轴承座、换热系统及辊压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9973364 阅读:7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1-09 00:57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轴承座、换热系统及辊压系统,涉及电池领域。轴承座包括座本体和封堵件,座本体设置有多个孔体,多个孔体连通形成介质流道。每个孔体的至少一端延伸至座本体的外表面并形成开口,多个孔体在座本体的表面形成多个开口。多个开口包括介质入口、介质出口和封堵口,介质入口用于供换热介质进入介质流道,介质出口用于供换热介质流出介质流道。封堵件封堵封堵口。轴承座在制造时,可以通过钻孔的方式在座本体上成型出孔体,多个孔体连通形成介质流道,通过封堵件封堵封堵口,向介质流道通入换热介质,以实现对轴承座的热管理,有利于提升辊压质量,提升工件的良品率。轴承座可通过钻孔的方式形成介质流道,制造简单方便,成本较低。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申请涉及电池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轴承座、换热系统及辊压系统


技术介绍

1、电池在新能源领域应用甚广,例如电动汽车、新能源汽车等,新能源汽车、电动汽车已经成为汽车产业的发展新趋势。电池包括电极组件,电极组件是电池中发生电化学反应的部件。电极组件主要由正极极片和负极极片卷绕或层叠而成。极片的良品率对电池制造影响重大,然而,目前极片的良品率较低。

2、在极片的制造过程中,需要采用压辊对极片进行辊压。在辊压一段时间后,压辊的轴承座产热较大,轴承座温度过高,辊压精度降低,辊压出的极片质量较差,从而导致极片的良品率较低。


技术实现思路

1、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轴承座、换热系统及辊压系统,其旨在改善相关技术中极片的良品率较低的问题。

2、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轴承座,所述轴承座包括座本体和封堵件,所述座本体设置有多个孔体,多个所述孔体连通形成介质流道,每个所述孔体的至少一端延伸至所述座本体的外表面并形成开口,多个所述孔体在所述座本体的表面形成多个所述开口,多个所述开口包括介质入口、介质出口和封堵口,所述介质入口用于供换热介质进入所述介质流道,所述介质出口用于供所述换热介质流出所述介质流道;所述封堵件封堵所述封堵口。

3、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该轴承座在制造时,可以通过钻孔的方式在座本体上成型出孔体,使得多个孔体连通形成介质流道。通过封堵件将封堵口封堵,以使得从介质入口进入介质流道的换热介质能够从介质出口排出介质流道,从而实现对轴承座的热管理,有利于提升辊压质量,提升工件的良品率。该轴承座无需在铸造时形成介质流道,可以通过钻孔的方式形成介质流道,制造简单方便,成本较低。

4、作为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可选技术方案,所述座本体设置有轴承孔,所述介质流道包括围绕所述轴承孔设置的第一流道,所述第一流道由至少两个所述孔体形成。

5、在上述技术方案中,第一流道围绕轴承孔设置,使得换热介质对轴承、轴承座的换热效果更好,有利于提升对轴承座的热管理效果,提升辊压质量,提升工件的良品率。

6、作为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可选技术方案,所述第一流道中的所述孔体的延伸方向垂直于所述轴承孔的轴向。

7、在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使第一流道中的孔体的延伸方向垂直于轴承孔的轴向,在通过钻孔的方式成型孔体时,钻头无需倾斜,钻孔更加方便,且有利于提升钻孔质量。

8、作为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可选技术方案,所述第一流道为环形流道。

9、在上述技术方案中,第一流道环绕轴承孔设置,使得换热介质对轴承、轴承座的换热效果更好,有利于提升对轴承座的热管理效果,提升辊压质量,提升工件的良品率。

10、作为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可选技术方案,所述环形流道中的所述孔体为四个。

11、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四个孔体可以分别位于轴承孔的上侧、下侧、左侧和右侧,换热介质流经四个孔体,在轴承孔的四周对轴承、轴承座进行热交换,换热效果更好。

12、作为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可选技术方案,在所述第一流道中,相邻的两个所述孔体的延伸方向垂直。

