅助,仅通过坞内海水浮力即能够实现批量沉管起浮,不仅能够快速起浮,效率高,而且安全可靠性高,从工艺上解决了干坞法批量沉管起浮的难题,保证了沉管浮运、安装的需求,实现了效益最大化。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水利工程施工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干坞内沉管起浮的方法


技术介绍

1、海底隧道需具有较大的通行能力,来满足车流量的需求。传统的矿山法、盾构法、暗挖法等水下隧道修建方法,其水下覆土深度较深,且岸边段延伸线较长,隧道横断面尺寸小,不适用于地形限制要求严格的地区。而沉管法隧道能够解决大断面尺寸、免受覆土限制、岸边段长度受限的问题。

2、目前,移动式干坞法可在半潜驳上预制沉管,一般沉管隧道较长,管节预制数量多,常规的半潜驳满载能力不能满足沉管尺寸的要求;且由于施工工期紧,移动式干坞法也不能满足施工要求。

3、干坞法可以根据施工场地、环境、资源和工程进度安排等因素,在固定干坞内批量预制沉管管节,但如何实现沉管的批量起浮,保证沉管后续的浮运、安装要求,也是一项亟需解决的难题。


技术实现思路

1、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无需起重设备辅助、实现快速起浮,安全可靠性高的干坞内沉管起浮的方法。

2、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干坞内沉管起浮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3、s1、沉管内部布置压载系统:

4、在预制完成的沉管内部沿其长度方向均匀布设多个压载水箱组,相邻两个所述压载水箱组之间相互连通,所述沉管两端设置封门,使所述沉管形成密闭腔体,所述封门上开有进水口,将所述进水口与位于端部的所述压载水箱组连通,使得水能够在两端的所述进水口与各个所述压载水箱组之间流动;

5、s2、沉管顶部缆系布置:

>6、在干坞坞壁的岸边设置导缆器,通过系缆绳将沉管顶部的系缆柱与所述导缆器连接,并将所述系缆绳拉紧;

7、s3、沉管注水加载:

8、开启坞门注水口,对干坞内部进行注水,干坞内的水依次通过进水口进入沉管内的各所述压载水箱组内;当压载水箱组内的水位满足抗浮系数要求水位后,所述沉管加载完成,封堵所述进水口,并切断各所述压载水箱组之间的通路,使得各所述压载水箱组之间没有水的流通;

9、s4、压载水箱排水、沉管起浮:

10、继续对干坞内部注水,当坞内水位高于沉管顶部时,停止注水;打开所述沉管内部的压载水泵,并将各所述压载水箱组之间连通,打开靠近所述压载水泵一侧的进水口,所述压载水箱组内的水从所述进水口排出,当所述沉管及压载水的总重力小于浮力时,所述沉管开始起浮;

11、s5、干舷调整:

12、继续排水,当所述沉管露出水面设定高度时,在所述沉管的顶部浇筑混凝土层,保证干舷高度能够满足后续沉管出坞、二次舾装以及安装的要求;

13、s6、沉管出坞:

14、当混凝土层固化后,开启坞门,使干坞坞室与外海连通,将沉管绞移至舾装区,进行二次舾装。

15、本技术方案中,实现了固定干坞内批量预制沉管,无需起重设备辅助,仅通过坞内海水浮力即能够实现批量沉管起浮,不仅能够快速起浮,效率高,而且安全可靠性高,从工艺上解决了干坞法批量沉管起浮的难题,保证了沉管浮运、安装的需求,实现了效益最大化。

16、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步骤s5中,所述沉管露出水面时,根据测量仪器测得的所述沉管的起浮姿态,通过对相应位置的所述压载水箱组进行排水或注水,对所述沉管进行调平,调平后浇筑所述混凝土层。

17、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压载水箱组有三组,分别位于所述沉管的首端、中部、尾端,每组所述压载水箱组包括两个对称设置在所述沉管中轴线两侧的压载水箱,保证沉管平稳起浮。

18、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压载水箱组之间通过主管道连通,且所述主管道的两端延伸至与所述封门上的所述进水口连通;

19、每组所述压载水箱组的两个所述压载水箱之间通过支管道连通,各所述支管道与所述主管道相互连通。

20、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主管道的两端设置有主进水阀,各所述支管道的两端设置有控制两个压载水箱进出水的支进水阀。