13、在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使第一流道中相邻的两个孔体的延伸方向垂直,在通过钻孔的方式成型孔体时,只需先从一个表面钻出一个孔体,再从与上述一个表面垂直的另一个表面钻出另一个孔体,使得两个孔体连通即可,有利于简化制造,降低制造成本。

14、作为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可选技术方案,所述介质流道中的至少一个所述孔体为第二流道,所述第二流道与所述第一流道连通,所述第二流道的至少一端延伸至所述座本体的外表面并形成所述介质入口。

15、在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设置第二流道,在座本体的外表面形成介质入口,便于通过第二流道向第一流道内通入换热介质,实现对轴承座的热管理,有利于提升辊压质量,提升工件的良品率。

16、作为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可选技术方案,所述第二流道的延伸方向平行于所述轴承孔的轴向。

17、在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使第二流道的延伸方向平行于轴承孔的轴向,在通过钻孔的方式成型第二流道时,可沿着平行于轴承孔的轴向的方向钻孔,钻头无需倾斜,钻孔更加方便,且有利于提升钻孔质量。

18、作为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可选技术方案,所述介质流道中的至少一个所述孔体为第三流道,所述第三流道与所述第一流道连通,所述第三流道的至少一端延伸至所述座本体的外表面并形成所述介质出口。

19、在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设置第三流道,在座本体的外表面形成介质出口,便于通过第三流道流出换热介质,便于实现换热介质的循环,有利于提升换热效果,提升辊压质量,提升工件的良品率。

20、作为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可选技术方案,所述第三流道的延伸方向平行于所述轴承孔的轴向。

21、在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使第三流道的延伸方向平行于轴承孔的轴向,在通过钻孔的方式成型第三流道时,可沿着平行于轴承孔的轴向的方向钻孔,钻头无需倾斜,钻孔更加方便,且有利于提升钻孔质量。

22、作为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可选技术方案,所述座本体的外表面包括多个表面,所述介质入口和所述介质出口位于同一表面。

23、在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将介质入口和介质出口设置于同一表面,使得与介质入口连通的管道和与介质出口连通的管道能够位于轴承座的同一侧,有利于减小对空间的占用。

24、作为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可选技术方案,所述座本体设置有轴承孔,所述介质入口和所述介质出口位于垂直于所述轴承孔的轴向的表面。

25、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将介质入口和介质出口均设置于垂直于轴承孔的轴向的表面,这样,与介质入口连通的管道和与介质出口连通的管道能够位于背离压辊的一侧,不易与压辊产生干涉。

26、作为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可选技术方案,至少一个所述孔体仅一端延伸至所述座本体的外表面。

27、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至少一个孔体仅一端延伸至座本体的外表面,这样,在封堵口的个数可以更少,对应地,封堵件的个数可以更少,有利于降低轴承座的成本。

28、作为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可选技术方案,每个所述孔体仅一端延伸至所述座本体的外表面。

29、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每个孔体仅一端延伸至座本体的外表面,这样,在封堵口的个数较少,对应地,封堵件的个数较少,有利于降低轴承座的成本。另外,由于无需将孔体打通形成通孔,还能够减少打孔时间,减少轴承座的制造时间。

30、作为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可选技术方案,所述孔体沿直线轨迹延伸。

31、在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使孔体沿着直线轨迹延伸,便于通过钻孔的方式在座本体上成型出孔体。

32、作为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可选技术方案,所述座本体设置有轴承孔,沿所述轴承孔的径向,所述孔体与所述轴承孔的间距为l,满足:20mm≤l≤100mm。