21、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压载水泵通过管道连接在所述主管道的一端,所述压载水泵的进水端的水管上设置有水泵进水阀,出水端的水管上设置有水泵止回阀;

22、位于所述压载水泵的进水端与出水端之间的所述主管道上设置一所述主进水阀。

23、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步骤s3中,所述主进水阀、所述支进水阀均为开启状态,且位于所述沉管中间位置的所述支进水阀的开度大于首、尾两端的所述支进水阀的开度,水经过所述进水口、所述主管道后,依次进入位于沉管首/尾端的所述压载水箱组、进入位于沉管中间位置的所述压载水箱组。

24、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步骤s4中,所述压载水箱排水时,所述主进水阀、所述支进水阀均为开启状态,且靠近所述压载水泵的所述支进水阀的开度小于中间位置的所述支进水阀的开度,且中间位置的所述支进水阀的开度小于远离所述压载水泵的所述支进水阀的开度。

25、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步骤s3、s4中,可对干坞内的多个沉管进行同步注水、同步排水起浮。

26、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主进水阀、所述支进水阀均为双向阀门。

27、基于上述技术方案,在固定干坞内批量预制沉管,通过对干坞内注水、压载水箱加载、压载水箱排水减载、沉管起浮、管顶调平、调整干舷高度,实现沉管管节起浮稳定,不仅能够快速起浮,效率高,而且安全性高,从工艺上解决了干坞法沉管批量起浮的难题,保证了沉管浮运、安装的施工要求,实现了利益最大化。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干坞内沉管起浮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干坞内沉管起浮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5中,所述沉管露出水面时,根据测量仪器测得的所述沉管的起浮姿态,通过对相应位置的所述压载水箱组进行排水或注水,对所述沉管进行调平,调平后浇筑所述混凝土层。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干坞内沉管起浮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压载水箱组有三组,分别位于所述沉管的首端、中部、尾端,每组所述压载水箱组包括两个对称设置在所述沉管中轴线两侧的压载水箱。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干坞内沉管起浮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压载水箱组之间通过主管道连通,且所述主管道的两端延伸至与所述封门上的所述进水口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干坞内沉管起浮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主管道的两端设置有主进水阀,各所述支管道的两端设置有控制两个压载水箱进出水的支进水阀。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干坞内沉管起浮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压载水泵通过管道连接在所述主管道的一端,所述压载水泵的进水端的水管上设置有水泵进水阀,出水端的水管上设置有水泵止回阀;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干坞内沉管起浮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3中,所述主进水阀、所述支进水阀均为开启状态,且位于所述沉管中间位置的所述支进水阀的开度大于首、尾两端的所述支进水阀的开度,水经过所述进水口、所述主管道后,依次进入位于沉管首/尾端的所述压载水箱组、进入位于沉管中间位置的所述压载水箱组。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干坞内沉管起浮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4中,所述压载水箱排水时,所述主进水阀、所述支进水阀均为开启状态,且靠近所述压载水泵的所述支进水阀的开度小于中间位置的所述支进水阀的开度,且中间位置的所述支进水阀的开度小于远离所述压载水泵的所述支进水阀的开度。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干坞内沉管起浮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3、S4中,可对干坞内的多个沉管进行同步注水、同步排水起浮。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干坞内沉管起浮的方法的安装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主进水阀、所述支进水阀均为双向阀门。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干坞内沉管起浮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干坞内沉管起浮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5中,所述沉管露出水面时,根据测量仪器测得的所述沉管的起浮姿态,通过对相应位置的所述压载水箱组进行排水或注水,对所述沉管进行调平,调平后浇筑所述混凝土层。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干坞内沉管起浮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压载水箱组有三组,分别位于所述沉管的首端、中部、尾端,每组所述压载水箱组包括两个对称设置在所述沉管中轴线两侧的压载水箱。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干坞内沉管起浮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压载水箱组之间通过主管道连通,且所述主管道的两端延伸至与所述封门上的所述进水口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干坞内沉管起浮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主管道的两端设置有主进水阀,各所述支管道的两端设置有控制两个压载水箱进出水的支进水阀。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干坞内沉管起浮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压载水泵通过管道连接在所述主管道的一端,所述压载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潘伟李一勇孟凡利张乃受潘立文孙竹蒲红家王晓姝
申请(专利权)人: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