33、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沿轴承孔的径向,孔体与轴承孔之间的距离限制在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轴承座,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轴承座,其特征在于,所述座本体设置有轴承孔,所述介质流道包括围绕所述轴承孔设置的第一流道,所述第一流道由至少两个所述孔体形成。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轴承座,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流道中的所述孔体的延伸方向垂直于所述轴承孔的轴向。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轴承座,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流道为环形流道。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轴承座,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形流道中的所述孔体为四个。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轴承座,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流道中,相邻的两个所述孔体的延伸方向垂直。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轴承座,其特征在于,所述介质流道中的至少一个所述孔体为第二流道,所述第二流道与所述第一流道连通,所述第二流道的至少一端延伸至所述座本体的外表面并形成所述介质入口。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轴承座,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流道的延伸方向平行于所述轴承孔的轴向。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轴承座,其特征在于,所述介质流道中的至少一个所述孔体为第三流道,所述第三流道与所述第一流道连通,所述第三流道的至少一端延伸至所述座本体的外表面并形成所述介质出口。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轴承座,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流道的延伸方向平行于所述轴承孔的轴向。

11.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轴承座,其特征在于,所述座本体的外表面包括多个表面,所述介质入口和所述介质出口位于同一表面。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轴承座,其特征在于,所述座本体设置有轴承孔,所述介质入口和所述介质出口位于垂直于所述轴承孔的轴向的表面。

13.根据权利要求1-12任一项所述轴承座,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所述孔体仅一端延伸至所述座本体的外表面。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轴承座,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孔体仅一端延伸至所述座本体的外表面。

15.根据权利要求1-12任一项所述轴承座,其特征在于,所述孔体沿直线轨迹延伸。

16.根据权利要求1-12任一项所述轴承座,其特征在于,所述座本体设置有轴承孔,沿所述轴承孔的径向,所述孔体与所述轴承孔的间距为L,满足:20mm≤L≤100mm。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轴承座,其特征在于,40mm≤L≤80mm。

18.根据权利要求1-12任一项所述轴承座,其特征在于,所述孔体的直径为D,满足:20mm≤D≤50mm。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轴承座,其特征在于,满足:30mm≤D≤40mm。

20.根据权利要求1-12任一项所述轴承座,其特征在于,所述座本体的外表面中平行于所述孔体的延伸方向的表面与所述孔体的间距为S,S≥10mm。

21.一种换热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换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介质供给装置与所述介质出口连通,所述介质供给装置与所述轴承座形成循环回路。

23.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换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系统还包括流量调节装置,所述介质供给装置通过所述流量调节装置与所述介质流道连通。

24.一种辊压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25.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辊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辊压系统还包括介质供给装置,所述介质供给装置与所述介质入口连通,所述介质供给装置用于向所述介质流道内供给换热介质。

26.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辊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辊压系统包括两个所述轴承座,沿所述压辊的轴向,两个所述轴承座设置于所述压辊的两端,两个所述轴承座的介质入口均与所述介质供给装置连通。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轴承座,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轴承座,其特征在于,所述座本体设置有轴承孔,所述介质流道包括围绕所述轴承孔设置的第一流道,所述第一流道由至少两个所述孔体形成。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轴承座,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流道中的所述孔体的延伸方向垂直于所述轴承孔的轴向。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轴承座,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流道为环形流道。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轴承座,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形流道中的所述孔体为四个。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轴承座,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流道中,相邻的两个所述孔体的延伸方向垂直。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轴承座,其特征在于,所述介质流道中的至少一个所述孔体为第二流道,所述第二流道与所述第一流道连通,所述第二流道的至少一端延伸至所述座本体的外表面并形成所述介质入口。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轴承座,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流道的延伸方向平行于所述轴承孔的轴向。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轴承座,其特征在于,所述介质流道中的至少一个所述孔体为第三流道,所述第三流道与所述第一流道连通,所述第三流道的至少一端延伸至所述座本体的外表面并形成所述介质出口。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轴承座,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流道的延伸方向平行于所述轴承孔的轴向。

11.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轴承座,其特征在于,所述座本体的外表面包括多个表面,所述介质入口和所述介质出口位于同一表面。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轴承座,其特征在于,所述座本体设置有轴承孔,所述介质入口和所述介质出口位于垂直于所述轴承孔的轴向的表面。

13.根据权利要求1-12任一项所述轴承座,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所述孔体仅一端延伸至所述座本体的外表面。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彭波康鸥祝维海邓建斌满彪刘虹岑
申请(专利权)人: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